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朝如此強大,爲何安祿山敢興兵造反呢?

唐朝如此強大,爲何安祿山敢興兵造反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造反,基本上都在亂世。那時候,自然災害頻發,民變四起。中央對全國的控制力嚴重減弱,皇權的威信不在,地方上不服從中央的管理,不聽中央的安排。這時候,那些擁兵自重的諸侯們,找個藉口造反,那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造反的諸侯都明白,在那時造反,他們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

但安祿山是一個非常意外的情況。當時唐王朝國泰民安,沒有遇到什麼自然災害,也沒有什麼民變,地方上的藩鎮也都各安本分,沒有誰有異心想造反。安祿山當時雖然擁有三個藩鎮的兵力,但也並不算多。然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安祿山居然發動造反,從邊關一路殺來,長驅直入,先奪洛陽,再奪長安,居然成功了。那麼,究竟是誰給了安祿山這麼大的膽子,安祿山憑什麼就覺得他能夠成功呢?

唐朝如此強大,爲何安祿山敢興兵造反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從古代皇權社會的特點及當時的情況來考慮。

一、皇權的漏洞。

古代皇權社會是一個高度集權的社會。地方的權力小,中央的權力大。臣民的權利小,皇帝的權力大。這樣一個特點,可以保證中央處在一種高度統一的狀態。但是這樣一種體制,也存在一個明顯的漏洞。就是皇帝的存在太重要了。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只要皇帝這個地方出現了問題,整個社會都會出現問題。皇帝一旦被矇蔽,被攛掇,社會就會出現嚴重的動盪。

尤其是在兵權上,誰要是稍微有一些異動,就有可能被殺頭。網上有一種說法,說秦始皇規定,沒有他的命令,就算是都城出現什麼問題,在外面的將軍也絕對不準把軍隊帶回來。最終,陳勝吳廣一呼百應,葬送了秦王朝。這個話雖然極端了一點,但是也說明,在皇權社會,權力結構有多大的漏洞。

唐玄宗的時候,雖說當時國泰民安,天下安定。但是唐玄宗耽於享樂,不理朝政。唐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而安祿山就抓住這一點,把唐玄宗給矇蔽住了。

他矇蔽了唐玄宗哪些地方呢?一是唐玄宗喜歡被吹捧,因此他就盡力吹捧唐玄宗。二是唐玄宗喜歡別人忠誠,因此他就盡力表現出忠誠的樣子。三是唐玄宗多疑,因此他就利用這一點,讓唐玄宗不會輕信別人。就算有人告訴唐玄宗,安祿山造反了,唐玄宗也不相信。

唐玄宗被矇蔽,唐玄宗不發號施令,因此,大臣們都不敢隨便下命令,各地的軍鎮也不敢隨便動用軍隊。由此,安祿山能夠一路殺到長安。

唐朝如此強大,爲何安祿山敢興兵造反呢? 第2張

二、信息的盲區。

古代社會,信息不暢。信息不暢的結果,就是大家只能聽到有限的聲音。尤其在軍隊裏面,長官的聲音,就是最正確的聲音。陳勝吳廣爲什麼要打着扶蘇和項燕的旗號來起事?因爲當時信號不暢,大家並不知道扶蘇、項燕已經不在人世。所以都覺得陳勝吳廣說的這個話好有道理。

同樣的,安祿山告訴士兵們,朝廷中出了楊國忠這樣的奸臣,他把皇帝挾持起來,皇帝做不了主。現在,皇帝讓我們帶部隊去“清君側”呢!士兵們不瞭解真實情況,覺得這確實是一件大事情。你想啊,奸臣竊命,天子蒙塵,多麼嚴重的問題。所以,大家就跟着安祿山打起來了。他們並不以爲他們在造反,反而認爲他們在幹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就這麼着,一直打到了長安。就算後來發現了錯了,但木已成舟,改不過來了。

三,拓邊的厭倦。

古代皇帝都喜歡好大喜功,開疆拓土,這在古代將士那裏,產生了深深的厭倦。

對於普通的士兵來說,那是無休無止的苦役。長期在塞外,忍受風刀霜劍。家裏面的農活沒人幹,無法和家人團圓。而且很可能隨時隨地都有生命的危險,死了也不一定能夠被人記住。“可憐無定河邊骨,正是閨中夢裏人。”“一將功成萬骨枯”。就算有功勞,那也是將領的。但是將領又覺得,就算打勝了,朝廷中有奸臣在皇帝身邊進讒言,自己得不到一個好。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仗打得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將領們也厭倦。

唐玄宗時期,以上講的特點非常典型,將士們有着深深的厭倦情緒。而安祿山正是抓住了將士們的這種厭倦情緒,鼓動大家殺回去。殺回去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和家人團聚,就可以封妻廕子,就可以改變命運。所以,最終大家都跟着安祿山瘋狂地打起來,安史之亂就輕易爆發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