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後宮干政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幾乎大部分朝代都有後宮干政的情況,然而,只有一個朝代出現了特例,那就是明朝。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明朝是唯一一個從開國到亡國都沒有出現後宮干政的朝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才使得這個朝代如此的特殊?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在中國千年的封建史中,對於後宮干政的記載不在少數,例如,漢朝的呂后亂政,晉朝的賈后干政,唐朝有武氏和韋后攝政,宋朝有劉後,元朝有乃馬真,到了清朝還出現了慈禧。可是,據史書記載,明朝的"小皇帝"明顯比別的朝代多,按理後宮干政的機會應該更大一些,卻爲何一個都沒有?難道是明朝的後宮沒有實權?追本溯源,還是要從明朝歷史中找尋答案。

明朝女子的社會地位低下,話語權極低

衆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對於婦女的約束一向是非常的嚴苛。雖然在唐宋時期,經濟文化出現了大繁榮,女子的地位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但是這一點並沒有延續到明朝。相反的,明朝婦女相比唐宋,地位是最低的。而儒家的三綱五常也在明朝發展到了鼎峯。對於當時的女子,不僅延續了

"婦人有三從之義,而無專用之道,顧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的規定,而且對於皇室貴族的女子,更有《女訓》、《列女傳》和《閨範圖說》等禁錮和約束女子的書籍。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第2張

而明朝統治階層對這些書籍和儒家理論都是大力推崇的,因此,當時整個社會的婦女地位都大幅度下降。試問女子的地位在明朝如此低下,她們又如何能夠如前朝女子一般,在朝中擁有呼風喚雨的機會呢?由此可見,前朝女子之所以能夠在朝堂中發揮作用,那是因爲她們的社會地位本身就不低。而地位低下的明朝女子,連接近朝堂的機會都是渺茫的,就更別提干政了。

明朝的選妃制度以及妃子的權限同樣很低

由於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明朝統治者朱元璋對於歷朝歷代後宮干政的情況感到深惡痛絕。於是,他便提出:"朕觀古往,深用爲戒。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於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的觀點。因此,明朝在後妃的選舉上,創立了一套獨特的規定: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爲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由此可見,在明朝不管是尊貴的皇后還是普通的妃子,大多都只能夠在民間挑選。而民間的女子基本沒有過多的政治見識,就更別提有什麼政治手腕了。歷朝歷代那些能夠參與朝政的女子,像武則天、韋后等人,事實上都出身官宦之家,從小就擁有一定的政治遠見,其政治手腕自然可以跟男皇帝相媲美,因此對於她們來說壓制百官並非難事。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第3張

而民間選舉出來的妃子,一般家庭背景普通,外戚的實力薄弱。因此,她們在官場中都沒有自己的勢力,對於政治更是沒有過多的見解,即使出現了干政的絕佳機會,她們也缺乏了一定的實力。再加上史書曾記載:

"明代后妃自仁宗張皇后始,已無來自勳貴之家的閨秀"。

可見,明朝的歷代皇帝都遵循着相同的選妃制度,因此,光是出身普通人家的就有孝宗張皇后、武宗夏皇后、穆宗李貴妃等。更是有"家甚貧"的熹宗張皇后、思宗周皇后。試問像這樣出生普通甚至是貧困的人家,女子拿什麼實力去壓制百官,控制朝堂?在明朝,想做到這件事簡直是難如登天。

除了選妃與其他朝代不同以外,明朝對於后妃的權力也是約束的到了極致。例如:禁止男人出入後宮,即使是后妃的父親或兄弟,也是不得進入的。統治者更是直接下令規定

"凡宮闈當謹內外,后妃不許羣臣謁見"

這個規定對所有人都有效,沒有例外。即使是開國功臣候胡美,其女兒是朱元璋的愛妃胡順妃,只因爲他"偕其子婿入亂宮禁",而被朱元璋處死了全家。可見,明朝妃子即使想要跟外戚私下聯繫,也毫無機會。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第4張

不僅如此,朱元璋所規定的"不得出入後宮"的男子,也包括御醫。他明確規定了:

"凡宮中遇有疾病,不許喚醫人入內,只是說症取藥"

這樣一來,即使妃子生病,御醫也沒有進入後宮的權限,只能由宦官將病症轉述,再由御醫開藥。這樣一方面杜絕了男子進入後宮,另外一方面防止了妃子通過御醫傳達消息,從而干涉朝政的可能。甚至,後宮的妃子所寫的信,內容都需經過皇帝的審閱,方可寄出。違者,則按

