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爲久駐之基。耕者雜居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蜀漢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兵出斜谷屯紮於五丈原後,用木牛流馬轉運糧草,和司馬懿所率魏軍對峙於渭南。諸葛亮考慮到之前每次進兵都面臨糧草接濟不上的困局,使自己壯志難酬,所以此次北伐,他分拔出一部分兵力在渭水兩岸屯田。

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網絡配圖

蜀軍屯田士兵混雜在當地居民中間,但士兵們只開荒種地,從不擾民,因此與百姓相處得很是融洽。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這是諸葛亮生命中最後一次北伐。誰也料不到,小小五丈原,竟成諸葛亮的傷心地,也成了他靈魂的最終皈依之所。劉備死後,蜀相諸葛亮先後發起過六次北伐,討伐的目標都是盤踞中原的強大曹魏。前五次兵出祁山均功虧一簣,未得中原寸土不說,還落得個國家窘迫、百姓疲弊的可怕後果。

五丈原位於今天的陝西岐山縣境內,地勢高聳,北臨渭水,南依棋盤山,東西兩面溝壑縱橫,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古文獻記載,彼時魏太師司馬懿已經率軍南渡渭水,假如隔江對峙的諸葛亮引蜀軍反其道而行之,率蜀軍北渡渭水,就會截斷魏軍的退路,並斷絕傾巢南渡魏軍與長安甚至許昌之間的聯繫,孤軍深入的司馬懿,必會陷入進退兩難的不利局面。

此事卻見諸另一部正史——《晉書》。《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曾對左右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以司馬懿的看法,假如諸葛亮駐軍五丈原則必死,而據守武功山東向紮營則滿盤皆活,他真的能未卜先知嗎?這其中究竟蘊含着什麼奧妙呢?諸葛亮的粉絲們一貫認爲,司馬懿喜歡故弄玄虛,他的話毫無道理,不過是想顯示其能,順便穩定一下軍心罷了。如果這樣評價司馬懿,未免把一代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謀略家看得太過簡單了。

不論在小說中還是在正史裏,司馬懿都堪稱一代人傑,在軍事謀略上,他更是諸葛亮的勁敵與剋星。查閱資料得知,司馬懿對敵我雙方戰場形勢的判斷,完全是有的放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勢態與山川地理之利弊,他絕對是知己知彼與諳熟於胸的,他的預測是客觀唯物的,而非神神祕祕的唯心主義。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第2張

網絡配圖

正如前文所說,司馬懿統帥魏軍南渡渭水,假如諸葛亮來他個戰略大轉移渡到渭河北岸,等於一舉切斷魏軍與後方的聯繫,斷其後勤補給,抄了魏軍的後路。孤軍深入的司馬懿在渭水南岸孤掌難鳴,糧草不濟,進退不得,諸葛亮則可以佔據武功山,然後分兵困死孤懸渭水之南的司馬懿大軍,自率主力沿路北進,直搗長安。然而,一貫料敵如神的諸葛亮似乎沒看到這些,他任性地選擇紮營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此舉對傾巢南渡的魏軍側翼與身後構不成任何威脅,不光是失去了戰略主動性,弄不好還會將戰場上稍縱即逝的有利戰機拱手讓出。諸葛亮絕非浪得虛名之人,他雖不能撒豆成兵,但也不是目光短淺的草包一個,他這樣做顯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從地理上看,他率大軍進駐五丈原而不冒險北渡渭水佔據武功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史料記載,五丈原的背後就是斜谷,假若扼守斜谷,則可以守住與西蜀聯繫的捷徑,假若戰事不利,蜀軍還可以沿斜谷道從容的回撤西川。

孫權積極響應,於是親率大軍分三路討伐曹魏。誰料諸葛亮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他率蜀軍進駐五丈原後,並未主動攻擊隔江對峙的司馬懿,而是修葺營寨並命令士兵在渭河之濱屯田打糧,似乎忘記了當初對吳國君臣的承諾。或許身爲蜀相的身份,使他樂見自己的盟友孫吳和曹魏打得不可開交,甚至巴不得東邊的魏吳戰場成爲絞肉機,一旦那邊成爲主戰場,蜀國就能坐收漁人之利了,加上司馬懿也有率兵遠出以躲避魏明帝曹睿猜忌的考量,於是彼此心照不宣,雙方都極力避免主動開戰,於是魏蜀邊境上出現了“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的奇怪景象。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諸葛亮坐山觀虎鬥,卻裝作屢屢求戰而不得,雖然演技精湛,但畢竟演過了,那吳主孫權也不是三歲孩兒,可以任人欺哄。

    東吳軍隊剛開始攻勢犀利,頗有斬獲,魏明帝曹睿見勢不妙,先派秦朗率軍兩萬增援西線司馬懿,自己則親率魏軍主力對吳軍發起反擊。此時的孫權,見當面魏軍愈戰愈強,內心似有所悟,他發覺自己這邊已成爲主戰場,魏軍主力正源源不斷加入戰團,而由蜀軍負責的西線戰場似乎波瀾不驚,並無大戰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自己或被諸葛亮忽悠,再傻打下去對己不利,於是他趕緊採取了應對措施,東吳大軍迅速鳴金收兵撤回本土。史料記載“(吳軍)未至壽春,權退還,孫韶亦罷”。西線戰場上,司馬懿仍然堅拒不出,諸葛亮還在分兵屯田,似乎在做長久屯駐下去之打算。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卻不談軍事,反而拉着使者問起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 使者答:“三四升”。

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第3張

網絡配圖

然後司馬懿問起政事,使者說諸葛亮日理萬機,事無鉅細皆親力親爲,“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司馬懿經過一系列看似不經意的詢問,對諸葛亮的狀態已經十分清楚,他對左右說:“亮將死矣”!果然,積勞成疾的諸葛亮於當月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司馬懿因何判斷出諸葛亮將命喪五丈原? 歷時七年、反覆進行過六次的諸葛亮北伐曹魏戰爭至此結束。諸葛亮不顧戰略失策,以一州之力強攻佔有廣袤北方的強大曹魏,終因實力相差懸殊而難建尺寸之功,自己也給後世留下了窮兵黷武的形象。而魏國則在明帝曹睿以及司馬懿等人的正確指揮下,雖擁優勢兵力但卻採取防禦姿態,最終不戰而屈人之兵,逼退了蜀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司馬懿對於敵我態勢的判斷以及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均明顯高出諸葛亮一籌,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了這點。

國與國之間,拼的是綜合實力,呈一時之勇,取得一些小勝,玩弄一些小伎倆,絕非克敵制勝的法寶。一貫被看作儒家知識分子典範的諸葛亮,因自己的失策,給本就羸弱的蜀國帶來了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如此看來,司馬懿對於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預測並非強加於他身上的魔咒,更非一語成讖,而是一系列偶然中的必然。三國歸晉乃大勢所趨,歷史大潮難於悖逆,即便英明睿智如男神諸葛亮一般,也難免犯錯,更難以逆轉。看來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並非其命中必有一劫,而是時勢使然,但五丈原的故事或許能爲孫劉兩家同牀異夢、極度脆弱的所謂結盟關係給出一個更恰如其分的詮釋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