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吭,這纔是失街亭的真相!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吭,這纔是失街亭的真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然而一直以來,衆多三國愛好者對此卻一直爭論不休。爭論集中在兩點:

1.馬謖能力到底如何?失街亭責任是不是全在他一人?

2.馬謖是不是必須死?諸葛亮殺馬謖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吭,這纔是失街亭的真相!

網絡配圖

失街亭簡史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對外揚言從斜谷進軍攻取郿縣,並以趙雲爲疑兵,佔據箕谷。魏明帝曹睿於是派曹真駐守郿。豈料,諸葛亮採用的是聲東擊西的戰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隴右出兵,一舉攻佔了武都、天水、安定等地,魏國朝野一時震動。

爲了保證對尚在對峙的廣魏、上邽 、隴西等地的進攻,諸葛亮派馬謖領王平等搶先佔領街亭進行佈防,阻止曹軍對西面的支援,給正面戰場爭取時間。然而,馬謖到了街亭以後,卻放棄了駐守城池的命令,派兵駐紮在一旁的南坪山上。裨將王平一再規勸,馬謖均置之不理。

張郃率軍趕到街亭之後,發現馬謖駐紮在山上,便四面圍住南山,並切斷了通往山上的水道。當時正值初夏,天氣炎熱,山上又沒有水源。不到兩三天,蜀軍就軍心大亂,被張郃乘勢擊敗。街亭就此丟失。

街亭的丟失,使得蜀軍陷入雙面夾擊的危險局面中,諸葛亮只得放棄到手的隴右等地,第一次北伐就此失敗。事後,諸葛亮處死了馬謖。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馬謖=趙括?

街亭爲什麼會失守?一般都歸結於馬謖一人身上。他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擅自違背諸葛亮的命令不說,還聽不進下屬的建議。只知道照搬兵書所云,從不考慮實際的情形,最終纔有此敗。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通常還會舉出另一個史料來佐證。《三國志·馬良傳》記載,劉備死前曾特意告誡諸葛亮,馬謖這個人名不副實,愛誇誇奇談,不要重用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所以,結論很明顯:馬謖只是能說會道,不過是三國版的趙括罷了。諸葛亮重用馬謖,純粹是一種失誤,甚至可以說是任人唯親的表現。然而,馬謖真的這麼弱雞嗎?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吭,這纔是失街亭的真相! 第2張

網絡配圖

我們不妨看這麼幾則材料。其一,諸葛亮北伐前,曾南征蠻族來平定後方局勢,三國演義裏的七擒孟獲便是對這段歷史的加工演繹。《襄陽記》記載,南征之前,諸葛亮曾問計馬謖。馬謖給的建議是,“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這成了諸葛亮南征的基本策略。

其二,失街亭之後,諸葛亮下令處死馬謖。安漢將軍、丞相參軍李邈立刻跳出了爲馬謖求情,”秦國赦免了孟明,於是得以稱霸西戎。楚國誅殺了子玉,於是二世便滅亡了。”可見,在李邈的心中,馬謖乃是與孟明、子玉一類的絕世人才,殺之會動搖國本。

這並不是李邈一個人的想法。《襄陽記》裏記載,失街亭後蔣琬到達漢中,曾對諸葛亮說,"當年楚國殺了子玉,秦國大喜過望。現在天下還沒平定,就殺死才智過人的名士,不是太可惜了嗎!"而且,據《襄陽記》記載,諸葛亮處死馬謖時,“十萬之衆爲之垂涕。”

好,現在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到底哪一方纔是對的嗎?我個人傾向於認爲馬謖確有能力。首先,正如之前所說,無論是諸葛亮還是蜀漢的官員如李邈,都承認馬謖的才能。而且,諸葛亮南征時馬謖的獻計,也確實證明了他的才華。

其次,劉備所謂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臨終遺言本身就很可疑。一則,馬謖當時雖然有一定名氣,但是也僅限於此。劉備臨終前,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如何保證年幼的劉禪平穩地繼承權力以及蜀漢政權內部的穩定。他爲什麼會突然交代了這麼無關當時大局的一句話呢?根本說不通。除非他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二則,諸葛亮這個人性格特點是謹慎,如果劉備當真說了這句話,諸葛亮應該會對馬謖仔細觀察。然而,《三國志·馬良傳》在記述了劉備的遺言後,來了一句,“亮尤謂不然”,根本沒聽進劉備的告誡,依舊與馬謖高談闊論,有時甚至一直從白天談到晚上。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失街亭責任完全在於馬謖嘛?

