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德國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的生平簡介

德國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的生平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男,英籍德國作曲家。

亨德爾生於德國哈勒(Halle, S),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於1703年遷居漢堡,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6年後,在漢堡威爾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爲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 。

德國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的生平簡介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亨德爾出生於德國哈勒城的一個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少年時期曾跟隨當地風琴師、作曲家學習音樂,後來擔任了哈勒禮拜堂的風琴師,並開始創作。1703年,亨德爾遷居漢堡,並擔任了漢堡歌劇院的提琴師。1705年,他的歌劇作品《阿爾米拉》和《尼羅》在漢堡歌劇院上演並獲得成功。1706年至1710年,亨德爾在當時世界歌劇中心意大利四處遊歷,廣泛接觸了意大利的音樂文化,開闊了藝術眼界。1709年他新創作的歌劇《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劇界的一致好評,但亨德爾並沒有感到滿足,不久他又遠走英國。1712年定居英國後,對英國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亨德爾從30年代開始創作清唱劇。他的清唱劇

使用英文歌詞,由英國人演唱,是一種爲英國觀衆而寫的新型作品,但上演之初並不成功,只是經過了十多年時間,才受到普遍的歡迎,亨德爾在英國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亨德爾的曲風雄偉、崇高,所創作的清唱劇是戲劇性的英雄史詩。作爲一位多產的音樂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劇《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彌賽亞》、《猶大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劇四十六部,管絃樂《水上音樂》、《森林音樂》、《煙火音樂》各一套,管絃協奏曲十一首,大協奏曲四十二首,還有室內樂、組曲、序曲、恰空等器樂曲。他的代表作有管絃樂曲《皇家水上音樂》、《皇家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利路亞》流傳最爲廣泛。

1685年2月23日,亨德爾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哈勒。與他偉大的同齡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並沒有多少音樂氣息:父親是一個理髮師兼外科醫生,認爲音樂是卑賤的職業(的確,在當時的保護人制度下,音樂家只能算是有技藝的僕人)。但天生喜愛音樂的小亨德爾不顧父親的反對,偷偷的練習彈古鋼琴(難以想象,後來在鍵盤樂器演奏領域可與巴赫匹敵的亨德爾,竟是這樣接受他的啓蒙教育的!)亨德爾就是在這樣充滿矛盾的逆境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後來,當地的 住薩克森-魏森斯菲爾大公偶然發現了小亨德爾練琴並深深爲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動,於是出面說服了老亨德爾同意他天才的兒子認真的學音樂。此後的幾年中,亨德爾隨作曲家、風琴演奏家查豪學習了鍵盤樂器和作曲,也學會了演奏雙簧管和小提琴。憑著過人的天資和名師的指教,小亨德爾進步的很快。

1697年老亨德爾去世時,念念不忘要讓兒子作一個律師而不要去搞什麼音樂。亨德爾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的藝術追求。1702年,他先進入哈雷大學學習法律,算是不違父命,同時又在當地的教堂裏擔任兼職管風琴師。

德國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的生平簡介 第2張

十八歲是成家立業的年齡-1703年,亨德爾正式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隻身遠行到漢堡在歌劇院裏當了一個小提琴手(巴赫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了管風琴師的職業)。 亨德爾的才華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藝術贊助人的注意,他們中有些人打算拿出錢來供年輕的亨德爾去意大利學習歌劇和作曲(當然不是無償的,學成後要回來爲他們服務)。抱負遠大的亨德爾婉言謝絕了這些贊助:他要憑自己的努力掙足學費去留學,不能把自己的前途賣給別人。

1705年,亨德爾創作的歌劇《阿爾米拉》的上演獲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留學的旅程。在當時意大利是全歐洲歌劇藝術的聖地。亨德爾越過阿爾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羅馬、佛羅侖薩和威尼斯等地學習了三年,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師都有交往,把意大利的歌劇藝術學到了手。

