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田單復齊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田單復齊,單從軍事上分析,就是一頭霧水。

除了英雄主義的讚歌就是小人多作祟的權力遊戲,但這些根本不能解釋一支即墨城中軍是怎麼擊潰燕軍、光復齊國的。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田單復齊,一句話、四個字。然後,齊國千里之地、七十餘城就光復了。

燕戰國雖然是七大戰國中最弱的,但也是七雄之一,經歷燕昭王改革,已經錘鍊出了一支薊北精兵。國力正上升、軍力正彪悍,而且是舉國傾兵,在其他四國的配合下已經滅了齊戰國。

而此時的齊國,就剩下即墨(今山東平度)和莒城(今山東莒縣)兩座城池,連齊湣王都被殺死了。

PS:《戰國策•齊策》摘錄,”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田單復齊,齊國七十餘城皆已光復,但聊城始終攻不下來。燕國的聊城守將擔心燕王猜疑、擔心歸國別殺,於是賴在齊國不走。而聊城燕軍之所以最難打,就是因爲這夥人有國不能回。因此,可以判斷燕國早就佔了聊城,齊國就剩下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一座由田單堅守、一座由齊襄王堅守。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第2張

田單反間計而燕國換將、即墨火牛陣而燕軍完敗,這些都是在講故事而不是在講道理。故事雖然精彩,卻解釋不了問題。然而,講故事的成本足夠低,而且最能被受衆信以爲然,一聽是這麼回事,然後就信了,於是故事就成了歷史。但講道理的成本就太高了,你得對比燕齊兩國、兩軍,還得仔細叮問各種細節,甚至還要結合當時人心形態,關鍵是你得邏輯自洽地給出說法。史書就是寫簡略的記敘文,根本就容不下多少文字來揭示太多複雜。

但是,我們卻必須往道理層面去追問而不能滿足與故事提供的愉悅體驗。否則,就理解不了歷史的本來面目。雖然細節已經淹沒難查,但大勢中還是能夠爲簡略歷史做出註解。

要解釋齊國爲什麼能以兩城復國,就必須先解釋樂毅與燕國爲什麼用了五年時間都不能攻破即墨和莒城。

原因就是樂毅犯了三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在濟西之戰後遣散了五國聯軍。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第3張

以燕國的實力,只能被齊國吊打,燕昭王明君、樂永霸名將,這些統統沒用。戰國戰爭就是死纏爛打,而競爭越殘酷、打法就越相似。所以,戰爭競爭就是拼國力、拼戰士、拼戰心凝聚力,所謂的名將、兵法要麼是實力的註腳、要麼是倖存者偏誤。

但燕國之所以能夠滅齊,不是玩戰爭手段而是玩外交手段。但前提是齊國得極爲配合,而偏巧齊湣王就是一個妄人,把能得罪的人全給得罪了。最不要臉的就是:趁着五國伐秦(齊、燕、韓、趙、魏),他把宋國給佔了。於是,燕昭王、樂毅和蘇秦這個君臣鐵三角一通捭闔操弄,就組織了五國聯軍,沒啥可說的,就是要揍齊國而且還要猛揍。公元前288年還是五國伐秦,公元前285年就是五國伐齊了,你就說齊湣王是怎麼玩的吧。這個過程中,楚戰國一直沒露臉,本來可以做齊國盟友的,但也被齊湣王給得罪了。所以,後來就是坐山觀虎鬥,你們中原人套路深、我們楚國人玩不了。等五國聯軍把齊國打殘了,楚國就趕緊收割淮北之地這個碩大果實。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第4張

燕國滅不了齊國,但五國就沒啥問題了。沒有名將稱雄、沒有兵法精妙、更沒有什麼英雄故事,我就是人多,我人多就是欺負你人少。於是,在濟西決戰中,五國聯軍就消滅了齊國的主力部隊。齊國不是秦國,要實力沒實力、要天險沒天險,所以一戰之後就國門大開,然後等着被滅。

但此戰後,樂毅開始耍滑頭了,認爲齊國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了。於是,他就把其他四國給忽悠走了,當然得給錢、沒錢人家肯定不走。其他四國當然不是見錢眼開短視之輩,你給錢我就走,這根本就不符合戰國邏輯。但,這裏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秦國。秦國這傢伙看你們已經打亂了,就趕緊折騰三晉。齊國對秦國是越國以鄙遠,而秦國遠交近攻的國策也不允許自己圖謀齊國。但三晉就不一樣了,秦國能揍死三晉就不會給三晉留一口氣。在樂毅殖民齊國的這段時間裏,秦國是拳打三晉、腳踢楚國,把燕齊以外的其他戰國打了個遍。所以,樂毅能夠把其他四國給忽悠走,燕國也能在齊國殖民五年。這是歷史給樂毅和燕國的機會。

