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漢史疑雲: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爲什麼會逐漸失寵?

漢史疑雲: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爲什麼會逐漸失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128年,皇太子劉據出世,這是漢武帝與衛子夫的第一個兒子,這也是漢武帝經過十三年等待盼來的第一個兒子。當我們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這位個性張揚的皇帝表達愛子方式的切切真情。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在劉據出生後,他就大祭諸神還願,大赦天下祈福。然而作爲天之驕子的劉據後來卻背上了謀反的罪名,屈死在父親的嚴威之下。那麼漢武帝與太子劉據兩人的關係爲什麼會越來越疏遠,直至兵戎相見呢?他們父子關係的緊張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究竟是太子做得不夠好,還是有人挑撥離間呢?

皇太子劉據這個人和漢武帝的關係是父子關係,但是這是一對特殊的父子,因爲父親是皇帝,兒子是太子。這一對父子的關係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化,我大體上把漢武帝和太子的關係劃分爲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父子情深,這個階段是一個非常融洽,很和諧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從太子出生,太子一出生,漢武帝是高興極了。你想想他從十六歲登基,到二十九歲纔得到第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是他最喜歡的女人衛子夫所生的,皇長子啊,所以七歲他就把劉據立爲太子了。

劉據立爲太子的年齡跟漢武帝當年立太子的年齡巧合了,他們父子兩個人都是七歲當太子,很幸運。等到劉據二十歲的時候,二十歲古人叫弱冠,到了弱冠之年,太子要住到太子的宮中去的時候,漢武帝特令給太子設立了一個博望苑,博是廣博的博,望是眺望的望,博望苑,就是讓太子在這個苑裏邊,可以任意地挑選他自己喜歡的人作爲他交往的人,這個是很不容易的。漢武帝最討厭的就是大臣們養門客,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信陵君手下有三千門客,我們在講漢武帝的過程中間,講過竇嬰、田蚡養了很多門客,漢武帝非常反感的。但是允許太子養門客,而且你可以自由地根據你的喜愛去挑選門客。

這應當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兆頭,表明漢武帝已經開始在培養他的太子,讓他的太子接觸各種各樣的人。這個時候無論是太子,還是太子的母親衛子夫,兩個人在皇宮中間人氣指數已經飆升到最高的位置,非常得寵。這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到二十歲結束。太子成年以後,漢武帝和他的兒子太子劉據的關係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這個階段叫暗生罅隙。

漢史疑雲: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爲什麼會逐漸失寵?

這個階段出現了一個不太好的徵兆,就是漢武帝發現他的兒子性格上和他差別比較大,《史記》的記載是寫了三個字“不類己”,就是不像自己。這個話大家應當說不陌生,當年我們講呂后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劉邦就發現他的太子不類己,而喜歡那個趙王劉如意,甚至於發生了想換太子的這種想法。漢武帝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啊,個性非常張揚,而他的這個兒子呢,他的兒子個性非常仁弱,是個很仁義的人。一個個性很張揚的人,另一個是個性很仁義的人,這樣他就發現他兒子不像他自己。實際上這個時候開始,太子和父皇之間,已經出現了一個外人沒有覺察到的微小的裂痕。

劉據從小可以說生長在蜜罐中,享受了父親漢武帝的萬般寵愛,沒成想等到太子劉據長大以後,漢武帝的這顆慈父之心卻慢慢發生了變化。據《史記》記載,劉據是一個仁義的太子,也是很得人心的。那麼在這逐漸疏遠的父子關係之下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嗎?難道只是劉據不像漢武帝那麼簡單嗎?

第三個階段,叫心口不一,這個階段就很重要了。這個階段出現了很多事情,因爲這個時候太子已經是二十多歲了。你想想衛子夫多大了?漢武帝是十七歲邂逅衛子夫,最快也得到十八、九歲,她入宮有一年沒見面,第二年才重新寵幸她,那基本上十九歲纔開始給他生孩子,到了她生出來皇太子的時候,她已經是二十多歲的人了,等到太子長到二十歲的時候,衛子夫四十多了。

我們經常說什麼一枝花,什麼豆腐渣之類的詞,反正是衛子夫到四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是可以說,在漢武帝眼裏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魅力,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當然我們不能說衛子夫現在就是豆腐渣,我們還說她是個漂亮媽媽,但是比起更年輕的嬪妃,衛子夫失寵了。衛子夫的失寵,就讓武帝和衛子夫的關係,又捎帶着衛子夫兒子的關係都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漢武帝寵幸誰?先寵幸王夫人,但王夫人很可惜早死。

然後再寵幸李夫人,李夫人一寵幸,李夫人的大哥李廣利就做了貳師將軍,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就做了漢武帝的倖臣,李夫人一得寵幸,兩個哥哥都搭了便車一路飆升,衛子夫冷落了。這個時候皇后衛子夫、太子劉據感到了一種威脅,這個威脅主要是感覺到地位能不能保。也就在這個時候,漢武帝覺察到了皇后和太子內心的恐慌。漢武帝就找衛青,因爲這時候衛青還在世,找衛青跟衛青講一番話,讓衛青把這個話捎給皇后和太子。漢武帝跟衛青說什麼呢?

