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雍正死後爲何埋在清西陵?難道是心虛帝位不正

雍正死後爲何埋在清西陵?難道是心虛帝位不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雍正皇帝死後並沒有按着慣例埋入清東陵,而清東陵本是順治皇帝挑選的位置,康熙皇帝也埋在此。雍正的陵墓在清西陵,是雍正本人挑選的位置,可是爲什麼雍正不和父親康熙埋在一起呢?難道是帝位不正不敢面對列祖列宗嗎?

嚴格來說,清朝有四處陵墓。12代皇帝裏,開國的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沒有進關,葬在瀋陽(清福陵、昭陵),遼寧老家赫圖阿拉葬先祖(清永陵),這三 個合稱“關外三陵”,是兩處。第三處是河北遵化的清東陵,5位皇帝、15位皇后,最著名是慈禧老佛爺,活着不消停,死了不安生,1928年孫殿英炸開慈禧 墓,製造了著名的“東陵盜案”,地宮與陵墓面目全非。而清西陵可以說是中國的最後一座帝王陵寢建築羣,共埋葬着清王朝的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 兩位王爺、兩位公主、6位阿哥,共計80人,始建於雍正八年,停建於民國四年(1730——1915),光緒皇帝的墳頭兒是民國給修完的,溥儀呢,他已經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了,火了化,一部分骨灰藏在八寶山,一部分骨灰藏在易縣的龍華公墓。

雍正死後爲何埋在清西陵?難道是心虛帝位不正

網絡配圖

清東陵和清西陵在河北易縣,雖然是北京出發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但據說距離北京天安門的距離都是125公里,誤差極小,是堪輿學的精準,還是歷史的巧合, 無從得知。一般皇帝榮登大寶,便會集天下堪輿之士,先着手選一處藏風聚氣,背山面水的龍脈之地,修建恢弘的陵墓,以便昭示子孫,江山永固。

順治皇帝在河北遵化看上了一塊風水寶地,覺得“王氣蔥鬱”,於是就修建了清東陵。康熙呢,則按照昭穆制度葬在順治皇帝的孝陵東部。

雍正死後爲何埋在清西陵?難道是心虛帝位不正 第2張

網絡配圖

到雍正帝,出了個幺蛾子——

“朕之本願,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他,而堪輿之人俱以爲無可營建之處。後經選擇九 鳳朝陽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願相合。及精通堪輿之臣士再另相度以爲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今據怡賢 親王、總督高其倬等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寺地,實 乾坤聚秀之區,爲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等語。朕覽所奏,其言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爲上吉之壤。但於孝陵景 陵相去數百里,朕心不忍,且與古帝王規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著大學士和九卿詳細會議具奏。尋議謹按帝王世紀,及通志通考諸書,歷代帝王營建之地,遠或千餘 裏,近亦二三百里。地脈之呈瑞,關乎天運之發祥,歷數千百里蟠結之福區,自非一方獨擅其靈秀。今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然易州及 遵化州皆與京師密邇,實未爲遙遠。又泰寧山雄高羣嵫,抽脈自管涔恆嶽而來,襟帶百川,分水以拒馬、滹沱爲界,相其形局,既屬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 代而同揆。伏乞欽派大臣,遵照定製,敬謹辦理。自集純嘏於萬年,流嘉祉於亦業矣。”——《雍正起居注》

雍正死後爲何埋在清西陵?難道是心虛帝位不正 第3張

網絡配圖

意思就是:“爹啊,我在別處發現了塊兒寶地,我就打算埋這了。其實我內心很不忍,但他們都說這兒特好,我就不陪你了”。《清實錄》裏記載,在1729年,雍正即位的第七個年頭,找到了易縣永寧山下這塊寶地,次年動工,歷時六年,泰陵建成。

雍正皇帝是個標新立異,不畏人言的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清除前朝的敗政,能打破子隨父葬制度擁有的也不是一般的魄力。縱觀清代,雍正也是個野史傳聞、疑案衆多的皇帝,篡位奪權,血滴子,呂四娘,小說裏的雍正帝生活的熱熱鬧鬧,撲朔迷離,真實的雍正帝勵精圖治,兢兢業業。閻崇年寫雍正兩大疑案,一是繼位,一是死亡。百姓們傳言,雍正皇帝因爲篡位,沒臉見他爹,才另擇陵址,野史小說之言,權當一樂吧。

雍正搬家了,給乾隆造成了點小麻煩,不過一個愛出門旅遊的折騰人,是輕易難不倒的。經過深思熟慮,乾隆巧妙的沿用了老祖宗“ 昭穆相建”的制度,只不過這次東陵爲昭,西陵爲穆。他規定,如果父陵在昭,子陵則在穆,以此類推,孫子陪着爺爺,總是沒錯的。儘管後來有幾個皇帝沒有遵循這個制度,比如道光,該去東陵最後還是跑來了西陵,那就是後話了。乾隆帝巧妙的化解了他老爹給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又不違祖制,也盡了孝道,實在是政治家的智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