但,這個機會雖然難得,但也有問題。那就是燕戰國自己滅不了齊國。因爲燕國的體量太小,而齊國的體量太大,給樂毅一個齊國、他也消化不了。而在當時,這個問題還不嚴重,因爲齊國已經被打殘了,只能捱揍、不能還手。

樂毅的這個失誤說得有點兒多了,主要是得交代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齊國滅宋招來五國聯軍,燕國滅齊爲什麼沒人搭理。

樂毅的第二個錯誤就是分兵攻打莒城和即墨。但這個兩個地方都不好打,因爲實力非常強。齊國五都,分別是臨菑、平陸、阿、即墨和莒。齊國但凡列國征伐,就是五都出兵。齊國滅燕的時候,就是五都主力會同燕齊邊防軍的組合,五都兵當然是最硬王牌。所以,五都不是簡單的五座城市,而是齊國的五大軍區,是能夠出重兵集團的地方。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第5張

王(齊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

於是,簡單概括當時形勢:樂毅雖然佔了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就剩下兩座城池了,也就是即墨和莒城,但是,這兩座城市卻擁有齊國五分之二的軍事力量。齊國雖殘破,但即墨和莒城的力量肯定更強,因爲被打潰的齊軍也要往這裏跑。

而楚國在這個時候已經發兵援齊了,楚兵進入莒城。但楚國也不是仁人君子,這時候齊國就是破鼓萬人捶,於是楚國的前線主將把齊湣王給玩死了。但是,沒事。後來莒城父老又立了齊襄王。齊襄王好壞不論,關鍵是齊國已經不可能再出比齊湣王更差的國君了,齊湣王就是昏君的底線

你樂毅把即墨和莒城捆在一起打,就一個也打不下來。舉國燕軍怎麼就打不下來了?原因就是佔了齊國七十餘城,城城都要派軍鎮守,而燕國本身的兵力就不夠。但齊國剩下的這兩座城市至少能夠集中齊國五分之二的兵力。所以,兩個一起打,根本就打不動。

樂毅的第三個錯誤就是輸出暴力還沒結束就開始輸出秩序了。燕國要吞併齊國,就必須輸出秩序,否則建立不了統治。於是,樂毅在遭遇阻力之後就放慢了對即墨和莒城的進攻,開始搞攻心化齊。樂毅經略齊國五年時間,其主要工作不是攻城而是化民,具體操作就是輸出秩序。這個思路是對的,但問題是齊國一直就沒死,不僅有兩座堅城而且還有了新國君。這就是輸出暴力不徹底,樂毅自己給自己挖坑了。

然後,再討論田單是如何復齊的,簡單認爲就是靠兩座城市就能光復齊國,這就是天方夜譚。但實際的歷史根本就不會這麼簡單。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第6張

趁着五國滅齊,楚國搶了淮北之地,可以說是收益巨大。但接下來楚國就會踏實呆着嗎?這個不可能。秦國和三晉都顧不上燕齊之爭,而楚國卻完全顧得上。公元前284年,齊湣王莒城被殺,楚國勢力被趕出齊國。公元前280年,秦國開始折騰楚國,但楚國割讓漢北及上庸地,然後秦楚就不打了,秦國又去折騰三晉了。到了公元前279年,纔出現燕國換將而田單復國。

也就是說,在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80年,楚國就沒啥事。直到公元前279年,秦國才又開始折騰楚國,這時候纔是大折騰,直接把楚國國都給佔了。而戰國是大爭之世,誰也不會沒事浪費光陰。所以,楚國在干預燕齊相爭這件事上,不僅有時間而且有能力,關鍵是有動機。楚齊交界而楚齊交惡,鄰國就是仇敵。但楚國寧願面對一個羸弱的齊國也願意面對一個嶄新的燕齊大戰國。這是楚國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楚國一定對田單和齊襄王進行了物質上的援助,楚國可以不出兵,但一定出糧、出錢、出輜重,不會眼睜睜地看着燕國徹底吞併齊國。

所以,樂毅滅齊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田單復齊也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甚至都不是兩國之間綜合國力的較量。一定要把戰國時代看成一個關係複雜且爾虞我詐的關係網。否則,很多戰爭問題就根本沒法解釋。

還有一個就是得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個時代背景就是人心。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秦始皇攻滅六國,但大秦帝國短命而亡。陳勝吳廣振臂高呼,然後就是六國復辟,根本就沒有陳勝吳廣這支農民軍什麼事。原因是什麼?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第7張