說了這麼幾點,第一,就是我現在執行的這個政策,對外征伐四夷,對內變更制度,爲什麼要這樣幹?說我如果不變更制度的話,將來後世就沒有一個遵循的法則,我現在如果不征伐四夷,後世就沒有一個太平的天下。所以我不得已而這樣做,殃及了老百姓我是不得已的。這說明第一點,這是漢武帝第一次解釋他所執行的國策。第二點,他說太子在我眼中是個好孩子,太子很穩健,我執行的這一套可以,但是我的兒子不能再走我的老路,我的兒子再這樣做,就會走秦朝滅亡的老路。

而太子剛好是一個非常仁義的太子,他來守這個天下我非常放心,所以現在在我的眼裏,兒子還是個好兒子。當然天下是老子的,就是江山是老子的,也是兒子的,歸根結底這個江山還是兒子的。所以說了一番話,讓衛青捎這個話給衛子夫,給太子劉據,說你們不要害怕,我對你們還是我心未變,我的心沒有變。這個話說過以後,衛青的反應是頓首謝,就是衛青非常感謝。皇后聽說這個話,史書的記載是“脫簪謝罪”,就是感恩戴德。但是這番話我在讀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話說得有問題,這個話叫我看來是做秀,而且是個政治秀。爲什麼說它是個政治秀呢?

我講幾點理由,第一,這個話刻意地掩蓋了漢武帝對太子的不滿,漢武帝公開說出太子“不類己”,他對太子是不滿意的,但實際上他對衛青說了他對太子非常喜歡,他把他的不滿意掩蓋了,這是第一點。再一點,皇后已經失寵了,漢武帝迴避了皇后失寵的這個現實,他還說我很信任她,實際上他又一次掩蓋了對太子的不滿,掩蓋了對皇后的失寵,他掩蓋了。你想想一個皇帝掩蓋了這麼多東西,這個話能是真心話嗎?我覺得這是一個違心之言。他之所以要這樣做,只能說明漢武帝是在有意地、刻意地在掩飾一些什麼東西。

皇后衛子夫由於年長色衰,愛屋及烏的漢武帝也就慢慢不喜歡衛子夫的兒子劉據了。但是據《史記》記載,漢武帝還是很信任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的,每次外出他都把朝中之事託付給太子處理,宮中之事都託付給皇后處理。那麼太子劉據失寵的背後究竟有什麼隱祕呢?

那這裏面就有一個問題了,漢武帝跟太子的關係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那當然第一個原因我們剛纔已經說過了,就是太子的母親衛子夫失寵了,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爲漢武帝這個人是個愛屋及烏的人,就是他喜歡這個女人,這個女人的兒子他也喜歡;這個女人失寵,她的兒子他也不待見。還有一個重要事件,衛青去世。這是個大事情,無論是皇后衛子夫,無論是太子劉據,他們在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我們知道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是太子的舅舅,是衛氏家族在朝中的支柱。

雖然從元狩四年漠北大戰以後,漢武帝再也沒有派衛青出去打仗,衛青後來在家裏閒居了十幾年,但是隻要衛青在,反對太子的人就不敢那麼囂張。因爲衛青儘管不領兵出征了,衛青的地位儘管下降了,但是衛青仍然是大司馬、大將軍,還是侯啊,他那些東西都沒有變,所以朝臣們在朝中議論到太子的時候都不敢太放肆。但是元封五年,這一年衛青去世了,衛青的去世,對於衛子夫跟太子來說打擊太大了,就是衛氏家族整個失去了一個支柱,朝中無人了。衛青的去世使太子最有力的一個支撐失去了,所以衛青的下世,可以說讓太子的地位是雪上加霜。所以到這個時候出現一個什麼情況?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皇后衛子夫要見到漢武帝變得非常得困難,皇后不能輕易地見到皇帝了。這可是個重要事件,因爲這個事件一旦出現以後,一旦遇到危機情況,皇后不能夠跟皇帝進行直接溝通,他們兩個不能直接見面了。