:"凡私寫文帖於外,寫者接者皆斬"

總得來說,明朝以這樣嚴格的選妃制度以及妃子那微弱的權限,能夠明哲保身已是不易,想要通過外戚的勢力干政,是幾乎不可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後宮干政的現象根本沒有多少生存空間。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第5張

明朝統治者將"萌芽"扼殺在搖籃裏

在明朝時期,就存在過兩個"小皇帝",一個是九歲登基的英宗,另一個是十歲登基的神宗,本來按照前朝慣例,年紀尚小的皇帝登基,一般都會讓其生母攝政。但在明朝,這一切早早得就被統治者預料到了。於是他們從小就對皇子們灌輸對後宮的防備之心。

據《明史》記載,原本明神宗平日裏對鄭貴妃寵愛有加,可後來只因爲鄭貴妃幫助了一個官員,就導致了神宗震怒,並將鄭貴妃

"笞賓逐之南京"。

由此看來,後宮妃子只要稍微做出一點涉及政治的行爲,就會被統治者極力抵制。換句話說,就是隻要出現了女子干政的苗頭,明朝統治者便會把這個萌芽徹底的扼殺在搖籃裏,不會讓它有任何生存發展的機會。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第6張

正是因爲這些統治者的存在,所以明朝的妃子即使是有這個干政之心,也被早早地消滅掉了。有了前期明朝統治者的教導,後期的帝王更是對后妃進行慎之又慎,嚴之又嚴的管理。這樣一來,使得明朝後宮干政的可能性幾乎爲零。

明朝士大夫階層的據理力爭

雖然明朝女子的社會地位很低,宮中普通人家的妃子也大部分都安分守己。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例如鄭貴妃就曾企圖讓自己的兒子登基,從而借兒子之手干預朝政。這樣的事情被明朝士大夫得知以後,他們不畏權貴,忠心耿耿,只爲堅持自己理智的判斷。於是他們聚集起來,只爲了能夠阻止鄭貴妃之子被立爲太子。後來,鄭貴妃妄想攝政的計劃便失敗了。可見,明朝的士大夫階層對於朝廷之事都十分上心,而且全心全意得忠心於朝廷。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第7張

據《明史》記載:

"天啓年間,光宗崩,李選侍據乾清宮,迫皇長子封皇后"

這件事便是光宗的妃子做的,她囚禁了即將繼位的熹宗,想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士大夫光鬥上言:

"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儼然尊居正宮,而殿下乃退處慈慶,不得守几筵,行大禮,名分謂何?"

後面他更是直截了當的指出李選侍的真實目的:"將借扶養之名,行專制之實。武氏之禍再現於今,將來有不忍言者"。可見,明朝的士大夫義堅決拒絕任何後宮干政的現象,並且他們把朝堂看作是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歷史上後宮干政那麼多 明朝爲何能獨善其身 第8張

不久之後,明朝著名諫臣楊漣出現了,他上諫:"臣寧使今日忤選侍,無寧使移宮不速,不幸而成女後獨攬文書,稱制垂簾之事"於是,他說服了明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挺身而出,闖進乾清宮擁立熹宗繼位。從而徹底粉碎了李選侍的陰謀。由此可見,明朝的士大夫階層對於後宮干政之事都是據理力爭,甚至是以死抗爭的,絕對不會讓皇宮出現女子干政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在明朝歷史上,外戚的問題基本都被士大夫們無情的壓制下來了。

總的來說,在明朝統治者以及士大夫階層的聯合打壓之下,后妃干政的機會變得極其渺茫,因而明朝外戚的權力也會隨之削弱。事實上,後宮干政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個特殊的產物,它無關於某一個特別的人物。而明朝的"特殊"現象,其實也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罷了。

在現在看來,後宮干政的現象之所以在封建社會的其他朝代中盛行,其實主要是因爲權力沒有得到過多制約,而且還擁有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若是其他朝代都像明朝一樣,一開始就切斷了妃子干預朝政的源頭,那麼就勢必會減少後宮攝政的可能性。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這樣的情況雖然在明朝消失,但是後來又在其他朝代重新出現了。其實這一切,不過是歷史的反覆輪迴罷了。

參考文獻:

《明史》

《皇明祖訓》

《明史紀事本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