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朝京官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很長一段時間內,京官跟地方官,都是官員的一種明顯區別。一般而言,擔任京官跟地方官,並沒有太大區別。京官位於中樞部院衙門辦事,地方官分佈各省,靠近辦事。兩種官職,職權不同,各有用處。它們之間,常常是互相輪換的。對於皇帝跟官員來說,他們都樂意看到這個結果。

但是,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很多官員開始不願擔任京官,而是更願意擔任地方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乾隆南訓時,乾隆皇帝遇到一個叫羅源浩的官員。羅源浩在接待乾隆皇帝的過程中,處置得體,乾隆十分滿意羅源浩的表現,想要調他入京當官。皇帝詔令,羅源浩自然不敢拒絕,可是乾隆卻看出羅源浩不情願的樣子,便不再強令羅源浩入京,同意讓他繼續擔任地方官。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羅源浩的例子,並非個例,確實代表清朝官場當時的一種風氣。而且,在乾隆時期,皇帝也會傾向於把有辦事的官員送到地方。地方事務繁雜,如果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無法幫助朝廷,維持同治。而且,地方上總督、巡撫一級的官員,也經常主動幫助下屬官員,繼續留任,免於調任中樞。

這種情況的出現,並非偶然。從官員角度分析,自然跟官員利益切身相關。清朝初年,官員合法收入主要依靠俸祿、祿米、公費等款項。其中俸祿佔多數。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第2張

順治年間,爲提倡滿漢平等,官員俸祿,一律按品級劃分,級別越高,俸祿越高。不過,清朝對官員規定的俸祿非常微薄。一品官員一年俸祿180兩,二品官員一年俸祿155兩。根本不夠花費。這種低薪,必然造成官員無法遏制的腐敗。

於是,雍正年間爲了整治官場貪腐,朝廷開始提高官員俸祿待遇。地方官可以領到一筆數額豐厚的養廉銀。養廉銀數額比原本官員規定俸祿多出數十倍,乃至上百倍。一個總督的養廉銀,可以達到上萬兩白銀。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第3張

而對於京官來說,同一時期,京官中只有戶部官員纔有資格領取養廉銀。其餘官員,必須達到部院堂官級別,如尚書職位,纔可以領取份原本規定俸祿相同數額的俸祿、祿米,等於是雙倍工資的待遇。

乾隆年後,朝廷雖然允許京官中,不論品級,都可領取雙倍工資的待遇,但仍有一些限制。如果是京官中,那些屬於額外名單或者是候補官員的,一律不得領取雙倍工資。至於那些花錢買來的小京官,必須等到三年學習期滿後,纔可以領到基本俸祿。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第4張

當然,京官也會收到地方官每年的半公開賄賂,如炭敬、冰敬兩樣。但是,跟京官的開支相比,這是遠遠不夠的。長安居,大不易。京官除了日常生活開支以外,各需要在人情往來上花大量銀子。

除了那些極爲清廉的官員外,大部分官員,都需要應對老師、師母“三節兩壽”的孝敬(元旦、端午、中秋、生日)。上司長官,同鄉、同僚、同年科考等,密密麻麻的人情往來。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第5張

這些往來中,禮品宴席、吉喪婚嫁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於大部分官員來說,想要在仕途上繼續紮根,便不敢拒絕這些往來。不僅是這些同僚高官要照顧好,那些衙門裏的僕役轎伕,也得照例打點,逢年過節,還需要犒賞一番。

所以,在清朝這種畸形的官場上,很多京官,甚至要借債度日。相比而言,地方官的日子,就顯得寬裕很多。所以說,要想吸引人才的去向,光靠耍嘴皮子是不行的,還要有切實的生活保障纔可以。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第6張

不只收入,地位上,京官也比不了地方官。倒不是他們的官階有什麼區別,而是在京城中,即便是一、二品高官,都並不稀罕。更何況,清朝又把親王、郡王集中在京城附近。

這些人都是超一品官階的存在。所以,京官在京城地界上,就可能到處撞牆。而地方官的位置,山高皇帝遠,雖說有上級、同僚,以及監察官員的監督,但總是更容易伸開手腳。

清朝官員爲什麼不願意當京官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 第7張

而且,雙方未來的升遷途徑,基本沒有太大的區別。京官跟地方官,都要接受監察考覈。京官接受“京察”,地方官接受“大計”。這兩個考覈結果,就是用來官員的政績。雖然有一定漏洞,但只要能在考覈上出政績,基本都有機會得到升遷。

當然,如果是可以參加朝廷高級會議,或直接入軍機處的京官,因爲有機會被皇帝瞭解、熟知,會更有機會升遷。畢竟過去皇權時代,皇帝的任免意見,遠遠大於吏部的考覈意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