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無昏君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大清立國三百年,共傳十二帝。雖然,這十二位帝王說不上個個是明君,但是,卻沒有一個是昏君,都勤勤懇懇沒有一個耽於享樂、荒淫無道的,幾乎都能說的過去。

爲什麼會這麼說呢?這從清朝皇帝的節儉一項就能看得出來。

清朝的康熙皇帝,自小受祖母孝莊皇太后的教導,立志要做一個勤於政務,愛護百姓的好皇帝。因此,他的日常消費拒絕奢靡,對那些坐着享福或講究排場的事,更是沒什麼興趣。

在他繼位的第二年,就收到了一隻很稀有的黃色小鸚鵡,這是一位將帥特地從前線送來的,並且,他還專門爲這隻小鸚鵡打造了一個非常別緻的黃金籠子。康熙八歲繼位,當時不過九歲,本是一個貪玩的年紀,這位將帥就是想借這隻鸚鵡討他歡心。但是,這位小皇帝卻出乎他的意料,拒絕了這隻罕見的小鸚鵡,不僅如此,他還被康熙嚴厲地訓斥了一番。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像康熙這樣,年幼的時候就已經有如此見地的皇帝,在歷朝歷代都是屈指可數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康熙在位這麼多年,能始終如一,堅守自己的做法。

那一年,康熙五十大壽,一些大臣們就做了一扇屏風爲他祝壽。皇帝五十大壽的時候,送上一扇屏風,其實,並不算什麼特別貴重的禮物,況且,這屏風還是多位大臣一起湊錢製作的。可康熙還是沒有改變初衷,他把屏風上大臣們寫給自己的祝壽文章抄了下來,以此來作紀念,而那扇屏風,則被他退了回去。

不僅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宮中的各種花銷,康熙都有嚴格要求,一切從簡,不得浪費。

就以光祿寺和理藩院來說,光祿寺每年都要爲宮中祭祀、典禮準備筵席,往年需要花費七十萬兩銀子,但是,經過康熙的逐步壓縮,這些開支就降了六十多萬兩,每年只需要七萬兩左右的銀子。理藩院是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的,每年用於犒賞和接待的花費爲八十萬兩銀子。在康熙的刻意裁剪下,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開銷,支出的費用一下就少了七十多萬兩,每年只需要八萬兩左右。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第2張

即使是離宮出外,康熙也還是嚴守節約的做法,不允許特地爲他修路,不允許擅自爲他建造行宮。已經有的行宮,也不允許再添磚加瓦,刻意打造。有的地方官向康熙請示,說是應將當地的行宮交由地方管理,可是,康熙覺得這樣會增加地方的負擔。於是,就下令此後不再修葺,任其破損。

除此之外,康熙還命令不讓當地的官員搭建綵棚,不許舉辦迎送儀式,不許爲了他的題字題詞特地刻碑建碑亭。如果有違背,被他知道後,將是一頓痛斥。

康熙的節儉作風,影響到了下一代,在雍正繼承皇位之後,就曾倡議節約糧食。還特地下過聖旨,對剩飯剩粥都有特別的管理,把沒有變質的,還可以吃的,就送給服役的下人食用;把不能吃的,用來餵食貓狗;連貓狗都不能食用的,乾脆就曬乾餵食禽鳥。

爲此,雍正會專門派人稽查,如有不照做的,還會被治罪。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第3張

雍正身爲一國之主,竟爲剩飯剩粥的處理下了聖旨,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絕對是寥寥無幾的。對於如何節約糧食,雍正可算是費盡心思,在規定剩飯剩粥之後,他又爲糧食的事下了另外一道聖旨。

他命令太監在煮飯的時候,要適量下米,寧願煮少,也絕對不能多煮,以至於,將剩飯倒棄,不懂得愛惜糧食。還讓各處的首領太監,見到有米粟飯粒,應當撿起。如果,被雍正發現,有輕棄米穀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接受懲罰,重責四十大板。

如果,總管們還是如以往那樣,縱容這些行爲,被他查出,連總管都要受到重責。如此看來,雍正對於糧食的節約還是很上心的,有命令,有道理,有辦法,還有懲治措施,是非常周到齊全的。只可惜,康熙和雍正的節儉作風並沒有傳給乾隆,反倒是隔代的嘉慶傳承了這種作風。

乾隆的生活和康熙雍正相比絕對是奢侈的,而嘉慶的節儉則是受到了朱珪的影響。朱珪是嘉慶的師傅,與和珅相比,真是截然相反,和珅貪得富可敵國,朱珪卻清廉自守。

朱珪從山東布政使奉調進京,連二百兩銀子的路費都要向別人借。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第4張

甚至,在他去世的時候,嘉慶前去祭奠,卻由於家裏的大門窄小陳舊,使得轎子都無法擡進,嘉慶只能下了轎子,步行進去。當看到自己師傅的臥室,僅有一張大牀,幾隻木凳,舊棉布褥子,舊棉布被子的時候,嘉慶不由得失聲痛哭。

這樣寒酸的家境,說出去又有多少人會相信,這是一個帝師的家境呢?

