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開國武將爲什麼多爲帝王刀下亡魂?這是爲何?

開國武將爲什麼多爲帝王刀下亡魂?這是爲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將與帝王似乎是歷代王朝中永不可調和的一對矛盾,有帝王的地方就難以容下武將的地位。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帝王的出現往往是由一堆白骨砌成的,這種現象往往出現的開國前期或者開國後不久。

開國前是萬民的骨,開國後就是那些功臣的骨,歷代開國元勳中,有文有武,甚至能文能武者,可是我們扒開歷史一看,成爲帝王刀下亡魂的大多數都是武將,這是爲什麼呢?

開國武將爲什麼多爲帝王刀下亡魂?這是爲何?

網絡配圖

功高蓋主是歷代帝王打開殺戒的重要原因。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就是告誡你不要太得瑟!但凡能成爲一個王朝開拓者的帝王,一番懷疑的精神還是有的。所以一般帝王們在一旦發現這種苗頭出現的時候就會極力打壓,甚至將此扼殺在搖籃之中。如漢朝的將才韓信,不但功高蓋主還恃才傲慢。當劉邦問及將帥領兵的問題上,韓信毫不掩飾的透漏出自己多多益善的自信,劉邦當時聽了就很憋氣,你在一個管理者面前說自己管的人越多越好,這與引火自焚無異。再如南宋的岳飛,雖然一心一意爲宋朝收復破舊山河,但卻自比當年太祖,再加上當時政治局勢下的影響,岳飛只能成爲政治犧牲品了。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帝王面前無兄弟,甚至無父子,何況一臣子。

權力大小隻是表面的現象,根本上還是武將難以約束,這種約束一方面來自於兵權的危險,另一方面就是大多數武將的素質涵養不夠。

提到對兵權的約束,古代對兵權的管理是相當先進的,如宋朝的更戍法,讓將領們輪流管理,這種方法屢試不爽,這也是宋朝少有兵士造反的原因。

而武將們在攻城略地上無疑是一把重要利劍,但由於長期疏於文學,只有一些實戰經驗,大多數將領只會打戰,不會治國。

開國武將爲什麼多爲帝王刀下亡魂?這是爲何? 第2張

網絡配圖

歷代將領中也有能文能武的,比如唐朝的李靖,郭子儀,後周的郭威,南宋的岳飛,辛棄疾。但這些人要麼王,要麼亡,除了適時而退的李靖與郭子儀,但也逃不出皇帝的猜忌。這也是岳飛爲何含冤而死的原因之一了。你既能打戰又能治國,還自比當年太祖,這種人不會得到管理者歡心的,更不會把你留在身邊的。

再回說這武將,早年與士兵打下了深厚的友誼基礎,開國後,這羣人除了會打戰,沒有什麼可做的。如果地位到達一定地步,到時做什麼也由不得自己了,黃袍加身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所以,君王們與其留一個定時炸彈在身,不如留下個殺臣的罵名。而文臣就大爲不同了,開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亟需有能力治國得人,文人在這方面有獨到得優勢成爲君王得寵臣。所以劉邦有蕭何、陳平,朱元璋有李善長、劉伯溫。而文人相輕,在朝爲官都樂意各植黨朋,形成對抗之勢,這對於一個有遠見得君王而言是極爲有利得事,所以,只要把他們這種度把握在一定範圍內就不用擔心太多。

對於一個武將而言,沒有死在戰場上是一種恥辱,而往往造成這種恥辱繁榮,與刀筆吏不無關係。

我們常說文人相輕,但要深究起來,文武官員更是難以兼容。中國古代向來是以儒爲尊,儒士是儒家禮的象徵,對於那些整日打打殺殺的武將,嘴裏沒個正經,所以對武將沒多少好感。所以一旦抓到武將什麼把柄,就會無事生非,三言兩語就致一個爲國家拼死拼活的將軍。

開國武將爲什麼多爲帝王刀下亡魂?這是爲何? 第3張

網絡配圖

而武將心裏自不用多說,總是見不慣那種酸腐味,對於每天坐在辦公室吆五喝六的人更是嗤之以鼻。武將們在累死累活的保家衛國,而文人們卻在家裏大魚大肉,沒事還花前月下,這讓誰能受得了。這種無形的矛盾歷代都有,尤其是在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之後,這種矛盾更爲突出。

武將因爲種種原因多成爲帝王手中的刀下魂,但歸根結底他們的生殺大權還是掌握在君王手中,死與不死還是得看你所剩下的價值如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