學成歸國的亨德爾在德國處處受到歡迎。1710年,這個25歲的年輕人就任漢諾威選帝侯的宮廷樂長。他並沒有滿足於這個不錯的差事,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海外。當時的英國比德國富裕得多,歌劇藝術在那裏也更受歡迎。但自從普賽爾1695年逝世後,英國的歌劇藝術就止步不前,需要新鮮的血液。亨德爾看準了這個機遇,就向主人請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國,此後幾年亨德爾就往返於英德之間。他的到來給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一股清風,在倫敦他的歌劇《里納爾多》大獲成功,1713年他以一首《女王生日頌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賞識,於是亨德爾索性就不回漢諾威了。

命運捉弄了這位開了小差的宮廷樂長:1714年沒有子女的安妮女王駕崩,亨德爾的"老領導"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以英王親戚的身份繼承了英國王位,亨德爾恐怕要遭殃了。可他鎮定自若,以一部精心創作的《水上音樂》歡迎了新國王喬治。國王對樂曲的華貴典雅讚歎不已,問這是何人所作。當得知作者是老部下亨德爾時,不僅原諒了他的舊過,還當即增加了他的年薪。

此後的十餘年時間裏,亨德爾創作了大量的聲樂和器樂作品,特別是歌劇,這爲他在全歐洲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也是舉世公認的管風琴大師,在當時也只有巴赫纔可與他匹敵。但從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後期開始,原來盛行的意大利語歌劇在英國開始衰落。

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劇》的喜歌劇在倫敦上演。此劇採用英語對白,取材於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該劇上演後大受好評,傳統的意大利歌劇相比之下顯出了嚴重的弊端:用意大利語演唱限制了英國聽衆的理解;神話故事、貴族恩怨等等題材也不能引起新興市民階層的興趣。作者通過此劇對亨德爾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當一羣盜賊上臺時,響起的音樂竟然是亨德爾在英國的成名作《里納爾多》中的《十字軍進行曲》!

德國作曲家: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的生平簡介 第3張

靠意大利正歌劇起家的亨德爾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他的幾部歌劇上演相繼遭到失敗,最終他經營的歌劇院被迫關閉。嫉妒他的政敵趁機制造各種流言蜚語……1737年,內外交困的亨德爾中風偏癱,人們以爲他的音樂生涯完了。就在這種絕境中,亨德爾奇蹟般的站起來了。經過幾個月的溫泉治療,他戰勝了偏癱。面對蕭條的意大利正歌劇市場,他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

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從十七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音樂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爲主題,沒有複雜的舞臺情節而注重音樂的表現。由於劇情取材於英國人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而且採用英語演唱,在英國會有不錯的市場。1742年,他在一種不可思議的熱情驅動下,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劇《彌賽亞》的創作。同年這部作品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低調上演。出乎很多人意料,這部作品在都柏林一炮打響。亨德爾又重新回到了英國人的音樂生活中來了!

消息傳到倫敦,人們紛紛要求一睹爲快。次年在倫敦上演時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第二部分終曲《哈里路亞》奏響時,國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站起來聽完了全曲(《哈里路亞》要站著聽作爲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爲了維護《彌賽亞》的地位不因過多的演奏而受損,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爾本人才有資格指揮。

亨德爾的清唱劇質樸感人,把高度的藝術性和虔誠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個個音符之中。從《掃羅》、《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參孫》都同樣出色。1750年(巴赫在這年逝世),年邁的亨德爾在車禍中受了傷,第二年他的視力開始減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著病體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包括每年春天指揮《彌賽亞》的演出。

1759年春,74歲的大師照例指揮了演出,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老人倒下了。幾天以後的4月14日,這位樂壇上的巨星隕落了。 亨德爾享受了國葬的待遇,長眠在歷代國王聖賢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裏有一座亨德爾紀念像聳立至今。

回顧亨德爾的一生,他確實是樂壇上的常青樹和多面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樂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國乃至全歐洲都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作品熔德國嚴謹的對位法、意大利的獨唱藝術和英國的合唱傳統於一爐,成爲世界音樂史上的瑰寶。他同巴赫、維瓦爾第一起,爲輝煌的巴洛克時代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