大秦之所以迅速解體,是因爲六國人心;陳勝不能爲王,也是因爲六國人心。六國百姓只認六國的王,既不認大秦皇帝也不認陳勝吳廣。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統一六國。而六十年前呢?六十年前,這個人心就更強。這裏就有必要交代一下古之人心到底是一個什麼邏輯了。簡單說,就是天下百姓是怎麼對待忠誠這個問題的。

還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解釋這個問題吧。因爲你用今人的人心根本就無法類比探求古人的人心。

春秋之時,晉國大將中行穆子率軍圍攻鼓國。鼓國肯定是打不過,於是鼓人就要獻城投降。但是,中行穆子不同意,讓鼓人好好守城、迎接晉軍辣手摧花。中行穆子這個沒道理的舉動,到底是什麼道理?投降不行,非要攻城,他到底在想什麼?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第8張

原因就是:鼓人投降,肯定要與中行穆子做交易。接受城池,答應了他們的交易,就是與奸人爲伍;接受城池,卻拒絕了他們的交易,就是失信於人。無論怎麼做,都是道德困境。這就是所謂的“非事君之禮也”,都對不起國君。

這是中行穆子的邏輯,那麼鼓國就沒有中行穆子這種事君以禮的人臣嗎?當然有,這個人就是夙沙釐(lí),而且這個人講的道理才真正揭示了古之人心的底層邏輯。

中行穆子攻下鼓國,然後爲鼓國新立了國君,告誡鼓國百姓好好輔佐新國君。之後,中行穆子就帶着鼓國原來的國君鼓子鳶,準備回晉國了。這時候鼓國大臣夙沙釐卻非要帶着族人跟着鼓子鳶一起去晉國當俘虜。中行穆子就質問夙沙釐:鼓國還在、鼓國也有了新國君,你這個鼓國大臣爲什麼不留下來輔佐新國君治理鼓國?爲什麼非要跟着鼓子鳶呢?夙沙釐則言:

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豈曰土臣?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夙沙釐忠於的是鼓國國君,而不是鼓國土地,自古從來只有君臣而沒有土臣。“委質爲臣,無有二心。委質而策死,古之法也”,我把我自己交給了國君鼓子鳶爲臣,就不會有二心,我的名字已經被國君記錄在冊,所以就必須以死相報,這是“古之法也”。

從夙沙釐的回答中,我們就能夠推理出古之人心的底層邏輯。精英士大夫,忠誠的是國君而不是國土,也就是忠於人而不是忠於地。所以,齊國田單的忠誠邏輯就是忠於國君齊王而不是忠於齊國土地。這是士大夫,那麼普通百姓呢?他們忠誠的是齊國田氏家族,而不是齊國土地。

田單復齊時就剩下兩座城池 田單是如何復國的 第9張

在古之人心中,忠於君還是忠於國,不是一回事,是分開講的,而且忠於君要強於忠於國。這個邏輯肯定不是絕對的,而且以後則是忠於國要勝於忠於君。特別是的孟子的觀點佔了上風以後。但,就當時的齊國百姓而言,他們更忠於齊國國君而不是齊國土地。所以,燕國佔領了齊國的土地,既輸出了暴力又輸出了秩序,但還是不能化齊歸燕,因爲始終征服不了齊人的人心。

於是,田單復齊,只要擊破圍攻即墨的騎劫所部,就能引發整個齊地七十餘城的光復大戰爭。原因就是這個人心的邏輯,纔是齊國能以兩城實現復國的根本所在。

最後總結:

戰國戰爭就是死纏爛打的,實力說了算,而燕國的實力不僅吞不下齊國甚至也滅不了齊國。

戰國關係則是錯綜複雜的,戰爭之外還有各種縱橫捭闔,於是集中五國之力的樂毅就能滅掉齊國。

但樂毅卻不能化齊爲燕,齊國雖然僅餘兩城,但這兩城至少可以提供五分之二的齊國軍事力量。除了實力的不允許,還有人心的不允許。

在滅齊與化齊的過程中,樂毅在戰略上遣散了五國同盟、在戰術上左右開弓、在手段上提前結束了暴力輸出。這是樂毅所犯的錯誤。

齊國殘存兩城而不死,楚國的干預必不可少,而其他戰國也應該干預,這是亂世競爭的邏輯。但是,秦與三晉顧不上,因爲這四個國家也在死纏爛打。

齊國之所以能夠復國,一個外部支持就是楚國,但關鍵是一個人心的邏輯。齊國百姓忠於齊國田氏家族,而不是齊國土地。所以,燕國以暴力輸出加秩序輸出的方式佔了齊國土地,也沒用,因爲改變不了齊國民心。

而田單但能解除即墨之圍、擊潰騎劫所部,就會引發千里齊地的光復大戰爭,齊國人心所向,燕軍只能狼狽歸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