既然我們承認馬謖確實有能力,那麼如何解釋失街亭一事呢?通常認爲,馬謖由於違背諸葛亮的命令,放棄了堅守城池,把軍隊移到了山上,才導致這場失敗。然而,有兩點需要再次說明:

其一,雖然都說軍人的職責是服從,然而還有一句俗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是因爲將領面臨的具體情況千變萬化,地形、天氣以及各種突發情況都是事前不可能預料到的 ,所以將領都會被授予相應的指揮權,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臨時決策。

因此,馬謖有權根據自己的判斷,改變諸葛亮的事前決策,這點無可厚非。至於當時究竟出現了什麼情況才讓馬謖做出了這種更改,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我們不能因爲他最後的失敗就斷定更改諸葛亮的命令是錯誤的。

其二,孫子兵法有云: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地無登,此處山之軍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

按照兵法的一般原則,行軍作戰,本來就應該佔領制高點,以便前面視線開闊,形成居高臨下的有利形勢。具體到街亭而言,它地勢並不險峻,無險可守。馬謖到達街亭後,登上南坪山,搶佔制高點,從軍事上並沒有錯誤。當初定軍山一役,老將黃忠就是憑藉地勢從高往下一舉斬殺了夏侯淵。

所以,一則,馬謖根據實際情況出發,違背事前規劃並非擅自違反軍令。二則,佔據高地的有利地形,符合兵法所言,也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決策。至於是不是紙上談兵,這僅僅是主觀判斷。

因此,我的推測是,街亭之所以失守,違背命令、擅自駐紮山上可能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問題出在其他的地方。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趙雲那裏得到一些啓發。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吭,這纔是失街亭的真相!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第一次北伐時,除了馬謖的兵敗失街亭,駐紮在箕谷的趙雲也被曹真所敗,事後,趙雲被貶。作爲叱吒多年的大將,趙雲的領軍作戰能力不容置疑。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三國志·趙雲傳》的說法是,趙雲“兵弱敵強”,所以失利。但是請注意,這並不是說趙雲的兵力少,進而寡不敵衆。實際上,趙雲所率的兵力是超過曹真的。《漢晉春秋》記載,第一次北伐結束沒多久,就有人建議再次發兵,諸葛亮拒絕了。他這樣解釋,“大軍在祁山、箕谷時,兵力都多過曹賊,然而不能破敵反被敵破,原因並不在於兵力,而是在於人。”

據諸葛亮自己反思,此次失敗根源不在於兵少,而是在於士兵戰鬥力太弱。諸葛亮的這番話應該是可信的。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再看街亭的失敗,便有了另外的視角。無論是堅守城池還是佔據高地,從理論上講,都有自己的道理。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軍隊戰鬥力太弱,使得蜀軍雖然佔據有利地形,卻最終仍被張郃所敗。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吭,這纔是失街亭的真相! 第4張

  網絡配圖

馬謖是不是必須死?

馬謖該不該死呢?有人說該死,違背軍令又喪失街亭,依律可以殺。也有人說不該死,勝敗乃兵家常事,你不能因爲一次軍事失敗就殺人。不然的話,多少人也不殺啊。又有人說,馬謖屬於可殺可不殺的情況。之所以諸葛亮要揮淚斬馬謖,是爲了給魏延等人一個交代,甚至還有人說這是給北伐失敗找一個替罪羊。

這些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卻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馬謖並不是只有戰敗這一條罪狀。如果只有這條罪狀,他確實可殺可不殺。然而,實際上,他還犯了另一條不可饒恕的罪名:臨陣逃亡。

《三國志·向朗傳》記載,“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向朗因爲與馬謖交情好,在他逃亡後知情不報,因此被諸葛亮免官。馬謖逃亡的事實,在這裏清楚無疑。

此外,據《三國志·王平傳》記載,馬謖打敗後,“衆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如果馬謖沒有逃亡,應該是他收拾殘兵,穩定軍心,而不是裨將王平。這條史料,是馬謖逃亡的另一個側面證明。

一次戰鬥的失敗,處罰有大有小,當然可以不殺。然而,馬謖身爲最高統帥,戰敗後卻獨自逃亡,性質立馬不同了。此罪就不得不殺了,縱使再不情願,再有人請求,也只能痛下狠手。這應當纔是馬謖不得不死的主因。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