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爲什麼不高?

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爲什麼不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爲什麼不高?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爲什麼不高?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流傳甚廣,和司馬遷的《史記》關係很大。

歷史上的李廣被譽爲“飛將軍”,傳說匈奴人聽到他的名號就害怕,不敢主動來犯;然而很多次,李廣的表現好像並不是那麼強,反而是衛青取得赫赫戰功,將他比下去了;漠北之戰中,李廣因爲迷路沒能參戰,又憤又愧之餘,決然自殺。

面對這樣一位悲憤的英雄,司馬遷是給予了很高評價的。不僅爲其做了一大段豐富的讚賞評價,而且還爲他立傳,爲他的死鳴不平,認爲他只是“時運不濟”。

然而相比於與李廣同時期、同時也比李廣要強的衛青和霍去病二人,卻好像並不怎麼受到司馬遷的待見,即便是在《史記》中,對衛霍二人的點評只是寥寥無幾。尤其是霍去病,他年紀輕輕就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爲守衛邊疆立下汗馬功勞,可司馬遷在描寫他討伐匈奴的功績時,避開功績不談,反而大篇幅描寫和記錄霍去病討伐匈奴的完整過程,本該有的讚揚點評,也只是一句“爲將之道”而已。

在這樣鮮明的對比下,有讀者就疑惑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不高呢?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差距,第一個原因,必定與司馬遷的身份有關,作爲一個記錄歷史的修史者,必須要保證公平公正。我們都知道,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堪稱是千古佳作,就連魯迅也評價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能夠作爲後世參考的重要史料流傳千古,發揮着重要的參考依據,這和它本身的公正脫不開關係。

然而,在寫《史記》的時候,司馬遷並不是正常的狀態,他爲李陵辯護再加上奸人陷害,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也就是被閹割了,這是多麼屈辱而又慘痛的經歷。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司馬遷仍舊憑藉着堅強的毅力,繼續撰寫《史記》。

但被閹割的司馬遷心中是委屈的,是不服的,或許也是充滿怨氣的,這種怨氣直接針對“不明是非”的漢武帝,甚至連帶着與漢武帝有着裙帶關係的衛霍二人,也被司馬遷所反感。換句話說,衛青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皇后衛子夫的外甥,他們兩個人被漢武帝所重用,在蒙受冤屈的司馬遷看來,未必是光彩的。

因此,在主觀情緒上,無論衛霍二人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司馬遷都不認爲他們是完全依靠自己,就如同他在《史記》中大篇幅描寫霍去病討伐匈奴的過程,而刻意減少霍去病已取得的功績成分,大概率就是爲了側面表現出一層意思——霍去病的功勞不過是源於皇恩浩蕩,是因爲漢武帝的恩寵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處記載,也能窺得司馬遷的心思。那就是,霍去病費力收復河西,匈奴人來投降,司馬遷表述的是“降者數萬,號稱十萬”。也就是說,實際上投降的人數也不過幾萬人,但霍去病說的是十萬人。背後的隱語是,實際上霍去病沒有那麼大的功勞,但是他卻號稱那樣大,這種寫法,一般寫反派纔會這樣寫吧。

這看起來,頗有一種“我不喜歡你就不想搭理你,但爲了工作我還是要寫你,能少寫就少寫”的感覺吧。

不管怎樣,從司馬遷對霍去病的描述中,就能隱隱察覺到,他對霍去病的評價不高,不認可他的功績,大概率是主觀情感上不認可他。

而飛將軍李廣的憤然自殺,這樣悲壯的遭遇和自己又有那麼幾分相似,司馬遷從內心深處對李廣有一種惺惺相惜,同時在爲其撰史的時候,也不自覺流露出一種“李廣難封”的悲憫與遺憾。另一方面,據說司馬遷和李廣的關係不錯,當初被處以宮刑不就是因爲司馬遷爲其孫子李陵辯護嗎?

不得不說,主觀情感上雖然有差距,但司馬遷仍然盡好了一位修史學者的義務,儘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場景,少摻雜個人評價,如此已經實屬不易了。

但飛將軍李廣若泉下有知,必定會感謝司馬遷爲他的立傳,讓並沒有取得什麼貢獻的自己,能夠享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高度讚譽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