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何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那麼多呢?

爲何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那麼多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中國的農民起義在世界範圍內可謂是獨樹一幟,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破壞力極強。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史上,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貫穿於其始終。其中,更是發生了幾次 導致改朝換代的大起義,如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元末農民戰爭、明末農民戰爭、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等。

建國以來,這些農民起 義被官方史學界,認爲是正義與進步的化身,沉重打擊了統治階級的統治。他們很大程度忽略了這些所謂起義的巨大破壞性,每當它們爆發,華夏大地都要面臨一次人口大滅絕。秦漢農民戰 爭後,人口不及以前的三分之一;綠林赤眉起義後,人口同樣減少了三分之二;黃巾起義後,東漢5700多萬人口,更是十不存一。其流毒之廣,破壞力之強,不禁讓人側目。在世界上,中國 農民以其勤勞、溫和以及強大的忍耐性而聞名,然而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形成了數十萬,甚至於上百萬人規模的大起義呢?

爲何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那麼多呢?

在筆者看來,中國的“統一”,可能是造成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重大原因。那麼統一,到底會給大規模農民起義造成何種便利呢?本文將一一爲大家道來。

統一帝國的“羣聚”現象加劇了農民起義的規模

對於大規模農民起義來說,羣體性的聚集是最爲主要的形成要素之一。在大規模的羣體中,謠言、負面情緒以及邪教思想很容易得到快速傳播,有時候只需一匹夫振臂一呼,就會有千萬人響 應。在歷朝歷代統治者,對於不受控制的羣聚都嚴加戒備。在周厲王時期,爲了防止國人串聯作亂,更是在街道上密佈祕密警察,隨時抓捕相互交頭接耳者。這使得人民相遇,只能道路以目 。到了後世,三人以上的聚會往往要報備官府。婚喪嫁娶的宴飲如果不報備,不能隨意舉行。到了現代,政府仍對遊行、結社等羣聚活動,嚴加控制。

在統一帝國建立之前,人民被人爲的割裂,不可能實現全國性的串聯,所以暴動僅僅限於一國或者一地。比如楚國的“莊矯暴郢”事件,並沒有擴散到其他諸侯國。然而,當統一帝國建立後 ,人民大規模的羣聚成爲了可能。統一帝國的羣聚活動分爲兩種,一種是行政性羣聚,另一種是自發性羣聚。

行政性羣聚,多發生於大規模戍邊、基礎建設和救災活動之中。統一帝國建立後,國防、基礎建設以及救災需求大大提升,政府不得不組織大量人民進行這些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大量 聚集,有時候多達數十萬。而以當時的生產力,又不足使政府具有駕馭這麼多人力的能力。在管理上很容易出現漏洞,瘟疫、飢餓、過勞死在戍卒、民夫之中橫行,因此邪教、謠言以及負面 情緒就更容易傳播了。戍卒手中有武器,民夫手中有工具,加上龐大的數量,一場大規模起義就發生了。

以陳勝吳廣起義爲案例。在統一帝國建立前,作爲楚人的陳勝吳廣遠在南方,可能壓根就不知道匈奴以及長城爲何物。如今要他們背井離鄉,去遠在千里之外的邊疆屯戍,肯定會心生不滿。 在這種不滿的情緒下,不安定分子陳勝的謠言就很有市場。當時,陳勝以及九百名戍卒被大雨阻止在大澤鄉,眼看就要失期。陳勝利用戍卒們對於秦法的不熟悉,散佈“失期當斬”的謠言。 而實際上按照秦律,失期不過只是罰沒一個盾牌而已,遠不至於判處死刑;而且一下子處死九百人,很明顯不現實。當戍卒們出現恐慌後,陳勝吳廣不失時機地開始裝神弄鬼,用迷信蠱惑戍 卒。比如將寫有“陳勝王”的布條塞進魚的體內,再比如在戍卒們休息地附近學狐狸叫,不斷地呼喊“陳勝王,大楚興”。謠言引發了戍卒們造反的念頭,迷信思想堅定了戍卒們造反的決心 ,於是席捲全國的大澤鄉起義就爆發了。

因爲羣聚容易生亂,專制政府對於大規模基礎建設可謂是慎之又慎。到了元末,黃河發生大規模洪災,許多大臣都不主張救災,就是這個原因。當元朝政府決定救災後,民工們果然受到“石 人一隻眼”的蠱惑,發動大規模的起義。

