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京官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他們真的有那麼窮嗎

清朝京官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他們真的有那麼窮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京官很窮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康熙八年(1669)監察御史趙璟上疏要求皇帝給漲工資,並抱怨這點工資連溫飽都維持不了,但沒有被康熙採納。雍正繼位後,採取了耗羨歸公,並改革了薪俸機制,增加養廉銀,卻基本針對地方總督等高級官員。與外官相比,京官雖然在雍正三年有所提高,在總體上卻未能有明顯效果。如六部堂官給“恩俸“, 但是凡部院衙門中的額外官員,以及候補官員都不能享受這種待遇。

如此對比便可看出,京官的名義收入根本與外官無法相比,一個七品的縣令收入在1000兩以上,而同級的京官不足100兩,而且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也未得到有效改變。晚清著名文人李慈銘做京官時,常常是揭不開鍋“近日窘絕,殆不能舉火。”

清朝京官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他們真的有那麼窮嗎

李慈銘(1830~1894)_圖

李慈銘的情況很有普遍性,當時的一些京官甚至因爲長期吃不飽造成營養不良,而“人有菜色”。甚至京官之窮成了許多人 調侃嘲弄的對象:“轎破簾帷馬破鞍,熬來白髮亦誠難,糞車當道從旁過,便是當朝一品官。”雖然窮困,但是最要命的是作爲翰林京官卻寧可餓死,也要擺面子。出行要做轎子,家裏要有奴役,而迎來往送更是不能少。當時有一首詩很生動的記錄這樣的場景:“先載車馬後載人,載到師門二兩銀。惟有兩餐載不得,一回典當一傷神。”不光如此,京官還要維持與身份相當的各種交遊,聽戲、宴飲等等,有學者粗略統計,京官工資月薪摺合人民幣,也就在2000多元錢,這對於巨大開支簡直杯水車薪,微不足道。《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

京官李錫彬是河北人,因結交外官很少,爲此經常發牢騷訴苦說:“我家平常不做飯,上下四口人,早上花一錢買開水,早晚兩餐四人吃饅頭四斤,加上點蔥醬小菜。”可以想見京官之窮困狀況。

清朝京官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他們真的有那麼窮嗎 第2張

清朝的馬蹄形的元寶_圖

既然這麼窮困,那麼靠什麼維持正常的京官生活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借錢,二是眼巴巴的盼望外官來送各種“敬”,爲此不得不結交各地官員,希望能施捨一點贊助。於是就出現了一種現象,京官到處打聽地方官進京消息,一旦確認,馬上奔走相告,趨之若鶩,有人說這是“百餘年來成爲故事”。

清代筆記《平圃遺稿》記載:京官劇院,習以爲常,如果不去參與,不回請,今後就不在被列入到陣營,長時間沒了這個圈子,不按照這個官場規則“把戲”,那麼這輩子也別想再當官翻身,這些社交在當時是一種必要的“政治投入”。

有趣的是,中興名臣曾國藩恰恰也是從窮京官開始的,作爲湖南大山走出來的青年,一路向北,典型的“北漂”,在做了京官後,常常爲了缺錢發愁,甚至因爲窮,被手下人炒了魷魚,不跟他混了。

清朝京官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他們真的有那麼窮嗎 第3張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_圖

道光二十一年,新來乍到北京的年底,曾國藩在湖南老家到處“化緣”的錢基本花光,不得不借了50兩銀子才勉強過年,此後借債逐漸達到1000多兩,長期的經濟壓力下,甚至在做夢時,讓曾國藩都夢到別人得錢的羨慕:“昨間聞人得別敬,心爲之動。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豔羨。”隨後不得不自己檢討這種“好利之心”。《頑疾》

因爲缺錢,遠在北京的曾國藩想回老家探親因爲沒有路費而不得不作罷:“夢寐之中,時時想念堂上老人”、“餘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省,一則京中欠債將近一千兩,歸家路費又需數百,甚難措辦。”此時曾國藩已經躍升爲清朝的副省級官員,卻因沒有路費回不了家,這實在令人感到歔欷。

與李慈銘和劉光第相比,京官曾國藩還不算最慘,晚清最窮最慘的京官就要屬劉光第。窮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連京城的房子都住不起,不得已在北京的“五環”郊外蓋了一個破房子,用籬笆圍起來,家裏請不起老師,他就自己教,如果來了客人,只能零賣一點白酒,煮芋麥招待客人。劉光第本人整整十年買不起一套衣服,“一布袍服,十年不易。”其妻子和孩子們穿着破爛,跟沿街的叫花子沒什麼區別,劉光第甚至每天要步行十公里去上班,可謂京官中窮到了極致的一個。

這些雖然只是表面,卻能在根本上找出一些原因。

清朝京官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他們真的有那麼窮嗎 第4張

清朝官員_圖

時光回溯到乾隆年代,一直以盛世自居的乾隆一朝,京官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當時的吏部尚書陳宏謀由於爲官廉潔,不貪不佔,家裏缺錢時候,需要把朝廷所賜的人蔘拿出去賣補貼家用。從薪俸角度來看,乾隆時期到清朝末期,薪俸制度大體相當,但是物價水平卻不斷攀升。清代自乾隆元年以來,到光緒十年左右一個時期中,白銀的購買力大約低了三倍左右,在銀價上漲的情況下,以銀爲主要貨幣手段的京官們又再次受到這種衝擊,可謂低薪下的雪上加霜。

造成清代進一步腐貪問題是,一旦窮京官一旦遇到機會外放地方官或者主考官,馬上鹹魚翻身,甚至變本加厲進行非法搜刮,以報此前的“窮仇”。爲了進一步保住官位,而上下勾連,只求做官發財。素有三朝元老的曹振鏞把這種做官套路發揮到了極致。

清朝京官連溫飽都維持不了 他們真的有那麼窮嗎 第5張

曹振鏞(1755—1835年),字儷生_圖

《清室外紀》記錄了一段生動的曹振鏞心得體會:“你要想當官,第一要有內援,賄賂之費,尤其不能小氣。態度要極圓滑,遇到事情不可承擔責任。凡是均需認真,不可有立功之心,亦不可自以爲忠。遇到困難,則取巧規避,最要者,爲模棱二字,切勿妄發議論……”很大程度上,以曹振鏞這樣不作爲的三朝宰相,代表了清代官員的整體官場作風,在歷史大格局下,也讓更多人圍繞着制度性建設進行歷史借鑑。

參考文獻:《清史稿》《平圃遺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