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歷史上多多少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 明清時期爲什麼會是一個例外

歷史上多多少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 明清時期爲什麼會是一個例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明朝外戚專權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外戚、重臣攬權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事情,但獨獨明清二朝少有權臣出現。有人說這是明清獨特的政治制度決定的,例如錦衣衛、東西二廠、八旗、軍機處等等。

當然,有這些制度的因素,卻不是根本原因。若想搞明白最關鍵的因素,還得去歷史長河中尋找。

差不多有歷史記載後,“權臣”便隨之出現。春秋時期的各路諸侯,也可以看作是周朝的另類外戚權臣,只不過這些人僅是管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罷了。

歷史上多多少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 明清時期爲什麼會是一個例外

春秋戰國時期的混戰,放到一國的角度來看,無非就是爭奪資源——土地、人口。人口才是最大的財富,而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創造更多的財富。

若將視線集中到各國掌權者身上,我們便會發現除了奪取財富外,他們在積攢手中的權力——領土的擴大,標誌着權力的擴大。

春秋各國混戰的出現,主要是周天子將權力下放,也就是分封制導致的原因。但早年的分封制也是有其先進性的,這裏不再多說。所以,要想天下太平,權力必須集中才行。

秦國最先搞起來中央集權制,所謂郡縣制無非就是收繳地方“諸侯”的權力歸於中央。注意這裏的“中央”不單指皇帝,而是包括皇帝在內的朝廷大臣,例如秦朝的三公九卿。

歷史上多多少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 明清時期爲什麼會是一個例外 第2張

早年的皇帝權力並不大,遠遠沒有達到後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有人會說,秦始皇的威信就很高,說殺誰就殺誰。

這是事實沒錯,但要明白秦始皇的權力不是來自自身的皇位,而是自掌權(指當上大王)後一步步建立起的君主威儀,驅逐呂不韋、滅六國等等,才鑄就始皇帝的無上權威。

秦朝時間短,我們來說說漢朝。劉邦爲何施行郡國並行制度,難道他不想大權獨攬?他不明白諸侯對中央朝廷的威脅?他當然明白,只是辦不到。

我們知道,地盤大意味人口足、土地廣,同樣代表管理成本的增長。秦朝的弊端之一便是地方官吏不足,對六國故地無法進行有效管理。

歷史上多多少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 明清時期爲什麼會是一個例外 第3張

類似的情況在現代企業中屢見不鮮,不少大公司不是被他人淘汰,而是倒在擴張的道路上,步子太大容易扯到DAN。

長安作爲一國都城,有利也有弊。漢朝的地盤太大,坐鎮長安的中央朝廷無法及時照應到東方、南方,所以乾脆設立些諸侯國,一方面減少中央朝廷的負擔,一方面同地方的郡縣互相牽制。

早年的皇帝面臨兩個大問題:同以丞相爲首的大臣爭權,同地方勢力爭權。大臣的直屬上司不是皇帝而是丞相,大臣對丞相負責,換句話說丞相纔是其他大臣的衣食父母。若你是皇帝,怕不怕?

皇帝沒法繞過丞相拉攏其他大臣,那怎麼辦?只能引進新的利益集團——外戚。這也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重用外戚的原因。

歷史上多多少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 明清時期爲什麼會是一個例外 第4張

丞相大權被諸多皇帝不斷壓榨,對皇權的威脅越來越小,但出現新的問題——世家豪族。世家不僅自身家族成員多,彼此間還互相聯姻,成爲皇權的最大威脅。

漢末魏晉南北朝除了民族矛盾外,完全可以看作皇權同世家間的鬥爭。

世家間彼此牽制,又一致同意對付皇權,畢竟世家間是平等的,皇帝卻高於他們一頭。東漢小皇帝被外戚架空,也有世家的默許。

外戚是把雙刃劍,皇帝需要用他砍世家的人,但稍微不慎最後可能傷到自己(一般是繼位的皇帝)。因此東漢的皇帝喜歡用宦官來對付外戚和世家。

外戚也好,世家也罷,不過是皇帝奪取權力的工具。

歷史上多多少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 明清時期爲什麼會是一個例外 第5張

無論外戚造成多大的危害,後世的朝廷仍喜歡用外戚,難道歷史的教訓不夠深刻?還是他們認爲自己比先輩們強,外戚這把劍傷不到自己?其實這真的是皇帝的無奈之舉。

皇帝想對付世家,但無人可用啊!人才大多都在世家手裏攥着呢。科舉之前,朝廷選拔人才的手段主要有兩種: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然而它們完全被世家把持,皇帝去哪裏找人?

最後,皇帝還是不得不找身邊的人——外戚和宦官,用了可能會被架空,不用肯定被架空,你會怎麼選?

魏晉南北朝的混戰,帶來的苦難數之不盡,但有一個益處卻不得不提——知識的普及。春秋混戰,導致一些貴族破落,變成“士”,這使得士的階層崛起,最後導致貴族政治的終結。

歷史上多多少少有外戚專權的現象 明清時期爲什麼會是一個例外 第6張

魏晉南北的戰亂同樣如此。不少世家大族在混戰中衰落,墜落到“民間”,也將他們掌握的知識帶到“民間”,使得真正的寒門逐漸崛起。

經過300多年的大亂,普通人漸漸掌握以前世家大族才能學到的知識,爲隋唐科舉制的誕生創造了條件。若沒有足夠的底層人才,科舉制不過是一紙空文罷了。

曹操當年三次發佈唯纔是舉令,效果卻很一般。人才都在世家手中呢,哪怕曹操招來上百人,對於治理天下需要的人才不過杯水車薪。

科舉制爲皇帝提供了選拔人才的通道,皇帝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沒有任何根基的寒門子弟比外戚可強太多了。

世家時代,大臣是不可取代的,換了張姓世家,上位的不過是李姓世家。但有了科舉制,大量人才供皇帝挑選,張三李四王五……皇帝的權威越來越盛,皇權越來越強,中央集權制變成了君主集權制。

明清二朝自然沒了外戚(明朝的宦官是另外的因素,這裏不多說)專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