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羅馬軍隊爲什麼最終放棄對日耳曼地區的征戰?與氣候、地形有關

羅馬軍隊爲什麼最終放棄對日耳曼地區的征戰?與氣候、地形有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羅馬帝國初期,經過長期的戰爭後,羅馬放棄吞併日耳曼地區,這究竟是爲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五十世紀,羅馬帝國四處征戰,將自己的帝國版圖邊界線擴展得越來越大。在公元前十二年,羅馬帝國就已經派駐軍隊到達了萊茵河以東,直至易北河西面,甚至到達多瑙河北部,基本統治了萊茵河至多瑙河地區。

偌大的帝國版圖激發帝國統治者的進擊與好勝心,他們決心向北部龐大的日耳曼部落地區開始吞併戰爭。激烈的戰爭給人民、國家的社會經濟、政治軍隊等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戰事之初,羅馬帝國的軍隊憑藉着先進的部隊武器和戰場經驗以及指揮者正確的作戰策略等主客觀因素使羅馬軍隊戰無不勝。

隨着戰線越來越長,持久的戰爭時間消磨了羅馬軍隊的鬥志,他們最終放棄了對日耳曼地區的征戰。

羅馬軍隊爲什麼最終放棄對日耳曼地區的征戰?與氣候、地形有關

一、羅馬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後勤供給在惡劣的環境中越發吃力

1.持久戰: 前線與後勤無法同步

日耳曼地區大多都是荒原山地地貌,在原林沼澤裏沒有充足的軍糧物質的絕對不行的。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後勤供給在軍隊戰爭中起絕對性的作用,它甚至可以影響一次戰役的成敗勝衰問題。

後勤供應不足直接導致軍心潰散,軍隊不能發揮到預想的效率,這樣便影響戰鬥力與持久力,使一個軍團很快陷入泥沼,隨之被敵人一舉殲滅。

羅馬帝國軍隊最高領導者,奧古斯都對於邊境戰役的一條原則:強制性擴張版圖,鞏固拓展邊防,渡過萊茵河,佔領更多軍團駐居領地,儘可能大地解決後勤物質的問題。

因爲遙遠的距離和長途跋涉使得從羅馬帝國託運物資到日耳曼地區除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外,更重要的是它耗費的時間太長,遠水解不了近渴,當一個軍隊到達了敵戰區,最好的辦法是直接在敵區獲得物資。

而到了戰爭的後期,羅馬的軍團數量大大減少,以往在戰場上的英勇震懾力大打折扣,後勤保障愈發困難。一般來說,固有資產和經濟財富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因此攻佔城池十分重要,更是獲取物資的理想戰略。

羅馬軍隊爲什麼最終放棄對日耳曼地區的征戰?與氣候、地形有關 第2張

日耳曼地區是十分落後和貧窮的,他們的部落大多保持原始傳統的狀態,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很不完善,道路、橋樑等交通設施很不健全,很多地區都未開發,農業工業的發展極其緩慢。

因此想要在日耳曼地區獲得良好的軍團駐紮位置和休整隊伍及人員、獲取後勤補給的資源很少,固定人口和集團部落的分散性,使羅馬帝國的軍團進行方陣式戰爭、集中大規模的對戰殲滅活動很困難。

2.游擊戰: 惡劣複雜的氣候與地形

日耳曼部落散落地分佈在比利牛斯山脈與易北河附近,在廣袤的森林和山脈之間活動。這裏地形複雜,大多是原始荒原,寒冷複雜的氣候及崎嶇多變的地形成了阻止外來者入侵的天然安全防衛屏障。

在覆蓋滿森林和沼澤的日耳曼地區,惡劣的天氣使外族人望而卻步。這裏暴雨不絕,風力強勁,在滿是泥濘的沼澤和陰暗的密林峽谷,人們甚至無法辨別出東西南北的方位,這對於一個軍隊組織來說是極其致命的。

與此同時,日耳曼人十分擅長游擊戰,他們靈活地在叢林戰場上出擊,雖然戰略經驗和軍事理論不及羅馬軍隊,但他們能忍受惡劣的環境並能利用複雜的地形進行遊擊戰役,他們甚至有時還能出奇制勝,而這個是羅馬軍隊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對於零星散落在森林和沼澤地的日耳曼部落來說,城市極度的不集中性和地形環境的複雜性,使得羅馬軍隊很難進行陸路集中作戰和控制,他們甚至因爲不熟悉地形方位所帶來的麻煩,跟着那些以遊記戰術見長的日耳曼人在森林山地間兜兜轉轉,吃盡了苦頭。

崎嶇陌生的地理環境使羅馬軍隊難以利用自身優勢施展組合式的團體戰鬥策略,他們的團體戰鬥力和日耳曼人單人作戰的優勢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複雜的崇山峻嶺和沼澤河流裏,顯然是個人和游擊戰術佔據了上風。

與長期以往,即使日耳曼人沒有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戰略,但他們熟知地形,並擁有頑強抵抗和決不服輸與輕言放棄的民族精神,使他們利用持久戰耗盡了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和耐力。

羅馬軍隊爲什麼最終放棄對日耳曼地區的征戰?與氣候、地形有關 第3張

二、民衆的呼喚: 軍事策略的轉變與渴望和平的民心

長期以往的勝利戰爭和持久的領土擴張,使帝國的元首以這些赫赫戰績爲傲,強勝心越發地膨脹,他們將此視爲榮耀將擴張戰爭作爲他們成爲實現最高統領者和征服者理想和滿足私慾以及追求財富地位的途徑.

帝國早期的領導者與貴族階級只看見戰爭帶來的榮耀和財富,卻忽略了百姓的安危與戰爭所帶來的殘酷與破壞。隨着戰爭愈演愈烈,帝國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民衆暴亂和下層階級的反抗與反對。

底層百姓集中起來組成同盟,在戰爭的逼迫下,他們不得不爲了生存而奮起反抗,從公元前58年,帝國的內戰一直持續。

幾十年裏,兩方國家和地區的民衆心理在對和平的渴望上越來越強烈,他們認識到和平的珍貴性與戰爭的殘酷,迫切需要統治階級改變軍事上的策略和停止戰爭。

外患未平,內亂不斷,這使得羅馬帝國的首領開始思考戰爭的意義,在軍事原則上做出了改變。

奧古斯都將邊疆的原則政策上改爲:不以擴張爲目的,比起戰爭的勝利,他更注重邊境內部的安定與民族間的和睦相處。經過國家元首的冷靜分析,羅馬帝國的軍團開始進入防守退軍狀態,他們開始放棄對日耳曼地區的吞併。

羅馬軍隊爲什麼最終放棄對日耳曼地區的征戰?與氣候、地形有關 第4張

三、結語

在羅馬帝國對日耳曼地區征戰之前,他們羅馬的軍隊便以及吞併佔領了北方絕大多數富庶的地區,留下來的幾乎只剩下那些相對貧窮落後的邊域。羅馬帝國早期,首領們爲了強大和勝利而征戰,完全不顧戰亂中飽受苦難和摧殘的軍民。

可野蠻頑強的日耳曼人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對付,在羅馬帝國與日耳曼民族征戰的過程中,征服者與被征服民族之間的民族與國家的心理也在戰爭的過程中開始改變。

人們思考着戰爭的意義、分析征服戰爭帶來的不利,以及對萊茵河-多瑙河北部疆域的統治和戰略部署,然後決定它是否要繼續下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