自發性羣聚,最爲明顯的表現就是邪教的橫行。中國的農民起義很少爲宗教而打響,但是卻也少不了宗教。中國的統一,爲邪教教主們流竄全國提供了方便,實現了大串聯。例如黃巾起義, 教主張角佈道於全國,獲得了數以百萬計人民的支持。張角趁勢將教衆分爲三十六方,遍佈於全國,在同一天發動大規模起義。一個月內,黃巾起義的戰火遍佈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 事。如果在分封時代,這樣全國性的大串聯是不可想象的。

中國的統一,造就了一個具有龐大面積的大帝國。爲了有效統治這個廣大區域,並防止封建領主的割據,歷朝歷代大多使用郡縣制,派遣有任期的流官到地方進行治理。爲了防止流官在地方 作亂,中央制訂了嚴格的迴避制度,也就是說官員不得在故鄉任職。這個制度嚴格到什麼地步呢?乾隆年間,浙江紹興府通判一職出缺,於是吏部推出了順天籍官員張廷泰補缺。但在乾隆帝 接見張廷泰時,聽出了他的紹興口音,“因加詢問”,得知其幼年曾隨父在紹興居住數年,於是乾隆取消原擬任命,讓張廷泰到福建任職。

這樣的制度雖然避免了流官割據一方,但是也造成了嚴重的副作用。流官非封建領主,治理的地方並不是自己所有的領地,他們只是所在地人民的“牧”,而不是“主”。所以地方治理的好 不好,人民是否安居樂業,並不是廣大流官們所關心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沒有大過就好,所以很容易出現人浮於事的狀態。更有甚者,流官們還會與當地豪強沆瀣一氣,瘋狂地貪污 受賄,殘害人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絕非虛言。

在秦朝以後,歷代政府爲了防止農民起義,往往採取輕徭薄賦的稅收政策。這種政策意在利用中國龐大的人口,通過集腋成裘的手段,從地方抽取巨大的財富。這樣的政策既富了國家,也減 輕了人民負擔。在西歐、日本的封建社會,領主們對手下農奴的剝削率要遠高於中國。有些領主收取的租稅,甚至達到了農民收成的六成。但是農奴是領主們的財產,註定了他們不會將農奴 往死裏逼。但是對於中國的流官們來說,逼死個把農民是毫無壓力的,強佔農民的田地是可行的,甚至像強盜一樣搶劫商旅也可以做到。例如西晉鉅富石崇,他的鉅額財富居然是通過在荊州 當地方官,搶掠商人所得。

在五代,官員對於人們的盤剝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後唐馮贄的《雲仙雜記·拔丁錢》記載:“官員趙在禮之在宋州,貪污受賄,害苦了百姓。後來他被朝廷外派他地,百姓欣然相賀,都說: ‘此人若去,可爲眼中拔釘子,何快哉!’結果趙在禮聽到了,大爲憤怒,立即上表求在宋州繼任一年。趙在禮於是命吏籍管內戶口,不論主客,每歲一千,納之於家,僅在一年的時間就獲 錢百萬。”

爲何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那麼多呢? 第2張

在專制時代,循吏清官往往是少數,這些人被萬古傳頌。多的就是貪官污吏,受到層層剝削,人民又如何會不反抗呢?所以在那個時代,人民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並非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甚至 並不是與中央政府矛盾,而是與官僚階級的矛盾。在官逼民反後,起義參加者不僅是農民,地主同樣也會參與,而且往往還是帶頭人。他們打出的旗號往往不是搶班奪權,而是要反貪官。就 如李自成所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也就是“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意思。

統一帝國造就了流賊的猖獗

中國農民起義軍,往往有另一個稱號--流賊。中國面積廣大,給流動作戰提供了巨大的迴旋空間。當一個地方發生大起義後,農民起義軍往往化爲流賊,向全國蔓延。例如唐末的黃巢起義 ,數十萬流賊在唐朝的領地上南征北戰,避實就虛,以烏合之衆竟連破名城,在南方攻破了廣州,向北連唐朝首都洛陽、長安也被攻破。另一個大的流賊時期在元末,紅巾軍並分三路向元朝 發動總攻,兵鋒竟然遠至元朝上都以及朝鮮。到了明末,張獻忠、李自成、羅汝纔等人在陝北發動起義,轉戰中國多個省份,李自成更是攻破了北京,將明王朝滅亡。

流賊往往是因爲一場自然災害而引發,飢餓的貧民同時受到貪官污吏的盤剝,不得不造反。飢餓貪婪的流賊們往往搶光、吃光、殺光自己途經的一切,被他們劫掠的當地人往往會因此一貧如 洗。爲了生存,這些人也被流賊們所裹挾,自己也成了流賊。就這樣,流賊的隊伍如滾雪球般變大,很快就能擴展至十萬以上的規模。當他們遇到訓練有素政府軍的圍剿時,流賊們往往會一 哄而散、化整爲零,向全國各地蔓延。

