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道光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隨着乾隆皇帝的去世,康乾盛世也隨之落幕。嘉慶親政後,儘管也是勵精圖治,但大清王朝在他的手上已經開始走向衰落。其後即位的道光帝,更是進入了艱難的時代,這位以勤政節儉著稱的帝王,和他的父皇一樣,也未能力挽狂瀾,國事更加不堪。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客觀地說,道光帝接手的大清王朝雖然已經十分破敗,但也沒有到無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他審時度勢,厲行改革,那麼清王朝極有可能在他手上得以中興,甚至同步西方各國,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然而,道光帝反而在即位後舉措不利,錯失良機。

道光帝順利繼承皇位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病死於避暑山莊。遺詔力立旻寧爲皇太子。八月二十二日,梓宮到京。二十七日旻寧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爲道光元年,頒詔天下。

旻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爲嘉慶帝第二子,生母嫡妃喜塔臘氏。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嘉慶帝遵祕密建儲的家法建立儲位,對旻寧益加愛護。旻寧繼承皇位是很順利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因素

第一,在皇子中地位優越。

旻寧雖系嘉慶帝第二子,但實際上是嫡長子的地位,因爲皇長子爲側妃劉氏所生,且出生後兩個多月即夭折。之後兩年多,當時的嫡福晉喜塔臘氏生旻寧。皇三子綿愷、皇四子綿忻、皇五子綿愉都是當時的側福晉所生。旻寧是清朝各代皇帝中唯一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人。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第2張

清朝的家法雖然無必須立嫡的規定,但在皇室及一般大臣中的心目中仍有重嫡輕庶的思想,這對已經深受漢文化的滿清皇室而言,此種觀念也是深入人心。嘉慶帝立儲時,必然也會考慮到這一因素。因此,旻寧的地位就相當優越了。

第二,嘉慶帝給予旻寧的種種待遇,實際上已經暗示旻寧本人及宮廷上下。

《清實錄》所載:“壽皇展拜,則命隨行,裕陵敷土,則命恭代。隱然以神器攸歸。”旻寧之福晉死後,嘉慶帝又特命棺槨用金黃色罩座。凡此種種,無不是既定儲位之信號。皇室間、宮廷內自然均有所瞭解。

第三,旻寧受封建倫理的思想教育,養成淡泊平靜的心懷。

旻寧與一般的皇子不同,不熱衷於珍奇玩好之物,是一個典型的墨守成規、忠孝兩全、帝王之學俱備的接班人。特別是經過嘉慶十八年天理教農民起義突入紫禁城的事件,旻寧在手足無措的情況之下,在養心門放槍打死兩名起義軍,扭轉了危險的局勢,確保了內廷和宮眷的安全。他的所作所爲使嘉慶帝甚爲滿意。

不久,嘉慶帝便封他爲智親王,而且增俸一萬二千兩,並命名所用之槍爲“威烈”。此事發生後,宮廷內外,誰不知敬佩,從而使他的皇儲地位更加明顯而鞏固。

旻寧的即位雖然順利,但他即位後的行政理事方面就不那麼順利和有力了。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第3張

道光即位後政務廢弛

道光即位,剛好進入三十八週歲,已是一個相當成熟的人,再加上當時出入宮廷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如曹振鏞、託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等人,都是從乾隆年間開始做官,經歷了嘉慶一朝,均已六七十歲,召對辦事,都很穩重,所以宮廷內表現得十分平靜。

但伴隨着這種平靜的卻是官場腐敗,其中也包括這些高級官吏在內。他們因循怠情,千方百計地迎合皇帝的意圖辦事,以保住自己的利祿名位,對諸般政事採取敷衍搪塞的態度。

《瞑廬雜識》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曹文正公(曹振鏞)晚年恩遇益隆,身體俱泰”。門生某請問他是怎樣達到這樣顯要地位的,曹說:“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短短的十個字,把官場的腐敗風氣概括得十分透徹。在這樣一羣唯唯諾諾,尸位素餐的老朽之輩的包圍中,道光帝能有什麼作爲呢?

