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秦國和楚國當初爲什麼會結盟 三百年盟友關係最後爲何會走向破裂

秦國和楚國當初爲什麼會結盟 三百年盟友關係最後爲何會走向破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爲什麼會結盟?兩國結盟長達300多年時間,最後爲什麼會走向破裂?秦國和楚國發生了什麼關係?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春秋晚期,《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用兵應當不拘一格,不必遵循周禮,反映出當時社會欺詐、欺騙盛行,不擇手段取得勝利纔是王道,猶如某一段時期的中國是“笑貧不笑娼”,當時是“笑弱不笑詐”,道德淪喪至斯,所以老子對此深惡痛絕,喊出“絕智棄辯,絕僞棄詐”。

然而鮮爲人知的是,在這一種欺詐橫行的社會中,卻還有一段難得的“真友誼”。公元前627年秦楚正式結盟,公元前342年秦楚盟友關係的結束,結盟持續長達三百餘年。那麼,秦楚爲何結盟三百餘年,最後爲什麼會關係破裂?

秦楚結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倆個倒黴孩子,在面對晉國時不得不抱團取暖。

齊桓公稱霸時,楚國特別囂張,不遵周天子命令,滅國絕祀無數,於是在管仲等治理下強大起來的齊國,就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號召諸侯教訓楚國。面對齊桓公的喊打喊殺,楚國只能承認錯誤,低調再低調。

與此同時,自齊桓公晚期起,秦穆公野心勃勃,也想參與中原爭霸遊戲,但秦國當時只是西部邊陲小強,於是秦穆公計劃與晉國結盟,以此參與諸侯爭霸,歷史上的“秦晉之好”戰略目的就源於此。

齊桓公末期時,齊國爆發內亂,國力一落千丈,秦國、楚國打起了小算盤,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想嘗一嘗號令諸侯的霸主滋味。但讓他們崩潰的是,齊國霸權才衰落十餘年,在晉文公的帶領下,晉國又崛起了,並在城濮之戰中擊敗楚國奠定了霸主地位。秦穆公當時還與晉國交好,見到晉文公已經稱霸,只能苦澀地笑一笑,接下來做晉國的小弟也不錯吧。公元前627年,晉文公去世後,秦穆公覺得可以將手伸到中原嘗試一下,就派百里奚之子孟明視等人率軍偷襲鄭國,後來被鄭國弦高破壞,典故弦高犒師講的就是這件事,於是秦軍就改變計劃,滅了晉國鄰居滑國,這引起了晉國不滿,統帥先軫率軍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隘道設伏全殲回師的秦軍,俘虜秦軍三帥,史稱“殽之戰”。

先後敗於晉國的秦國與楚國,於是就走到了一起,聯合起來對抗晉國。當然,這件事是相對弱小的秦國率先提出,殽之戰後秦穆公立即將“秦攻鄀之戰”中俘虜的楚將釋放,然後兩國正式結盟。

秦國和楚國當初爲什麼會結盟 三百年盟友關係最後爲何會走向破裂

談及春秋五霸,爲何說晉國含金量最高?原因就在於面對秦楚,乃至還有齊國,晉國卻一直牢牢佔據霸主位置,將秦、楚、齊三國牢牢壓制了百餘年。反過來說,面對晉國百年稱霸,秦楚只能抱團,否則無法應對晉國讓人窒息的進攻。

到了春秋晚期,秦楚盟友關係得到一次昇華。面對秦楚齊的三強挑戰,晉國也吃不消,於是先是採取三駕疲楚之策,後又使用聯吳制楚之策,不斷削弱最大刺頭——楚國的實力。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於在公元前506年成功了,吳王闔閭率領弟弟夫概、伍子胥、孫武等攻入楚國都城,伍子胥鞭屍楚王,差一點就滅了楚國。這時,楚國使者泣血懇求秦國出兵,最終秦國派出3萬多人幫助了楚國復國。如果沒有秦國出兵,楚國即便不被滅國,國土與實力也必然都會大損。而一旦楚國實力大損,那麼脣亡齒寒,在面對晉國時秦國將會更爲艱難,所以秦國出兵也是幫自己。

晉國是成也三軍六卿制,敗也三軍六卿制,這一制度激發了貴族的戰爭積極性,但也讓卿位家族尾大不掉。長達百餘年的爭霸戰中,晉國內部形成了韓、趙、魏、智等割據勢力,晉國君王成了傀儡,最終在春秋戰國之交爆發三家分晉,晉國解體爲韓趙魏三國。

三家分晉之後,一國變成三國,秦楚兩國可以鬆一口氣了吧?讓他們崩潰的是,中原地區又出現了一個超級強國。

秦國和楚國當初爲什麼會結盟 三百年盟友關係最後爲何會走向破裂 第2張

戰國初期,魏國魏文侯雄才大略,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輔佐下,第一個開始變法圖強,並建立強悍的魏武卒。尤其是裝備精良的魏武卒,皆以重裝步兵爲主,簡直就是無解的一支大軍,《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魏武卒橫掃四方,將魏國推上戰國第一霸的寶座。