對於許多流官來說,他們手中掌握的軍事力量往往是治安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與人多勢衆的流賊們抗衡。他們所在的地區也就成了流賊們重點的進攻對象,成爲流賊們擴大實力 的基地。對於有實力對付流賊的朝廷命官來說,主動攻擊流賊無異於自找麻煩,他們往往自滿於保境安民,只是將流賊們趕走就行。在唐末和明末,流賊們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壞,很大 程度就是由於那些地方實力派不肯互相合作,導致流賊的實力越來越強。

歷史上的流賊們並不像現在歷史書中說的那麼“偉光正”,他們帶來的破壞絕不下於一場巨大的自然災害。他們所經過的地區,留下的往往只有屍體和廢墟。所謂“均田免糧”、“闖王來了 不納糧”,不過是句漂亮話而已。例如黃巢“起義”,流賊們缺乏軍糧,他們居然以人肉爲糧。他們用大石碾將抓來的百姓壓成粉末,並把肉泥蒸熟當飯吃,其殘忍簡直令人髮指。再如王莽 時期的赤眉起義,赤眉流賊將所到之處全部搶光,從關東到關中,他們所經之處竟然都成了一片白地。所以說,農民起義所造成的流賊,大大增強了其破壞力。

與中國相似,阿拉伯帝國也經常面臨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困擾,其中發源於中亞的阿布·穆斯林起義更是顛覆了伍麥葉王朝,實現了改朝換代。

而對於封建制度,或有封建性質的國家來說,流寇很難生存。領主們將自己領民保護在塢堡之中,流寇們想要獲得給養,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領主們爲了保護自己的財產人民,打擊流寇更會不遺餘力。 例如在漢末,地主豪強們紛紛起兵,在各處打擊黃巾軍。人數多達數十萬人的黃巾軍,竟然在幾年內就被地主的“義兵”所殲滅。在日本,曾發生了大規模的“一向宗”起義,雖然聲勢浩大 ,卻受困於日本大名衆多,始終成不了大氣候,最終被大軍閥織田信長所殲滅。

在西歐,農民起義並不少,著名的起義有尼卡起義、扎克雷起義、閔采爾起義、胡斯起義、普加喬夫起義,等等。然而,這些起義大多都沒有形成氣候,被封建勢力聯合剿殺,遠沒有中國的農民起義那麼聲勢奪人。究其緣由,蓋因西歐實行封建制度,廣大農民被被封建領主們人爲的分割開,無法實現串聯,不能成爲流賊,很容易被封建領主們聯合剿殺。

很顯然,分封的制度對於農民起義的烈度具有極大的限制作用。統一中國的農民更有改朝換代的信心,中國的統一國家中,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要遠大於西歐和日本。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貴族社會就開始瓦解,平民階層開始上位。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墨家強調“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法家強調“軍功爵、法不阿貴”。這是當時,中國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的縮影,平民通過努力也可以當飛黃騰達的信念傳播至民間。在秦末,陳勝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奏響了平民搶班奪權的最強音。在楚漢戰爭中,平民劉邦帶着胥吏蕭何、吹鼓手周勃、屠夫樊噲等人,打敗了秦朝和項羽,建立了漢朝,開始了“布衣將相”的時候。劉邦以一介布衣稱霸天下,給未來的起義者們開了個“好頭”。在以後的歷屆王朝,很多起義者都以推翻政府、建號稱帝爲目標,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是除劉邦以外,另一個成功者。

然而在封建勢力強大的西歐和日本,階級固化遠比中國嚴重,貴族與平民涇渭分明,平民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貴族。西歐的許多農民起義,並沒有目標,也沒有指導方針,其目的往往在 於減少剝削,而不是推翻自己的領主。當自己的目的達到後,農民往往又回到自己的領主身邊,繼續受剝削。當然,還有一些農奴選擇逃亡,投靠到自由城市做工。

在封建國家,貴族階層能夠掌握遠高於農民的武力,從而使得貴族與平民的力量對比變得十分懸殊。在西歐,一個全身披掛的騎士可以輕易擊敗數十倍於他的農民;在日本,一個武士可以因爲平民對他“無禮”,將其斬殺而不用付任何責任。因爲貴族們的武力壓制,導致農民不敢反抗,甚至連想都不敢想。這與中國農民反抗朝廷的自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總之,統一對於中國具有相當多的好處,但也帶來了農民起義的狂烈,加強了農民起義的規模、頻率以及破壞力,可謂是有得必有失。因爲農民起義,中國總是困擾於王朝週期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面臨一次人口大滅絕,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所以,在統一的同時,如何避免大規模的動亂問題,是每一箇中國人都必須反思的問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