另據陳康祺《郎潛紀聞》載:當時殿試考試,專尚楷法,不問策論之優劣,甚至有抄襲前一科鼎甲策,仍列鼎甲者,此風不知開自何時。後陳康祺詢問曾任禮部侍郎的童華。童華說: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第4張

“宣宗初登基,以每日批閱奏本外,中外題本,蠅頭細書,高可數尺,雖努力日夜之力,未能遍閱,若竟不置目,恐啓欺矇嘗試之弊。嘗問曹文正公振鏞,公曰:‘皇上幾暇,但抽閱數本,見有點畫謬誤者,用硃筆抹出。發出後,臣下傳觀,知乙覽所及,細微不遺,自不敢怠忽從事矣。’上可其言,從之。”

此後,凡不論奏摺還是試卷,均苛求楷法。連童華都認爲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導致“末學濫進,豪傑灰心”。此事,固然是因爲曹振鏞出了一個歪點子,使事態向不好的方面發展,但是道光帝恐怕也是難辭其咎。

崇尚節儉與財力匱乏

道光元年十一月初八日,道光帝頒發了他作的一篇《聲色貨利論》,文中首先引用了經書中有關屏除聲色的論點,指出皇子皇孫們六歲入學,對一些修身立志的道理無不誦讀,但是他認爲“常人惑之,害及一身,人君惑之,害及天下”。並告誡其子孫,造次無忘。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第5張

關於貨利,道光帝首先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句話正確表達了君民貨利方面的聯繫。據此,道光帝認爲,爲人上者,要“知稼穡之艱難,力崇節儉,返本還淳”。對於宮室苑囿,他認爲現已盡美盡備,不必再爲經營。

崇尚節儉,是清廷家法,亦基本國策。道光以前各代皇帝均有尚節儉的指示,《聖訓》中亦可查到這方面的章節。但節儉的含義,由於時代不同也各不相同,至於如何實行則更有差別。皇太極時,因爲財力匱乏,規定黃金不能用作裝飾品。而到了康乾時期,大量的黃金用來作宮殿建築的裝飾及各種器物,但當時也不以爲這是不節儉。可見,各代皇帝節儉時因時而異的。

道光時代,人口繁衍日盛,已從乾隆中期的兩億多增至三億五千多萬,但耕地並未增加,生產力也未能相應增加,百姓、國家日趨貧困,再加軍需、災荒、河工的花費,整個社會瀕於貧困危機邊緣。儘管宮廷還有相當的財富,但社會上這種貧苦趨勢不能反映到宮廷中來,道光帝爲了身踐力行也確實做了一些努力。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第6張

道光帝曾大量縮減內廷服役人員,從嘉慶末年的650餘人縮減爲370餘人。另據《燕下鄉脞錄》載:“宣宗中年,尤崇節儉。嘗有御用黑狐端罩,襯緞稍闊,令內侍將出,四周添皮。內府呈冊需銀千兩,乃諭勿添。明日,軍機大臣入侍,諭及茲事,自是京官衣裘不出風者十有餘年。”

端罩四周加寬點皮邊就要花銀千兩,着實是昂貴,因此決定不添,這一行爲在臣子中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由此可見,道光帝從主觀上是想節儉的。實際上他並不瞭解內務府的情況,內務府官員層層加碼,從中貪污了大部分,實際上從經費上很難說節省了多少。

關於道光帝節儉的案例實在是數不勝數,這裏不多作介紹。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並不好,道光帝和他的後宮過着苦巴巴的日子,而衆多的官僚卻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其奢靡之風未見有絲毫的剋制,相反,在京城之外,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第7張

相反,作爲宮廷經歷的後盾,整個社會的農業生產卻日趨緊縮。道光二年,有四省田地數量下降了百分之七點多,每人平均土地也僅有2.23畝(乾隆時期爲3.56畝)。在當時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的情況下,就意味着人均農業生產量的降低。

另從宮內奏銷檔案記載,一些稅關,每年將正稅交戶部庫,其餘盈餘銀有一部分需交內務府廣儲司庫,各鹽政的扣裁養廉銀、歸公養廉銀、各項盈餘銀、節省養廉銀、餘存辦公銀、各項利銀、人蔘皮張變價銀等均交廣儲司庫或圓明園,這些是宮廷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可是,這些稅關和鹽政往往長期拖欠,影響宮廷收入,造成經濟困難。

在這樣的客觀情況下,就不能不促使道光帝實現節儉的方針。但由於他對全國乃至於宮廷經濟情況並沒有全面透徹的瞭解,只是在諭旨中要求節儉,或在某一件事上制止浪費,而沒有全盤的長遠籌劃和有力的措施,終歸無濟於事。

道光一直以勤政節儉著稱 道光爲什麼不阻止清朝的衰敗 第8張

道光帝三十年如一日勤儉節約,這放在封建歷朝歷代的君王中都是十分可貴的。可作爲一國之君,既不能扭轉官場的腐敗之風,又沒有厲行改革的魄力,只是一味強調節儉,這顯然是不能讓大清朝起死回生的。從這個角度而言,道光帝並非是一個合格的封建帝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