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將士當初和皇帝一起打天下 皇帝打下江山後爲何要殺他們

古代將士當初和皇帝一起打天下 皇帝打下江山後爲何要殺他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皇帝,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古代皇帝打下江山之後,皇帝爲什麼要殺當初的一起打天下的人?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情?

打江山要靠將才,治天下要靠文才。

上位者想要讓別人賣命賣力氣自然要掌握獎懲的權柄,賞功罰過。可是,關於獎賞,卻實在是一個藝術活,獎的方式、多寡都很講究,如果操作不當,好好的獎賞不僅沒有起到激勵士氣的作用,甚至還會形成反效果,乃至於反噬上位者的例子也不鮮見。

一些平民出身的上位者,本身家底就不厚,沒有什麼浮財可以用作獎賞,只能採用“打白條”的方式,許以重利,藉此形成利益共同體,打下來江山,然後再排定座次,按照功勞大小來分享勝利果實。上位者擁有的這些“白條”有哪些呢?無外乎官、爵二字。在封建時代,商品經濟不發達,貴族階級享受的美好生活,多數都是由強權來獲取。所以,在封建時代,有權遠遠要比要錢要好。所以,給那些功臣們最好的酬功方式,就是拜將封侯。

在先秦時,曾官爵並立,爵位體現地位級別、食祿等待遇,官位則可理政統軍。可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越來越發現,用官位賞功有二害,“非才則廢事,權重則難制”。“平生七十戰,白首未封侯。”古人爲西漢飛將軍李廣鳴不平的詩句,這也反映了封建時代的一種社會普遍心理,即認爲有功便應加官晉爵,因此,經常出現功臣權重,呈尾大不掉之勢。

古代將士當初和皇帝一起打天下 皇帝打下江山後爲何要殺他們

可是,即使上位者成了皇帝,他們對此權臣終將尾大不掉心知肚明,可是又能怎麼辦呢?圍繞在他身邊的,就是這樣一幫老兄弟們,不用他們還能用誰呢?尤其是新朝開國,本來就人才難得,而且因爲根基不穩,很多人才尚存觀望態度,甚至不乏有敵對勢力滲透進來。這個時候,上位者實在是沒有辦法一下子招來那麼多的官員充實朝廷各部,只能從老兄弟們中選賢任能,先把行政系統轉起來。

前面也說了,當官也不是誰都能做的,因爲“非才則廢事,權重則難制”,很快已經成爲了皇帝的上位者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功臣們有了官位、爵位,他們就擁有了超經濟特權,很多人魚肉鄉里,甚至還把持各部,結黨營私,甚至有些膽子大的,還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心思。

古代將士當初和皇帝一起打天下 皇帝打下江山後爲何要殺他們 第2張

皇帝此時只好下詔求賢,在唐宋之後則是開恩科,大量地延攬“天子門生”,用來增強皇帝的政治實力,免得被這些結黨的功臣集團們架空。在唐宋之前,由於沒有科舉制度這樣的人才選拔方式,皇帝們找“幫手”的渠道就少的可憐,而且很多時候還找不到“幫手”,或者找到的“幫手”也都是這些功臣的關係網。在這種權利分配的過程中,皇帝與功臣們的關係就越來越糟,彼此猜忌,不信任的種子也就種下了,最後的“殺功臣”只是集中爆發。

後來,皇帝們也學得聰明瞭,他們把官、爵分開封授,官以任能,爵以賞功,輕易不再授予功臣們以官職。這樣功臣們就只擁有爵位,有着俸祿和品級,雖然身份尊貴,但是沒有相應的官位,沒有具體的事責,也就沒有實權。這樣,皇帝就等於稀釋了一些股份出去,可是對於三省六部的管控能力卻是加強了。

自從官以任能、爵以賞功的原則被貫徹之後,皇帝們與功臣們的關係就緩和了很多。像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是通過這樣的操作來換得中央集權的。明代洪武年間的殺功臣現象,實際上也是貫徹這個原則不徹底的結果。比如“胡藍”案中的胡惟庸、藍玉,他們不僅是功臣,而是還是朝廷的宰相和大將軍,不僅有些爵位在身,貴極人臣,還掌握着實權部門,一旦造起反來,皇帝如何能安枕?對於那些功臣,只要守着爵位,不貪戀權勢,做個富家翁,就如湯和一樣,不也是美事一樁嗎?人心苦不知足啊!

朱元璋早早就地開了恩科,已經錘鍊了一支可靠的職業官僚團隊,已經不再受這些功臣們的擠兌了。中國古代先賢早就說過,“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意思是唯獨禮器與名爵,不能夠借給別人(必須自己來掌握)。朱元璋忠誠地履行了皇帝的職責,可是他的“老兄弟”們卻沒有意識到科舉制已經讓貴族世道終結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