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時期有買官的現象 那麼買官的人到底多不多

清朝時期有買官的現象 那麼買官的人到底多不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清朝買官的人多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中國發展到現在,已經是成爲了一個各項制度都非常完善的國家了,一個自由,公平公正的國家,而這也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着自由發展才華的空間,實現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過在我們古代的封建王朝時期,封建制度在很多方面並不是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就比如今天要說到的,已捐款的名義來買官。

清朝時期有買官的現象 那麼買官的人到底多不多

這個制度聽起來是讓人感到非常黑暗的,當官位都能夠通過這種手段來得到,那麼百姓的生活必然非常艱難,有關於朝廷賣官鬻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根據史料的記載,早在公元前243年,秦國就因爲蝗災的原因,讓百姓可以“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而在西漢時期,爲了鞏固邊疆,晁錯就建議漢文帝“令民納粟邊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在漢武帝的時候,匈奴來犯,而爲了能夠有足夠的軍費來抗擊他們,就曾令“吏得入谷補官”、“令民得入粟補吏”,意思就是可以通過繳納相應數量的糧食,就可以做小吏。

如果說之前這樣做是爲了抵抗蝗災帶來的災難,爲了抗擊匈奴的入侵,那麼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卻出現了一位臭名昭著的皇帝漢靈帝,同樣是賣官鬻爵,但是漢靈帝絕對是爲了一己私慾,他通過這樣的手段來爲自己聚財享受,而且他這種賣官的行爲可以說是做到非常囂張,可以買到的不僅僅是一些小的官位,“大舉賣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錢購買,公、卿、吏各有定例”。

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漢靈帝的做法簡直是非常的昏庸,但是他卻有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做法,考慮到可能有些人實在想當官但是錢卻不夠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漢靈帝就告訴大家了,是可以先付個首付的,等到上任之後,再慢慢的把剩下拖欠的一部分給補上,是不是很“人性化”呢?這在我們如今看來,這種貸款的方式很正常,但是也只是貸款買車買房而已,而這貸款買官真的是開創先河了,似乎是貸款的起源了吧,身爲皇帝的漢靈帝只是爲了自己,不會想到通過這種辦法上任的官員是怎麼剝削百姓的,以此來彌補買官所帶來的損失。

其實這種買官的行爲,只是在最初的封建社會早起時有發生,也只不過是是一些政府的臨時舉措,根本就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發展到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制度,這也是清朝彌補財政空缺的重要制度之一,而這種辦法也可以看得出來,清朝時期民間的財產分佈是多麼的不均衡,大量的財產只是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不然百姓也不會通過這種手段賺錢,但凡是百姓生活過的還可以,多收些稅收肯定比這種辦法收到的錢財更多。清朝時期的捐納制度不僅是解決財政危機的防守,還與科舉制度互補,也是清朝選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所以在內容上也有着比較明確的規定。

清朝時期有買官的現象 那麼買官的人到底多不多 第2張

明明是一個捐錢買官的行爲,爲什麼說他是選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呢?這種方式選拔出來的也能叫做人才麼,頂多算是一個有錢的官員吧,其實,關於清朝的捐納制度,並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捐納的,需要當地所開的籍貫和清白冊,並且還要有鄉鄰具結擔保,這種方法就排除了一些不法分子入朝爲官,而且也能防止平日之中一些惡霸入朝爲官,再有,這種捐納制度並不是你有錢了就雖是都能夠捐納的,只有在這五種情況之下才能夠捐納:軍需、賑災、河工、營田開荒跟海防,有了這些限制,可以看出這個捐納制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那麼,有人好奇了,有這個捐納制度存在,科舉制度到底還有沒有必要存在呢?

雖然有捐納制度的存在,但是科舉制度更是不能夠丟棄的,而且雖然能夠捐納買官,但是清朝朝廷也並沒有傻到如此程度,什麼官位都能夠通過捐納得到,有許多官位是不能夠通過捐納來上去的,例如一些負責考試的官位,還有銓選官員的,這都是朝廷之中重要的位置,還有一些其他的京官,尚書、侍郎這些級別的都是不能夠進行捐納的,因爲這些都是重要的領導崗位,而要進行捐納的人大多數都是一些沒有什麼政治經驗,也無學識的人,是根本沒有辦法勝任這個位置的,除此之外,例如翰林院官職更是不能捐納得到,因爲翰林院是清朝時期用來培養跟儲備高級官員的機構,而且入選翰林院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但需要高中進士,更是需要成爲進士中出色的人。還有一些地方官,總督、巡撫、布政使、等封疆大吏也是不能夠捐納得到的。

那麼能夠捐納得到的都有哪些呢?在京城,只能是清水衙門或者是一些無足輕重的官職,在地方,則只能是道員、知府、知縣等地方官,並且在清朝時期的捐納制度其實是非常嚴格的,想要捐納一些小地方的一把手的難度更是非常大的,所以說,雖然這種捐納制度能夠讓很多人過上當官癮,但是要想靠這種捐官的方式混出成績其實是非常難的,最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上位當官甚至還會讓其他的官員瞧不起,當然凡事總有特例,例如清代直隸總督李衛就是靠着捐官發展起來的,但是這種情況畢竟是特例。

雖然能夠通過這種捐納的方式來買官做,但是,真正有夢想有能力的人是不削於這樣做的,他們寧可從千軍萬馬的科舉制度中落榜,也不願意做這種交易,而科舉制度之所以還能夠讓人們前仆後繼的往裏面擠,是因爲一旦科舉高中之後,他們在官場上的前途,是捐官者難以望其項背的,而且最爲重要的一點是,許多人蔘與科舉考試都是因爲家境不好,想要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命運,而捐官的費用是寒門學子沒有辦法承受的,簡單來說,一個縣令的價格可能是幾千兩銀子,科舉考試可以說是他們唯一的出路,捐納制度並不是給寒門學子開的綠燈。

清朝時期有買官的現象 那麼買官的人到底多不多 第3張

那麼捐官者前途有限,甚至還會遭到同是官員的鄙視,那麼爲何清朝還有如此多的捐官者存在呢?根據統計,在康熙時期,山西一年之內的捐縣丞的人數就超過了一萬,在嘉慶年間,因爲鎮壓起義軍導致國庫空虛,於是嘉慶下令允許捐納,結果捐納的人數竟然達到了20萬之多,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竟然如此瘋狂呢?其實從這個制度實行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看出,這是一個有錢人的才能玩的起的遊戲,所以捐官者中大多都是有錢無身份的土豪,他們並不在乎在官場上能夠走多遠,只是希望有個官身能夠光宗耀祖,或者在鄉縣之中橫行,更有一部分人非常有經商頭腦,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上任之後發一筆橫財,這也是在清朝晚期吏治敗壞的主要原因,不知道對於這種捐納制度的形成,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大家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