太子更是很少見到皇帝,遇到什麼事情他沒有辦法向皇帝解釋,他的母親不能見到,他也不能見到,兩個人都不能見到漢武帝,這就是一個大麻煩。還有一個,太子和漢武帝政見不和,就是政治見解上差別很大。漢武帝是一直主張對匈奴用兵,一直要打下去,太子是屢屢勸阻漢武帝不要打,這個仗不能再打了,打得國家撐不住了。所以面對太子的勸諫,漢武帝說了這麼幾句話:“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這個話什麼意思呢?他說我幹這些累活,而把一個安逸的天下留給你,把一個太平的天下留給你,不也很好嗎?意思就是我打天下,將來你坐天下,不是很好麼?漢武帝是笑着對兒子說的,實際上在武帝的微笑的背後已經隱含着對太子的一種不滿。

兩個人政見不和,就在政治見解上,治國的大政方針上,太子跟父皇之間有矛盾,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太子不懂權術,太子這個人他跟武帝的出身雖然都是七歲當太子,但是漢武帝七歲當太子,你知道和五個女人的競爭中間,漢武帝學會了多少本領啊。而漢武帝的太子是平平安安當的,沒有任何宮闈的爭鬥,所以這個太子沒有經歷過政治風雨的磨練,他對政治權術一竅不通。我的主張是你可以不玩弄權術,但是你不可以不懂得權術,如果你在政治鬥爭中間你不懂得權術,那隻能叫做政治幼稚。

恰恰武帝的太子是一個不懂權術的人,所以他就公開地多次地把自己的反對意見撂給他的父親,這樣導致父子的關係其實也在變化。這樣就帶來了父子之間政見的不和,帶來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朝臣分派,朝中的大臣一部分贊成太子,這就是太子黨;一部分贊成漢武帝,這就是君王黨。朝臣們分了兩派,一部分支持漢武帝,一部分支持太子,朝臣的分裂這也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太子劉據出生的時候頭上充滿了光環,但是在他母親衛子夫和舅舅衛青失寵後,他這個太子的位置也受到了威脅。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對匈用兵的問題上,父子之間產生了重大分歧,進而在朝廷上也出現了支持太子的一派,這是大權獨攬的漢武帝最不願意看到的。恰恰在太子倒黴的這個時候,又有人給太子劉據打起了小報告,那麼漢武帝會不會趁機向太子發難呢?


第四個階段,疑竇重重。這個階段就更麻煩了,這個階段太子的地位是岌岌可危,而且有一些人公開跳出來給太子找麻煩,而且找太子麻煩的人不是別人,就是漢武帝身邊的小太監,小太監都敢給太子下藥、下套了。出了兩個事件,第一個事件,太子去拜見他的母親皇后,在皇后宮中待的時間長了一點,結果就有個小太監給漢武帝打小報告,說太子到皇后的宮中待了一整天,在那兒幹什麼呢?跟皇后中間的宮女玩了。漢武帝一聽,立即給太子的後宮增加了兩百多個宮女。

太子回到宮中以後,他的宮裏一下子多了兩百多個年輕的宮女。他並沒有要求啊,皇帝也沒有解釋什麼原因啊,他覺得這個後面有文章。一打聽,原來是有小太監打他的小報告,太子跟皇后對這個小太監恨得是咬牙切齒,特別是皇后恨得不得了。但是太子這個時候還很幼稚,太子說別人怎麼說只要我走得直我不怕。

而太子這個時候恰恰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因爲太子覺得他的父皇是一個很英明的人,但是這個時候無論是如何英明的人,他都難以克服人性自身的一個大弱點,偏聽偏信,這是一個人性的一個大弱點。漢武帝身邊有這麼多小太監,他整天見着小太監,你想想這些小太監在漢武帝身邊經常這麼吹風,漢武帝信啊,漢武帝要是不信,怎麼會給太子宮增加兩百多個宮女啊,這是第一件事。

過了不久出了第二件事,漢武帝得了個小病,得病以後,他就讓小太監去叫太子來,結果這個小太監回話告訴他說,說太子一聽說你父皇得病了,太子樂死了,高興得不得了。漢武帝一聽臉一沉,就沒吭氣。過了一會兒太子來了,太子來了後漢武帝一觀察,發現太子儘管強顏歡笑,但是太子的臉上掛着淚痕。他就很納悶兒,一打聽才知道太子剛剛大哭了一場,太子聽說父親有病,先哭了一場,然後擦乾眼淚來見父親。這個時候漢武帝才知道,這個小太監搗鬼了,就把這個搗鬼的小太監立即給殺了。

