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趙匡胤時期軍隊能夠南征北戰 之後的軍隊爲何開始變弱了

趙匡胤時期軍隊能夠南征北戰 之後的軍隊爲何開始變弱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宋代軍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宋代軍事實力到底什麼樣的?宋代實力爲何那麼弱?

“積貧積弱”是後世史學家對北宋的重要評價,所謂的“積貧”指的是中央政府財政緊張,國家沒有多餘的錢財,而“積弱”指的是北宋那孱弱的軍事實力。在我們印象當中,北宋在對外戰爭當中總是勝少敗多,造成北宋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那孱弱的軍事實力。那麼爲何趙匡胤時期還能南征北戰的宋軍,自打趙光義後便不堪一擊呢?

趙匡胤時期軍隊能夠南征北戰 之後的軍隊爲何開始變弱了

矯枉過正的經驗教訓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這種軍事政變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時常發生着。趙匡胤本人就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正因如此,在北宋建立之初,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成爲了趙匡胤的心腹之患。

爲了收回兵權,趙匡胤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成功地架空了那些開國猛將,而那些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容易駕馭的人物充任。但是這些手段在趙匡胤看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爲了徹底斷絕武將們造反的可能,防止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的重演,避免成爲五代十國之後第六個短命的朝代,趙匡胤開始着手軍事制度的改革。

“更戍法”是宋代特有的軍事制度,按照“更戍法”的規定將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調換,如此一來便可以做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藉以防範士兵和將領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徹底了消除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到朝廷的隱患。但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將領們尤其是主將並不熟悉所率領各部隊的特性與戰鬥力,對下屬部隊亦無威嚴可信,勢必影響作戰效果。

趙匡胤時期軍隊能夠南征北戰 之後的軍隊爲何開始變弱了 第2張

“崇文抑武”政策與尚武精神的衰弱

趙匡胤除了進行軍事制度改革之外,還明確提出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廣開科舉文選,重用文人,以至於個人科舉的成功勝過任何軍功,成爲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徑。“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成爲了當時的社會寫照。

除此之外,文武官員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囊之別。北宋名將狄青因出身行伍而備受歧視,當時曾與其共事的韓琦儘管官階和他相等,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無奈之下的狄青發出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的感慨。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古代漢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漸衰弱,北宋的軍事實力也逐漸被遼、西夏、金所超越,最終導致了北宋國土淪喪,老百姓家破人亡

趙匡胤時期軍隊能夠南征北戰 之後的軍隊爲何開始變弱了 第3張

消極防禦的對外政策

宋太宗曾經提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唯奸邪無狀,若爲內患,深可懼也”的觀點,在宋太宗看來“內患”遠比“外憂”更可怕、也更重要。所以有宋一朝實行的對外防禦政策都是“守內虛外”。這種防禦政策固然能夠避免國內發生重大的叛亂,但是卻造成了一旦對外防禦失敗,就只能是議和妥協,苟且偷安。

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拉開了宋王朝和議的歷史,在這之後的每一次議和當中,北宋喪失的不僅是大量的歲幣和絹,還有宋王朝的尊嚴。卑躬屈膝的稱臣稱侄,雖然換來了短暫的和平,但是卻也造成了宋軍將士的怯戰、怯敵心理。一支失去自信的大軍,自然是難以在戰爭當中取勝。

趙匡胤時期軍隊能夠南征北戰 之後的軍隊爲何開始變弱了 第4張

鬆弛的軍法以及腐敗的軍政

北宋的俊發鬆弛,在歷朝歷代可是出來名的。雖然趙匡胤自稱軍法嚴格,但是這僅限於軍士和普通將校,宋初大將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贍破後蜀時犯法,經百官集議定罪,一致認爲應當處死,宋太祖卻特令赦免。自從趙匡胤開啓了這種以法殉情的先河後,後世皇帝在處理武將的問題上便都犯起了執法鬆弛的毛病,一支紀律鬆弛的大軍,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除了鬆弛的軍法外,北宋時期大軍腐敗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北宋中後期武將貪財黷貨、兼併土地成風已經成爲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參與貪污腐敗的將領依舊沒有受到朝廷的懲罰。

宋代軍政腐敗還體現在私役軍事和刻剝軍士。據史書記載,當時上層將領私役軍士的勞作範圍極廣,如修造地宅,伐薪燒炭,種植蔬菜,織造緞子、坐褥,做木偶戲人,刺繡,奏樂等等,堪稱無所不有。公器私用,讓這支大軍疏於訓練,軍不成軍,極大損傷了大軍的戰鬥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