魏國後來的都城大梁,其實原本是楚國的地盤,就是在魏文侯時期打下的。公元前371 年,魏國攻佔楚之魯陽(魯山縣),接近楚國中心地帶。可以說,楚悼王、肅王、宣王時代的最大敵人是魏國。不過,魏惠王上臺之後,吳起遭到猜忌,於是離魏奔楚,在楚國開始“吳起變法”,大大增強了楚國實力,以至於一段時期內諸侯都畏懼楚國,因此楚國在魏國手上吃的虧不多。

秦國和楚國當初爲什麼會結盟 三百年盟友關係最後爲何會走向破裂 第3張

與楚國相比,秦國可謂悲涼無比,被魏國打得狼狽不堪。吳起攻克秦國河西之地後,魏國就截斷了秦國東進之路,還保持了對秦國的戰略優勢,於是秦國多次想要打下河西之地,卻屢遭失敗。所謂河西之地,先秦時代指黃河以西,北洛水以東的狹長區域,地跨陝北高原與關中平原,人口衆多,農業發達,西爲洛水,東爲黃河,是秦國和晉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重要戰略根據地,在這裏秦國和魏國先後發動五次大戰,史稱“河西之戰”。其中在公元前389年,秦國派出50萬大軍攻打魏國西河郡,卻被吳起用5萬魏武卒打到崩潰,史稱“陰晉之戰”。

陰晉之戰後,在公元前365年,魏國聯合韓國、趙國攻打秦國,結果秦軍節節敗退,河西華陰、潼關、榆關,延安、靈寶都丟失。魏、韓大敗秦軍於洛南,兵指商州古道。眼看秦國危在旦夕時,楚宣王派兵十萬,與秦國組成十八萬聯軍,最終在洛南大敗魏、韓聯軍,魏軍敗退潼關、安邑,韓軍敗退洛地三川,秦楚聯軍對抗三晉時取得了一次難得的大勝。吳楚之戰中,秦國挽救了楚國一次,而三晉攻秦之戰中,楚國挽救了秦國一次。

總而言之,在戰國中前期,面對戰國第一霸魏國,楚國得益於吳起變法,還能與魏國互有勝負,但秦國卻被魏國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時刻面臨着亡國危機。別看百年後秦國最終統一華夏,但在魏國強大時,秦國只能算二流國家,甚至差一點就被滅國了。

秦國和楚國當初爲什麼會結盟 三百年盟友關係最後爲何會走向破裂 第4張

由於魏國的存在,秦楚聯盟繼續維持了下去,乃至爲了拉攏秦國,楚宣王還將商州古道以北的廣大地區送給秦獻公。總之,這時儘管楚國還很強大,但單獨面對魏國時並不佔優,還需要秦國這位小弟。

但所謂“好戰必亡”,魏國四處侵略他國,包括同爲三晉的韓國、趙國都被它侵略過,結果終於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慘敗。公元前354年,魏國龐涓攻打趙國邯鄲時,齊國孫臏圍魏救趙,引誘龐涓輕騎突進,雙方爆發了桂陵之戰,齊國小勝一場,並俘虜了龐涓。公元前343年,魏國爲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韓國,孫臏奇謀迭出,在馬陵之戰中一舉殲滅十餘萬魏武卒,殺死龐涓俘虜魏太子申。

經過秦、楚兩國的反擊,魏國又慘遭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的慘敗,國勢一落千丈,已經無法對秦楚構成太大威脅,期間秦國也佔領了河西之地。

魏國衰落之後,國際形勢出現重大變化,秦楚二國沒了強大外敵,於是二國領導人開始了新一輪博弈。在馬陵之戰第二年,秦國衛鞅(商鞅)趁機率領20萬秦軍出藍關兵,奪取了楚國的丹鳳和武關(少習關),並派大軍駐守商洛、丹鳳和武關,將整條商洛古道併入秦國版圖。不過,楚國或許是念及盟友舊情,或許是戰略重心在東北部,於是繼續針對齊國與魏國,當時沒有報復秦國,但秦國衛鞅偷襲楚國,實質上終結了持續三百餘年的秦楚盟友關係,爲後來楚國主動攻打秦國埋下伏筆。由於衛鞅攻下商於之地(“商”和“於”兩地之合稱),於是秦國就將這一塊地封給衛鞅,因此衛國的鞅就變成了“商鞅”。

值得一提的是,商於之地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該地位於秦嶺南麓,是秦楚之間的交通要道,扼守武關之後,秦國退可守、進可攻,佔據了戰略優勢。因此,後來秦楚爲爭奪商於,曾經在此展開多次拉鋸戰,不過大多以秦勝楚敗而告終。

後來,楚國連敗齊國與魏國之後,聯合魏、趙、韓、燕攻秦,從此秦楚關係徹底破裂,兩國進入對抗階段。

秦國和楚國當初爲什麼會結盟 三百年盟友關係最後爲何會走向破裂 第5張

綜上可見,秦楚之所以成爲三百餘年的盟友,原因在於始終存在一個強大的外敵,而兩國又沒有什麼根本利益衝突。尤爲重要的是,在此期間兩國君主始終頭腦清醒,沒有破壞盟友關係,並彼此挽救了對方一次,否則秦國或楚國可能早就滅亡了。

然而,當強大外敵不存在,以及秦國國力上升之後,兩國盟友關係也就走到了盡頭,立即由盟友變成敵人,這就印證了近代西方名言——“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左傳》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