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爲何會走向滅亡?和大臣的內鬥分不開

明朝爲何會走向滅亡?和大臣的內鬥分不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弘光元年(1645年),稱帝僅一年的福王朱由崧便感到了不安。雖然,朝廷上下全是歌功頌德之聲,南京城內也是一片歌舞昇平,但是,他從各地的塘報和下邊的部隊佈置中,卻隱隱約約的嗅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

明朝爲何會走向滅亡?和大臣的內鬥分不開

一方面,佔據京城的清軍咄咄逼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南下。要知道,八旗軍的戰鬥力之強,連向來以剽悍著稱的李自成都只能拱手將京城獻出,然後西逃以避其鋒芒。所以,弘光帝不敢妄想從清軍手中奪回京城,能夠偏安一隅便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另一方面,一直爲弘光朝駐守武昌一帶的大將軍左良玉,以“清君側”爲名竟起兵八十萬想要東擊南京。當時,李自成殘軍未除,清兵在北方虎視眈眈,南明的處境可謂是危機四伏。倘若,此時君臣一心同仇敵愾,尚能維持住這江南的半壁江山。

可是,若禦敵不成,反起內訌,那麼,就只能坐等其分崩離析了。

明朝爲何會走向滅亡?和大臣的內鬥分不開 第2張

其實,左良玉的起兵並非一時興起。早在福王即位時,禍根便早已悄無聲息地種下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一路高歌猛進,在攻陷了大同、居庸關、宣府等重鎮後,兵鋒直指京師。崇禎皇帝雖然有心守城,但手下的將士早已與他離心。

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門被人主動打開,李自成長驅直入,直抵皇宮。之後,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只得自縊而死。一時間,國君死,江山易主,史稱“甲申國難”。京城雖陷,國君雖薨,但江南一帶尚在明朝的掌控之中,此外,南京曾是明朝初年的都城。在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後,南京作爲陪都,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六部等行政機構。所以,在此國難之際,在南京扶持新君登基,迅速安定人心,乃是重中之重。但是,崇禎皇帝的幾個兒子卻在戰亂中不知所終。形勢危急,並不能一味地等待。於是,南京的文武大臣們認爲,既然找不到崇禎皇帝的兒子,就要從朱氏皇族中尋找一位來繼承大統。而選擇皇位的依據,自然非血緣莫屬。

若論起血緣親疏,那號令江南的理應是福王朱由崧。因爲,他和崇禎皇帝同輩,是崇禎皇帝的親堂兄。同福王相比,另外的幾個藩王在當皇帝的可能性上就差了許多。桂王朱常瀛遠在廣西,且是崇禎皇帝的叔叔,選他當皇帝實在是難以服衆。而在杭州的潞王朱常淓雖然離南京近一點,但他不僅是崇禎皇帝的叔叔,還在血緣關係上比桂王和福王遠很多。如此看來,選擇福王是無可置疑的事,不論是從血緣關係上還是從地理位置上,福王都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東林黨的首腦錢謙益卻並不同意擁立福王。錢謙益在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高中探花,此後,他官至禮部侍郎,憑藉着自己滿腹的才華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稱讚。其實,像他這樣既有學識又有功名的重臣,進入大明王朝最高決策機構——內閣,只是早晚的事情。

大明朝雖然不設丞相,可內閣中的閣老早就有了丞相之實。按錢謙益的想法,先進內閣老老實實地混幾年,等到年歲漸長,再倚老賣老地登上首輔之位。最後,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豈不美哉?但可惜的是,錢謙益的仕途之路並不平穩。他先是捲入了科場舞弊案,後在首輔之爭中落得慘敗。最後,只能以候補閣老的虛名迴歸家鄉。崇禎帝在位的時候,錢謙益費盡心機但始終無法步入政壇。

在崇禎帝自盡後,政治嗅覺極其敏銳的錢謙益立即擁護潞王,並拉攏了史可法、高弘圖、左良玉等人。但是,馬士英棋高一等,率先與江北四鎮的將領合作,把福王扶上了皇位。於是,錢謙益等人看看福王的儀仗隊,再看看站在馬士英後面的大軍,只能無奈地尊福王爲帝。所以,在福王即位後,對錢謙益一黨是處處爲難。他先是將史可法調往地方,使之遠離政治中心,後對左良玉的軍糧進行各種剋扣。於是,在忍無可忍下,左良玉於當年三月率兵東下,想要向福王要個說法。當時,福王見狀,趕忙令馬士英和史可法率兵抵抗。

清廷見南明陷入了內亂,於是,在四月趁機南下。而這次領軍的,正是鼎鼎大名的豫親王多鐸。因此,在清軍猛烈的攻勢下,南明軍隊只能抱頭鼠竄。很快,揚州陷落,史可法壯烈殉國。五月,多鐸率領清軍得意洋洋地進入了南京城。福王雖然趕在城破之前逃了出去,但很快就被清軍俘虜了。就這樣,建立僅一年的弘光政權宣告滅亡。到了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九日,有人向攝政王多爾袞進言,稱: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荊王欲起兵反清。到了五月,弘光帝與潞王朱常淓、荊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櫟、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斬首於菜市口,年僅四十歲。

之後,朱由崧王妃黃氏之弟黃鹽梅購得棺木,將其與黃妃合葬於河南孟津縣東山頭村。其實,後世之人談論起短暫的弘光政權時,都對驕奢淫逸的福王唾罵不止。但說到底,弘光政權夭折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的黨爭。在內部亂作一團的情況下,福王即使再英明,也難以力挽狂瀾。所以,弘光政權的滅亡是必然的結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