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沒有翻譯軟件的情況下 古人是怎麼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的

古代沒有翻譯軟件的情況下 古人是怎麼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人交流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在現代不同國家之間的人互相溝通,只要多少會點英語就能夠進行簡單地交流,再不行就下載個翻譯軟件也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在古代英語沒有普及,沒有翻譯軟件的情況下,古人是怎樣完成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呢?

古代沒有翻譯軟件的情況下 古人是怎麼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的

我國從古至今都是地大物博,與周邊接壤的國家也很多,我國古代又都以天朝上國自居,自然免不了會有經濟貿易和國事訪問等業務往來,所以我國很早就有做“翻譯”工作的人了,早在西周時期爲了國家之間的交流,就有了專門負責翻譯的官職,稱之爲“象寄”。由於當時地緣領域的限制,交流的對象也僅限於周邊的少數民族。

古代沒有翻譯軟件的情況下 古人是怎麼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的 第2張

到了秦和漢初是稱之爲“典客”,負責王朝對少數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宜,漢代國力逐漸強盛起來以後,中外交流也越來越多,翻譯人員的工作也不斷增加,漢武帝太初元年改稱“大鴻臚”,其下設置的翻譯官,就是專門負責對外聯繫的,並且在西域各屬國設置“譯長”,主持翻譯工作和履行使者任務,秦漢時期,凡各諸侯王、列侯和各屬國的君主,以及外國的君主及使節,都被視爲是皇帝的賓客,所以與此有關的事務均有“大鴻臚”掌管。

到了三國時期,翻譯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從事翻譯的人員也越來越多,翻譯組織機構也不斷的擴大和完善,在這個時期翻譯又有了新的名稱叫“譯使”,簡單理解就是出使外國或外國來中國負責傳譯的使者。“譯使”是在《漢書》和《三國志》中出現過,官員、官職還是屬於“大鴻臚”這個職位。

古代沒有翻譯軟件的情況下 古人是怎麼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的 第3張

從魏晉至明朝,大鴻臚的職責屢有變化。①魏晉和北魏時期,大鴻臚在執掌一般殿廷禮儀的同時,還負責奪爵削地等事務,其餘權力分歸尚書省吏部、禮部和刑部;②到樑陳時期,大鴻臚卿又改負責一般的殿廷禮儀,而不再負責封爵事務;③到唐宋時期,大鴻臚又恢復了禮賓事務,兼主皇室﹑大臣之兇儀(喪葬之事的禮儀);④元朝不設此官,估計是沒必要啊,那會天下都是我的。由此看出,不管這個大鴻臚的職責如何變化,其中的殿廷禮儀一直是由大鴻臚負責,所以翻譯的工作還是由大鴻臚掌管。

古代沒有翻譯軟件的情況下 古人是怎麼解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的 第4張

從明朝開始,由於航海業的發展,中外交流變得十分普遍,所以設立了專門的翻譯機構“四夷館”,選取人員專門學習外語,但是由於不夠重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到清朝以後,由於閉關鎖國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讓我國長期的與外界隔絕,因此導致了中國的整體國力發展落後於西方國家。直1861年經歷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後,才知道翻譯外語、學習西方科學的重要性,於是開設了學習翻譯的學校,雖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制約,但是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

翻譯官是翻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必須要精通兩國或者多國的文字和語言,在古代沒有翻譯學校的情況下,翻譯人員的來源是什麼呢,最初的就是生活在兩國交界地方的人員擔任,因爲生活在兩種語言的過渡地帶,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能掌握兩種語言;其次,僧侶也是翻譯人員的來源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國家的分裂和戰亂,人們利用佛教學說來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對現實的逃避,所以佛教盛行,但是中國不是佛教的發源地,佛經需要從國外引進,這種翻譯機構叫“譯場”,負責翻譯經書,所以很多僧侶也爲我國的翻譯人員的一個來源。

古人對翻譯的需求是與國家整體國力強弱相關的,相比現代比比皆是的外語學校和外語專業來說,是天壤之別,但是古代的翻譯工作和翻譯機構是不可或缺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