漢史疑雲:漢武帝的太子劉據爲什麼會逐漸失寵? 第2張

但是你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來兩點,第一,小太監之所以敢給太子下套、下藥,首先是小太監已經覺察到太子跟父皇的關係疏遠了,如果父子關係非常親密的話,這個小太監敢下藥嗎?不可能啊。而他們敢於從中間,特別是一個外人敢於挑撥父子關係,他一定是聞到了什麼東西,嗅到了什麼味道,他纔敢下這個藥。所以太子這個時候處境的困難,首先是小太監覺察到太子跟父皇之間有矛盾,至少是有距離了,有縫隙了。再一點,漢武帝相信啊,聽說我一得病兒子笑了,皇上的臉馬上就一沉,後來還是觀察了一下才發現這是個冤案,這說明漢武帝這個時候已經對太子由不喜歡升格到不信任。由不喜歡到不信任,所以這個階段應當說太子的位置很艱難了。

漢武帝此時對太子劉據已經產生了不信任。再加上父子二人沒有機會很好地溝通,於是父子二人的關係也是越行越遠。雪上加霜的是,太子劉據剛剛逃脫小太監們的羣起進攻,又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那麼這個對手是誰呢?

第五個階段,危機四伏。這就是一個更可怕的階段,這個階段中間第一件事,堯母門事件。這個事件是怎麼發生的呢?是漢武帝晚年有一次打獵走到河間,河間就是今天河北省的河間縣,走到這個地方。當時就一個會算卦的人告訴他,說這個地方有一個奇女子,漢武帝就派人去找,結果找來一個小女孩,十幾歲的一個女孩。這個女孩有一個特點,這個女孩從生下來以後,她的兩個手就是拳着的伸不開。

漢武帝這時候多大了?漢武帝已經過了六十了,碰見這個十幾歲的小女孩,而且這個小女孩很漂亮。結果漢武帝用手給她一掰,這個手就開了,這個手十幾年誰也掰不開,漢武帝一掰就掰開了。所以漢武帝身邊的人就叫這個小女孩叫拳夫人,手拳起來的拳,叫拳夫人,這就是漢武帝晚年最後寵幸的一個女子,叫鉤弋夫人。這個鉤弋夫人大得漢武帝的信任和喜愛,而且這個拳夫人還很爭氣,後來竟然懷孕了十四個月,給漢武帝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弗陵,號叫鉤弋子。漢武帝是晚年得子,是喜事,很高興。而且這個鉤弋夫人長得很漂亮,漢武帝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加在了這個十幾歲的嬪妃和她生的這個小娃娃身上。

他覺得當年堯舜禹那個堯,就是懷孕了十四個月才生下來,如今他得這個小兒子,也是懷孕了十四個月才生下來,所以他就把生他兒子這個地方取了個名,搞了個命名儀式叫堯母門。那麼如果說鉤弋夫人是堯母的話,那鉤弋子豈不就是堯了嗎?這個說法是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的,很容易讓人們想到漢武帝是不是將來想傳位給這一個小兒子,這個是很容易引起人們誤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寫到這一段的時候,司馬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評價,司馬光的評價就是說,這個君王做事一定要處處謹慎,如果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聞到氣息,興風作浪。

公元前94年,鉤弋夫人懷孕十四個月爲漢武帝生下了一個皇子。老年得子的漢武帝很興奮,並把鉤弋夫人生子的地方命名爲堯母門,等於說把鉤弋的兒子比做堯了。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堯是古代的聖人,這是不是暗示漢武帝此刻要廢掉太子劉據呢?劉據的太子之位會不會因此而失去呢?

司馬光的那個評價是有道理的。但是現在我們要講的是,這個堯母門事件是不是意味着漢武帝這個時候想廢掉太子,立他這個小兒子,有沒有這種可能性?我的看法沒有。漢武帝無非是作爲一個年長六十多歲當父親了,而且他的母親是一個十幾歲的一個年輕女子,漢武帝很高興。漢武帝是個性情中人,當年那個衛子夫生太子的時候他就很高興,這次是故伎重演,又高興了。一高興就命名堯母門,其實他就是一種炒作,並沒有更多的意義,沒有更多的意思。

