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亞歷山大神廟爲西方最早博物館 建於2303年前

亞歷山大神廟爲西方最早博物館 建於2303年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多久沒去博物館了?”日前,國家博物館館長面對網絡名人走進博物館時發出的這一問句,也在網上流傳。

是的,我們終日爲生計操勞、瑣事煩惱,常常忽略了欣賞路上的風景。其實,偷得浮生半日閒,去博物館轉一轉,那裏展現的是人類一路走來珍藏的風景,我們不妨在細細品味中獲得一點沉澱、一點昇華。

  亞歷山大繆斯神廟

  西方最早的博物館

“博物館”(Museum)這個詞來自於希臘語的mouseion ,原義是指供奉主管藝術與科學的9位繆斯女神的神廟。在公元前500年至前450年之前,這些神廟通常建立在文學社團成員舉行競賽的地方。

王宏鈞先生主持編寫的《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一書中談到,公元前290年左右,埃及亞歷山大里亞港口城市建立的亞歷山大博學園中的繆斯神廟,被一般認爲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館。

早在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蒐集和掠奪的許多珍貴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歷山大逝世以後,他的部將托勒密·索托於公元前290年左右,在亞歷山大里亞城創建了當時最大的學術和藝術中心——亞歷山大博學園,其中有圖書館、動植物園、研究所,還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後來也被稱爲亞歷山大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設有專門的大廳、研究室,陳列有關天文學、醫學和文化藝術的藏品。各地的學者、作家聚集在這裏,從事研究工作,其中包括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得、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等人。亞歷山大博物館存在了幾個世紀,後來毀於戰火之中。

亞歷山大神廟爲西方最早博物館 建於2303年前

 第一個近代博物館

  開在牛津大學裏

14至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引發了人們對希臘、羅馬時代古典文化的嚮往。“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恩格斯語)

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古代遺物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許多歐洲國家先後出現了探訪古蹟、蒐集古物的熱潮。這種對古物的收集研究,隨着15世紀末環球新航線的開闢和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更加高漲。近代博物館產生的思想條件和物質條件漸趨成熟了。

17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世界博物館史上第一個具有近代博物館特徵的博物館,這就是1682年向公衆開放的英國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這一年,英國貴族阿什莫林將其收藏的貨幣、徽章、武器、服飾、美術品、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各種動植礦物標本全部捐獻給牛津大學,建立了向公衆和學者公開開放的博物館。阿什莫林開創了將私人收藏公之於世、建立近代博物館的先河。

  大英博物館

  最初來自私人捐贈

18世紀,博物館事業邁出了重要的前進步伐。在歐洲,出現了一批重要的博物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倫敦不列顛博物館,也就是所謂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建立源於漢斯·斯隆爵士的遺願,他是一名內科醫生、博物學家和收藏家。斯隆一生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自己在去世後它們還可以完好地保存。他將所有的收藏遺贈給了國王喬治二世,要求的回報是給他的繼承人2萬英鎊。

國家接受了他的贈品。1753年6月7日,國會法案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館。博物館建立之初的藏品大部分由書籍、手抄本、關於某些文物的自然標本以及文化研究的人種志組成。1757年國王喬治二世捐獻了英國君主“老王室圖書館”的藏書。

大英博物館於1759年1月15日正式對公衆開放。它建在布魯姆斯伯裏區的一幢17世紀的大樓——蒙塔古大樓裏,這裏也是現今博物館的所在地。

最初,博物館每週只開放3天,而且每小時只允許10人入館。星期五是特別參觀團參觀日,每團15人,由導遊陪同介紹。從旅行者的記載和博物館的報告中可以看出,直到19世紀,能進入大英博物館參觀的常常只是限於學者、藝術家和特權階層。

 法國大革命

  帶來博物館開放潮流

盧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由法王菲力二世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防禦的城堡。法蘭斯一世時,於1527年和1546年兩次拆除舊建築,按文藝復興時期的形制修建成王宮,並開始收藏繪畫、雕刻等藝術珍品。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就是這時入藏的。路易十四時,藝術藏品的總數從200件增到2000件。

早在1753年就有人呼籲開放盧浮宮,代表了法國廣大民衆的呼聲。後來,法國百科全書派還特地在“盧浮宮”這個詞條中寫入了“應該開放”的字句,但也沒有得以實現。

法國大革命終於打開了盧浮宮的大門。1789至1794年的法國大革命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1792年法國公共教育委員會向國民議會提出的“關於普遍建立公共教育的報告及法律草案”中,宣佈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國民教育爲國家權利的當然義務”,並且規定了開放博物館和植物園的任務。

1793年7月27日,法國政府決定:巴黎盧浮宮改建爲共和國藝術博物館,組成專門委員會管理。同年8月10日向公衆開放。

亞歷山大神廟爲西方最早博物館 建於2303年前 第2張

拿破崙在征服歐洲各國的同時,將被征服國家的藝術品大量運往法國,送至盧浮宮(此時已改名爲“拿破崙博物館”)展出。但隨着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盧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盧浮宮的開放,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許多大博物館在它推動下得以開放。法國大革命開創了博物館社會化的起點。過去僅供宮廷和封建貴族賞悅的珍藏室,轉化成爲社會公衆服務的博物館。

  19世紀殖民掠奪

  “充實”了歐美的博物館

進化論、細胞論和能量守恆定律,都是在19世紀建立的,19世紀在文化史上被稱爲“科學世紀”。

19世紀同時也是西方殖民主義加緊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國各民族掠奪的世紀。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德國、英國、俄國、美國等向埃及、中東、小亞細亞等地派出一個又一個考古隊,蒐集了大量古代雕刻、楔形文字泥板、古代文書和木乃伊等珍貴歷史文物。這些文物標本大大充實了歐美許多博物館的藏品,但卻使亞非各國人民失去許多本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瑰寶。

更爲可恥的是,帝國主義的武力掠奪也愈加肆無忌憚。這方面中國受害尤深。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的入侵,都使中國歷史文化珍藏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至今,許多被劫掠的中國珍貴文物仍然收存在一些西方國家的博物館中。

以大英博物館爲例,中國陳列室就佔了好幾個大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製品不一而足,甚至連博物館後門的兩隻大石獅也是從中國運去的。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堪稱“鎮館之寶”。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該摹本存放於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道,南京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