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唐朝時期有144位狀元 爲什麼沒有一個有過人的成就

唐朝時期有144位狀元 爲什麼沒有一個有過人的成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狀元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現代高考各省的第一名,會被稱爲省狀元,而狀元也是古代科舉最高的榮譽和頭銜。不過古人要是考取了狀元,今後的各種待遇可是高考狀元不能相比的。狀元等於是由皇帝親自選取的人才,一夜之間便能從普通百姓變成達官顯貴。不過唐朝的狀元好像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唐朝一共出過144位狀元,其中有11位還當上了宰相,但沒有一位有過過人的成就,這究竟是爲何呢?

唐朝時期有144位狀元 爲什麼沒有一個有過人的成就

在中華民族的性格當中有一個深刻的烙印,它就是對於考試和功名的極度重視。比如每年高考來臨之際,與高考有關的熱點話題立刻就會登上熱搜,全國各地都在討論與高考有關的事項,而無數的學子們,懷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踏入考場,希望考出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這是一個現實事件,因爲高考成績將決定學子的大學,但它同時也是一個歷史事件,亦或說是一種歷史傳承,因爲這種對於考試的極度重視,從一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心中就埋下了種子,它就是科舉制度。正如於賡哲先生所說,“科舉制度在古代讀書人的心中埋下了種子,那就是考取功名……它形成了全民讀書和考試的社會氛圍,並且在中華民族性格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科舉制度形成的科舉文化,的確對中國人的思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深植在中國人的血液當中,比如狀元文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即使是在現代,“狀元文化”仍舊大行其道,每年高考成績出爐之後,各地的文理科狀元都會登上書刊或是接受採訪,儼然成爲熱點人物。在這種背景之下,不管是要參加高考的學子還是他們背後的父母,都對“狀元”夢寐以求,認爲成爲狀元未來的人生就會是一路坦途,而這與科舉制度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世人眼中,“考取狀元就相當於是鯉魚躍龍門,是下層階級登往上層階級的天梯。”(《懸崖邊上的名士》大生)

唐朝時期有144位狀元 爲什麼沒有一個有過人的成就 第2張

不過對待歷史後人應當客觀公正,看待問題切不可一葉障目,比如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狀元,地位是有巨大差異的,並非所有狀元都如同宋代一樣,地位尊崇。

“狀元”這個稱號最早出自於唐朝,據史書記載:“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爲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不過,唐朝時期的狀元地位並不像後世那樣尊崇,影響力也微乎甚微,這與唐朝狀元的選拔制度有關。唐朝時科舉制度雖然已經開始快速發展,但制度總體並不完善,狀元的選拔既不依靠皇帝欽點,也不根據考試成績,而是完全由考官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賄賂考官、討好考官成爲當時的風氣,只要是名氣大出身好的考生,就有機會成爲狀元,因此唐朝的狀元含有許多“水分”,所以唐朝的狀元在史書上記載不多,史書也不會刻意強調他們的狀元頭銜。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在史書上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這與宋朝的狀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唐朝的狀元與宋朝的狀元不可同日而語,兩者之間彷彿雲泥之別。宋朝的狀元符合後人對它的期待,在唐朝時狀元只是一個頭銜,不等於官職,想要做官還要等待吏部的補錄,而宋朝時的狀元含金量很高,狀元及第後立刻授予官職,而且升遷極快。當然,這種差異是有原因的。宋朝時科舉制度較爲完善,皇帝和政府對科舉考試非常重視,從宋太祖開始禁止公薦,到宋真宗時期採取“糊名制”,體現的是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公平。在宋朝狀元的選拔完全憑藉他們在考場上的表現,因此宋朝的狀元皆是飽讀詩書、對答如流的賢士人才,至少在能力上是沒有大問題的,因此朝廷纔會如此重視狀元。

唐朝時期有144位狀元 爲什麼沒有一個有過人的成就 第3張

錢穆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當中寫道:“宋代的科舉制度的完善,使他們可以選拔出更優秀的人才,狀元不再是一種符號,而是對官僚體系強有力的補充,這是宋的成就之一。”

元朝時,狀元的處境非常尷尬,首先元朝對於科舉制度的態度經常轉變,廢立不過統治者一念之間,而且即使科舉開設,也存在種族歧視,錄取的比例對於漢人來說很不公平,因此元朝時代的狀元,幾乎已經名存實亡。至於原因,易中天先生在他的《鐵血蒙元》中講述的非常透徹:“帝國的統治者很清楚,如果恢復科舉制度,蒙古人與色目人肯定無法與漢人一爭高下,他們把持政壇就不再可能……便讓許多讀書人希望落空。”

明朝時,科舉制度發生了一個戲劇化的變化,狀元的地位恢復到了與宋朝相仿的程度,但考取狀元的限制卻更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基本上不能是重臣之後。在明朝時非常避諱重臣之後成爲狀元,有時當朝重臣甚至會要求自己的兒子不要參加科舉,比如萬曆皇帝時的一位首輔沈一貫,就因此與自己非常有才華的兒子決裂。

唐朝時期有144位狀元 爲什麼沒有一個有過人的成就 第4張

沈一貫的做法有些絕情,但從政治角度來看他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比如張居正就選擇不避嫌,他的兒子中了狀元,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都在對他進行非議,張居正死後他的兒子們基本上都被革除功名,後代也背上罵名。

清朝時的狀元仍是憑藉考試成績,但是過程當中又參雜了許多人爲因素,比如一個考生的樣貌或是姓名,都有可能成爲他中狀元或者被革除狀元的原因。

到了現代,科舉制度不復存在,但科舉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仍舊巨大,比如人們對於狀元的吹捧和追求,這當然是理所當然的。不過,縱觀中國歷史狀元的沉浮,我們會發現,科舉制度不在於選拔出狀元,而在於選拔出人才,現代的高考制度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對狀元懷着熱烈的追求,但切不可盲目吹捧,否則便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