爲什麼說漢武帝這個時候沒有廢太子的意願呢?我想講這麼幾點理由,第一,漢武帝對太子是有一個基本評價的。這個時候離漢武帝晚年下罪己詔已經沒有幾年了,就是漢武帝晚年對自己征伐四夷辦了那麼多事,他其實已經感到有點追悔了,他覺得如果再這樣做下去,就要走秦始皇的老路了。而他的兒子是一個非常仁義的人,而且歷代國君都知道,要想國家穩定必須要選一個年長的人做國君。封建社會歷來有一句古話,國賴長君,一個國家仰仗的是一個年長的君主,如果君王太小的話,他處理不了朝政,所以漢武帝是懂這個道理的。從感情上來說,那可以說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這個小兒子鉤弋子。

但從理智上說堯母門事件的時候,他並沒有廢立太子的想法。因爲在這之前漢武帝也寵幸過王夫人,寵幸過李夫人,這些夫人都生過兒子。漢武帝並沒有因爲他寵幸她,就廢了一個不寵幸的衛子夫的兒子,沒有這樣做,這是我說的一個理由。再一個理由,我覺得漢武帝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漢武帝的理智近乎於冷酷。如果我們往後推,後來發生了巫蠱事件,太子死了,皇太孫也死了,漢武帝的其他幾個兒子都看不中,最後他選中了他這個八歲的小兒子,就是鉤弋子劉弗陵。

那麼漢武帝在七十歲傳位給他的小兒子的時候,漢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先殺他的母親鉤弋夫人,這叫去母留子。漢武帝在他晚年真正想立鉤弋子做皇位繼承人的時候,是先把他的母親,二十多歲的鉤弋夫人給殺了。你可見漢武帝如果一旦決心要立鉤弋子做皇太子的話,他一定要殺他的母親;他正在寵幸他的母親,他不會立他。這個你可以看出來,漢武帝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這個人特別狠,特別果斷,果斷到冷酷無情的地步,冷酷無情跟果斷反過來說明,漢武帝是理智大於感情的人,是個非常理智的人。

因此他絕不會在這個時候,在堯母門事件,當他這個小兒子一出生,他就想廢掉年長的那個太子,再立這個剛剛生下的兒子,不會,不可能。因爲這個兒子長大了是什麼樣誰知道啊?當年他和衛子夫那個太子出生的時候,他不也是很高興嗎?長到二十多歲他才發現“不類己”,那麼這個小兒子長大以後“類己”不“類己”啊?很難講啊。我們不能因爲他喜歡他母親,就認爲堯母門事件意味着皇帝要更換太子了,這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覺得堯母門事件,表明了漢武帝對鉤弋夫人和鉤弋子的感情上的喜愛,但是這個感情上的喜愛還沒有發展到要廢立太子的程度,但是這個時候應當說太子的位置更危險了。當鉤弋子出生的時候,漢武帝已經是六十多歲了,按漢武帝七十歲傳位給八歲的鉤弋子來推斷,漢武帝生他這個小兒子的時候是六十二歲,當然今天六十多歲還不算太老,但是漢武帝那個時期,六十多歲已經很不得了了。

劉邦是六十二歲就死了,至於漢文帝、漢景帝,一個是四十六歲死,一個四十八歲死,都死得很早,四十多歲就死了。所以六十多歲的漢武帝已經感到體力不支了,由於他體力不支,漢武帝很多事情感到力不從心。一個人年老了有病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漢武帝不這樣想,他覺得他年老體衰他有病是有人在詛咒他,有人在搗他的鬼,讓他實現不了長生之願,所以漢武帝這個時候就越是年老體弱越是疑神疑鬼。漢武帝晚年有一次在皇宮中間,他突然看見一個男子帶了一柄劍進入皇宮,他立即派人去追,結果這個男子把這個劍一扔跑了,沒有抓住,漢武帝一怒之下把皇宮的侍衛長給殺了。

殺了以後漢武帝覺得還是不放心,他覺得有人要行刺他,然後就調動軍隊關閉了城門,在這個城中折騰了一個月搞大搜捕,最後也沒有抓到人,什麼人也沒有抓到。你可以通過這一件事看出來,漢武帝晚年是疑神疑鬼,提心吊膽,總害怕自己早死,其實這個心態也很正常。我們很多人說自己不怕死,其實那個時候因爲你還很健康,真到你年老體衰的時候,很多人,絕大多數人從人性上講還是留戀生的。所以武帝晚年他身體越差,他求生的願望越強,他越想活。所以這個時候武帝身體是一天天衰弱,而太子的地位是一天天在危機。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武帝晚年那個波及幾萬人的大慘案,就是巫蠱事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