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麼 是無奈之舉還是看不清時局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麼 是無奈之舉還是看不清時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諸葛亮北伐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麼 是無奈之舉還是看不清時局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人稱臥龍。在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輔助漂泊半生的劉備獲得荊州和益州作爲根據地,從而三分天下。劉備伐吳失敗去世後,諸葛亮總攬朝政,對外與東吳重修於好,對內平定南中叛亂。

在國內兵精糧足之後,47歲的諸葛亮終於在公元228年開始出兵北伐,先後出兵5次,歷時7年,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諸葛亮也於五丈原病逝,享年54歲。

我們比較魏蜀兩國的國力發現,蜀國明顯弱於魏國,在兩國實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作爲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三國頂尖智者諸葛亮,爲何要多次出兵北伐呢?因爲諸葛亮“亮劍北伐”,並非看不清時局,實則無奈之舉!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通過外部戰爭,轉移蜀國內部矛盾

蜀漢這個國家內部有三大勢力構成,以黃權、李恢爲代表的益州本土集團,以法正、許靖爲代表的東州集團,以劉備、諸葛亮爲代表的荊州集團。在劉備在世的時候能夠憑藉自身的威信平衡三方勢力,然而劉備死後,這三方勢力變得複雜起來,開始了各種明爭暗鬥。

囗曰:“老革荒悖,可複道邪!”又謂超曰:“卿爲其外,我爲其內,天下不足。”——《三國志》彭羕傳

益州本土勢力的彭羕因爲遠出任職而心懷不軌,稱劉備爲老兵痞子,荒唐無理。還對馬超說,您在外,我在內,天下不會平定不了。最終此事被馬超告發,彭羕最後被賜死。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已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啓主公,抑其威福。”——《三國志》法正傳

東州派的法正橫行霸道得罪了益州本土集團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麼 是無奈之舉還是看不清時局 第2張

法正在劉備入主成都後成爲劉備的主要謀臣,並擅自處死幾個毀謗過他的益州本土人士。有人把這個事情彙報給了諸葛亮,說法正太橫行霸道了,但是諸葛亮因爲劉備對他的寵愛也是聽之任之。這引起了益州本土集團的不滿,紛紛不滿劉備的統治。

所以在內部如此不安穩的情況下,諸葛亮通過對外戰爭來獲取國內穩定。

通過對外戰爭,重新喚醒大家對漢室復興的渴望,從而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讓大家爲了國家榮譽,暫時放下眼前的矛盾,從而實現國家穩定。

通過對外戰爭,諸葛亮可以極大的提升自己的威望,通過打造自己強人的形象來威懾各種集團勢力,使他們各自臣服,從而保持內部和諧穩定。

二、立國綱領決定諸葛亮不得不北伐

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羣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三國志》

“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三國志》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麼 是無奈之舉還是看不清時局 第3張

劉備在進位漢中王時提出要率領天下忠義志士,順應天時,掃滅逆賊,安寧社稷,來報效漢獻帝的恩德。正因爲有這樣的綱領,劉備擅自稱王並沒有得到天下的反感,原因就是要爲漢獻帝去除身邊的逆賊。

劉備在漢獻帝被曹丕等人趕下皇位後,以漢室祖業不可更替,擔心漢阼中斷無繼的理由,在羣臣勸誡下於成都稱帝。

蜀漢立國的對外綱領就是承繼漢室天下,消除逆賊而存在的。所以說魏蜀兩國是天敵,蜀漢從立國的合法性還有延續性就決定了必須北伐曹魏。

在當時曹魏佔據長安和洛陽這兩漢首都,天下士族和學子漸漸以曹魏爲正統,在此時如果蜀漢不通過伐魏的行動來告知天下的話,天下百姓就會逐漸習慣曹魏的統治而忽視漢室的存在。

這對於本就處於弱勢的蜀漢來說,如果不能通過大漢的這面旗幟來呼喚更多人的支持,那麼蜀漢就會越來越沒有能力與曹魏相對抗。所以諸葛亮會爲了立國綱領的合法性,不得已一次次出兵北伐。

三、以攻爲守,纔能有一線生機

“偏安一隅者,斷不能持久。與其坐而待亡,不如奮力一搏。”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諸葛亮《後出師表》

諸葛亮在給劉禪上表時說到“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曹魏是大國,蜀漢相比曹魏是小國,大國和小國必然會有一方吞併另一方。兩國交戰,不僅要看本國的情況,還要看敵國的情況。

曹魏因爲土地、人才的優勢會穩步發展,而蜀漢的國土僅有一個益州,所以隨着時間的推移蜀漢跟曹魏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更爲關鍵的是,蜀漢人才凋敝,跟隨劉備來到益州的文臣武將逐漸老去,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是趁着這些人才還在的時候,奮力一搏,以尋求一絲機會。

蜀漢人才逐漸凋零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麼 是無奈之舉還是看不清時局 第4張

四、諸葛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受人之託

諸葛亮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從爲劉備制定《隆中對》開始,就勵志要實現漢室一統。這在劉備逝去後,更成爲了自己的信仰。

對於一個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來說,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是他的生命,而實現漢室一統,就是諸葛亮最大的人生目標。

加上劉備臨終前將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爲了不辜負劉備的重託,每天都會感到惆悵,惆悵的是什麼呢?是怕託付給自己的治國和完成統一的重任不能實現,如此會損壞先帝的知遇之恩。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劉備的臨終重託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是什麼 是無奈之舉還是看不清時局 第5張

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改變了他的一生。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諸葛亮爲了不辜負劉備的囑託,也爲了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必須在有生之年去進行伐魏,以求天下一統。

結論

諸葛亮明知國力不如曹魏,但仍然一次次的進行北伐,這並非看不清當時的時局,而是無奈之舉。

爲了穩定內部團結、爲了維護立國綱領、爲了把握一絲機會、更爲了實現心中的理想和不辜負先帝囑託,所以諸葛亮選擇了一條看似不可能成功的道路,即使賭上一切,也要“亮劍北伐”。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