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人說話,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這篇小說中,塑造了一個鮮明的受封建思想荼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在精神上迂腐不堪、在生活上窮困潦倒,每天都在別人的嘲笑中度日,最終“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孔乙己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過渡時期,爲什麼會讓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因爲“之乎者也”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書面寫作,孔乙己在一場生活中也這樣說話,就顯得不倫不類,十分滑稽

古人說話用的口頭語,跟我們今天沒有多大差別,文言文是書面寫作形式,正常人聊天是不會“之乎者也”的,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個現象叫做“言文分離”。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言文分離

言文分離,顧名思義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分離開來,採取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言就是語言、口頭語,文就是文章、書面語,不論口語還是書面語,其本質都是爲了交流,那爲什麼不把口頭語和書面語統一,而是要採取“言文分離”的形式呢?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第2張

爲什麼使用文言文寫作?

1、重視古籍

中國人非常注重歷史,更是將古籍奉爲經典,從古代賢人的思想中,不斷學習以充實自己,更是有官方指定的“四書五經”,古代讀書人想要入仕做官,把這些經典熟讀並背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古代但凡是讀過書識得幾個字的人,都必須要懂文言文。

這一點,就奠定了文言文作爲書面交流的基礎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第3張

2、便於交流

中古疆域廣闊,素來就有“十里不同音”之說,所以我國的方言極爲豐富,即便是在今天,通信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不同地區的人說話都有不一樣的口音,更別說古代了,可能只隔了一座山,兩頭的人說話就雞同鴨講,根本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

可能會說古代不是有官話麼?

確實,古代的官話就如同今天的普通話一樣,有着統一的發音標準,但是哪怕今天這種普通話推廣的力度,還有很多方言地區的人不會講普通話,年長一點的老人甚至聽都聽不懂普通話,古代要推廣官話,又談何容易?

在口頭交流上不同意,那文字總是統一的吧?大家平常讀的書都是文言文,那把這種形式用在日常書信文章中,統一採用文言文,方言問題就很好地被解決掉了。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第4張

3、簡潔雅緻

文言文之所以長盛不衰,它自身簡潔雅緻的特點功不可沒。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最先的文字都是刻在龜殼或獸骨上,叫做甲骨文,這種方式只適合記錄,卻不適合傳播,後來就發明了竹簡,把細長的竹簡串成串並在上面寫文字,就成了書籍,竹簡書相比之下更好傳播,但那可是實打實的木材啊,重量十分嚇人,一兩冊還好說,要是一大堆書,搬運起來可太費力了。

後來雖然有了帛、紙等更輕便的書寫材料,但都十分珍貴,也不是可以隨便揮霍的。而且古人傳播書籍,都是用手抄的,要像今天這樣動輒數百萬字,恐怕要把人手抄斷,即便是發明了印刷術,那也要先刻好版再印刷,篇幅太大刻印也着實費力。

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樣的宏幅鉅作,要是都翻譯成白話文去抄寫或者印刷,實在不敢想象。

文言文能得到長盛發展,正是以爲它滿足了以上幾點需求,滿足了人們對古籍的學習,滿足了交流的便利,滿足了傳播記錄的快捷。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第5張

口語不適合記錄寫作

口語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變化極快,時不時都有新的詞彙被髮明出來。

拿我們現代人網絡語言來說,10年前在論壇上,任一翻開一個帖子,前三個回覆必定被沙發、板凳、地板佔據,要是讓00後去看以前的帖子,他們可能就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近幾年,網友們又發明出了實錘、十動然拒等新興詞彙,再過10年,那時候上網的年輕人依然不會懂今天的這些流行詞。

在網上發帖、寫文章,本質來說也是以網絡爲載體,以文字作記錄,如果大家都無限制地採用口頭語來寫作,我們的語言可能就斷層了,古人的口語雖然沒有如今變化之迅速,但幾千年來,人們說話的方式總是在變化的。

試想,如果曆朝歷代都用當時流行的口頭語爲寫作方式,那我們今天還能讀懂多少呢?明清之後興起的白話小說,就大量採用口頭語言,作者在正常敘述的時候,即便遇到不懂的,稍微查閱資料也能搞明白,但如果作者在某處採用當時特有的口頭語言,想要搞懂就需要頗費一番工夫,像《紅樓夢》中鳳姐罵人那些話,現代人就很難一眼看懂。

兩相對比,文言文的巨大優勢就發揮出來了——變化慢。

先秦時期和明清時期,在書寫語言上面雖有差別,但差別不大,書寫者或閱讀者,只要搞懂一處,其他地方就能融會貫通。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第6張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

實際上,語言的變遷就是一種輪迴,文言文脫胎於先秦口語,也就是說,顯示時期,人們的口頭語和書面語言是一致的。

只是口頭語變化太過迅速,文言跟不上發展,於是出現了“言文分離”,口頭語更通俗、書面語更雅緻,這種發展到一定時期,又被融合到一起了,白話文替代了文言文,言、文統一了。

從交流溝通和知識傳播的角度來說,白話文的推廣和普及,逾越了文言文特有的語言編碼,才真正使文化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讓知識能走向普通大衆。

因此,我們應該感恩對白話文推廣事業付出過熱情的前輩。

但凡事分兩面,白話文推廣後帶來的不好影響就是,現代人很難看懂古籍了,課本中出現的文言文也被學生排斥,甚至視爲噩夢,這對古代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障礙。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要給文言文和白話文分出個優劣,只是客觀分析中國人語言的發展和變遷。

古人說話究竟是什麼樣的 真的張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嗎 第7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