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三國時期不擴張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某些策略遊戲中,魏蜀吳三家講和後分別向其他方向擴張是可能實現的,比如曹魏向北、蜀漢向西、東吳向南,但在現實中,完全不可能,因爲條件不允許!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擴張不是發幾條命令就能迅速解決的小事,而是需要動用整個國家資源的大事,畢竟周邊地區都不是無人區,你想佔就佔?必須得有軍隊,有軍隊出動,糧食、軍械等等都要準備,那都是錢吶!

換而言之,擴張其實消耗的是國力,但凡靠擴張走上強盛之路,那都是因爲它們的擴張所得超過了自身的消耗,使得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如果擴張所得遠比不上消耗,那麼國家只會越來越弱,最終走向滅亡。

放到三國時期,三國可不是不想擴張,而是沒法擴張,它們面臨着太多的問題了。

先說蜀漢

從地圖上看,吳蜀兩國都很大,但其實兩國的核心都在北邊的一小塊地區,也就是長江沿岸,蜀漢的成都周邊,東吳的南京周邊,這兩處的人口經濟是兩國立國的資本,一旦丟失就是亡國之時。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第2張

核心以外,漢中、荊州可以說是兩國的戰略命門,重兵駐守之地,穩固性很高,但當我們把視線往南移,蜀漢的南中(今雲貴一帶)、東吳的交州(今兩廣、越南北部)就沒那麼安生了。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南征南中是“深入不毛”,打敗孟獲以後,他更是連駐軍都不留,爲什麼?因爲貧瘠的當地根本養不起駐軍。

《漢晉春秋》載: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南中自漢武帝時期就被納入漢朝版圖,可到了三國時期,連直接管理都辦不到,想管就得防備當地部落的反叛,備軍備糧,用國力來耗,後來的明清時期就用的這種辦法,耗了幾百年才把這一片徹底納入中央管轄。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壓根不敢這麼玩,不然可能南中還沒管好,蜀漢先滅亡了,他只求南中無事,讓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伐大業當中。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第3張

南中也就是現在的雲貴高原,地形非常破碎,交通極度不便,諸葛亮南征已經困難重重,要讓蜀漢以南中爲踏板,進一步向今天的中南半島挺進?

第一步,行軍運糧極度困難,就算蜀漢拼着耗盡國力把大軍送入東南亞,還有第二步——瘟疫。

水土不服這個詞就出自《三國志》,赤壁之戰時周瑜評價曹操軍隊:“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事實果然如此,曹操的軍隊多是北方人,跑到長江流域就受不了了,流行起了疫病。

而蜀漢的軍隊多是長江流域人,跑到珠江流域都得出問題,要是跑到中南半島,估計得病死一大半。去世別說三國時期,就是清朝乾隆時期,清軍與緬甸作戰的時候,非戰鬥減員就比戰損還多,主帥都染病,最終病逝。

好不容易第二步扛過來了,打下中南半島了,能直接管理嗎?上面諸葛亮那番話完全可以再套一遍,除非用國力耗,否則穩不下來。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第4張

那換個方向,從蜀地西入青藏高原?高原上面瘟疫倒是比較少,可第一步運兵運糧就完成不了,世界屋脊不是那麼容易征服的,而且就算打下來,青藏高原的物產更少,蜀漢的收益更低。

從成本和收益的對比來看,擴張這門生意蜀漢是做不來的,太不划算了。

再說東吳

東吳除了交州以外,還有個更鬧心的問題,那就是山越,東吳最常見的軍事行動就是打合肥和打山越,山越的組成衆說紛紜,有說是百越後人,有說是山賊,反正他們是不服從東吳官府管束的,不當兵不納糧,搞得東吳很窩火,經常發兵攻打。

而交州方面,東吳也很上心,孫權曾派出呂岱坐鎮交州,不僅解決了東吳南部的威脅,還給東吳提供了象牙這些東西用來賣,雖沒有人口資源,可比起南中來說是要好很多了。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第5張

不過交州是個火藥桶,沒有能人是鎮不住的,呂岱一走交州就叛亂,耗費了東吳很多精力。至於從交州或者海陸進攻中南半島及東南亞諸島,我們都不需要假設,因爲孫權做過簡略版的嘗試。

衆所周知,孫權曾派衛溫率兵抵達夷洲(即臺灣島),但並沒有將之納入版圖,爲什麼?還不是因爲管不了。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載: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三年春二月,衛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載: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諮遜,遜上疏曰:“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衆,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權遂徵夷州,得不補失。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第6張

臺灣跟東南亞哪個遠就不用說了,即便如此,孫權派人去臺灣的行爲,陸遜是明確反對的,只是反對無效。孫權本身只想撈個幾千人回來,但最終把衛溫、諸葛直給砍了,說明得不償失有點嚴重,大概率是一萬吳軍沒了幾千人。

最後是曹魏

曹魏是掌握核心最多的,天下九州得其六不是蓋的,關中、中原、山東、河北全在曹魏手裏,人口經濟比吳蜀加起來都強,這也是她能夠一打二的原因。

曹魏也有類似南中、交州的地方,那就是西域,曹魏名義上是繼承東漢的,所以把西域也一併繼承了,但對西域的掌控力非常弱,原因很簡單,實在太遠了!

當時的西域比現在的新疆還大點,想要過去只有甘肅那一條路,駐軍去一趟就是幾千公里,路上的花費很大,而西域的各國人口曹魏是調動不了的,屬於雞肋。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爲什麼不對外擴張 因爲條件不允許 第7張

而正北方的草原,曹魏想拿倒是可以打,問題是拿來有什麼用?又不能種地,不論漢朝還是曹魏,打草原的目的只是爲了防止草原對自己的侵擾,而不是奪取草原。

結論:逐鹿中原纔是最終出路

關中、中原、山東、河北、蜀地、吳地,這些都是祖先開發好的,這時候的三國是拼着耗損國力去打一塊貧瘠少人的地盤合算,還是奪取祖先經營已久的熟地實在呢?

毫無疑問,當然是後者!

所以曹魏想滅吳蜀全據熟地,吳蜀想北伐中原。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大家都不想把摩托換成單車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