嘉慶曾回憶說:他這位老師以身作則,對他的一生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嘉慶親政之後,就嚴令禁止地方官員蒐羅納貢各類寶物。一些官員依照前朝舊例,將新疆和田出產的美玉運送進京,最大的有萬斤以上。嘉慶得知就下令:不管玉石已經運到哪裏,一律就地拋棄不能進京。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第5張

在嘉慶看來,地方官員進貢的物品,都是從百姓身上搜刮而來的,而各級官吏,也會借進貢的名義,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更何況,這些東西既不能充飢,也不能禦寒,沒有任何作用。不僅是玉石珍寶,就是許多官員愛不忍釋的洋人玩意兒,嘉慶都不感興趣,還斥其“更如糞土矣”。

在嘉慶五十大壽的時候,一位御史建議爲了慶祝皇帝五十大壽,內城應該持續演十天的戲。這位御史原本是想討好嘉慶,卻不料,嘉慶讀了這份奏摺之後,非常憤怒。在嘉慶親政之後,就決意扭轉奢華、荒嬉政事的風氣,以達到勵精圖治的目的。

內城禁止演戲,本就是他下的決斷。如果聽從了這位御史的建議,豈不是敗壞風氣嗎?不久之後,這位御史不僅被罷了官,還被打發到很遠的盛京做苦力。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第6張

在嘉慶之後,繼位的道光皇帝,也是一個節儉的皇帝。他連自己最重要的登基大典,都是能省則省。按照慣例,新皇登基必須要有樂隊演奏,可是,道光卻認爲樂隊排練不僅費時費力,還費銀子,於是下令“設樂而不作”,意思就是:讓樂工們拿着樂器擺樣子就行,不需要出聲。

道光不僅取消了奏樂,就連大臣給新皇讀賀表的儀式,也取消了。這麼看來,道光對這種形象的面子工程,是不感興趣的,真的是把節儉放在了第一位。道光和康熙一樣,對自己的吃穿用度也很節儉。他坐的轎子,是嘉慶用過的,若是壞了就修一修,不讓做新的轎子。

另外,他也不怎麼講究排場,甚至覺得“即使不乘輦也無不可”。作爲至高無上的皇帝,道光穿的衣服竟還有補丁。褲子的膝蓋處如果破了,他從不換新的,打上補丁就直接穿,不僅不擔心被人看見,還很自豪。

皇帝都這樣,大臣們自然要效仿。不管褲子是不是真的破了,都會打上補丁,只是爲了能和皇帝保持一致。大學士曹振鏞,在上朝給皇帝下跪行禮的時候,有心將自己膝蓋上的補丁露出來,沒想到還真讓道光給看見了。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之久 爲何沒有出現一個昏君 第7張

等正事問完了,道光就和曹振鏞聊起了補丁來。道光隨口問曹振鏞,他那補丁用了多少錢。曹振鏞根本就不知道打個補丁,需要多少錢,只能胡說八道,差不多三兩銀子。沒想到,道光竟頗有感慨,覺得民間打補丁很便宜,因爲,內務府給他打一個補丁,竟要花費五兩銀子。

道光這話一出,滿朝文武都強忍笑意,因爲五兩銀子的花銷,都不知道能做多少條新褲子。道光雖然一心想要節儉,但奈何,他是一個處於高位而不諳世事的皇帝,只是一個補丁,就被內務府的人算計了不少銀子。

道光的兒子咸豐稱帝之後,也是嚴格遵守道光的聖訓,崇儉去奢,力圖“永守淳樸家風”。書房的門壞了,他也沒讓換新的,而是讓人修理了一下。或許是道光時期,官員糊弄皇帝慣了,修了一扇門,竟提了五千兩銀子的報銷。

自然,咸豐沒有道光好糊弄,大怒,下令問罪,上報的官員立馬說是誤報,實際是五十兩,這才矇混過關。

勤儉節約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在怎樣的時代,這樣的風氣應該值得每個人傳承。

參考資料:

【《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清史稿·宣宗本紀》、《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