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宮油水最多的機構,連皇帝都管不了?

清宮油水最多的機構,連皇帝都管不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清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內務府”這三個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清朝初期,皇太極建立了“內務府”這個機構。

順治時期,內務府被改爲十三衙門。康熙繼位後,又重新折騰出內務府。

從此,內務府在制霸宮廷的路上越走越遠,到最後連皇帝都不敢惹這個機構。

1.高級保姆

爲了處理好宮廷內大大小小的事情,內務府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內務府衙門主要包括七司、三院等,還有一些附屬機構,如三織造處等等,皇帝家的衣、食、住、行問題通通由內務府解決。

再苦不能苦皇室,再累不能累天子。內務府算是清朝規模最大的機關,職官人數多達3000,比戶部還要多十倍以上。

清宮油水最多的機構,連皇帝都管不了?

就拿內務部下面的“御膳茶房”來說,它分爲膳房、茶房、乾肉房等等。

但皇帝又不是永遠待在一個地方,所以御膳房又包括“外膳房”、“養心殿御膳房”、“園庭膳房”、“行在御膳房”等等,保證皇帝宅在家、日常工作、外出旅遊時都能吃好喝好。

此外,各宮各院都自帶膳房,根據妃嬪等級有大小之分。

僅僅在養心殿御膳房這一處,就有幾百人專爲皇帝服務。

庖長2人,副庖長2人,庖人27人,領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應長20人,承應人44人,催長2人,領催6人,三旗廚役57人,招募廚役10人,伕役30人……這僅僅是“承應膳差人”。另還有大量“司膳太監”,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

這又僅僅是正常編制內的,另又還有大量“額外招募廚役”。

可能皇帝看上某位大臣家的一道菜了,那個大臣的廚子就會直接調到御膳房,皇帝什麼時候想吃這道菜了,他就什麼時候做。不管是一年想起一次,還是一輩子都不被想起,這個廚子就這樣被御膳房養着了。

但這不是全部,還有一批專門研究皇帝飲食的御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私人營養師。爲了讓皇帝吃得健康,這羣御醫會到處搜尋稀奇古怪的食譜。

所以,御膳房乃至整個內務府,就是皇帝家的保姆。

這麼多人圍着幾個主子打轉,可以想象皇帝們的生活有多精彩。

2.圈錢利器

內務府不僅負責宮廷的後勤工作,還負責給皇帝管錢。

皇帝所有的田莊、牧場、賦稅等各種賺錢的項目都由內務府專人打理。

所以,內務府總管大臣一般由皇帝非常信任的滿族王公大臣來擔任。乾隆年間,內務府總管被升爲正二品,和各省總督是一個級別的。

一般來說,皇帝想用錢了,就從內務府拿。因爲戶部管的是國庫,是留給國家大事用的,皇帝要錢只會被拒絕。

清宮油水最多的機構,連皇帝都管不了? 第2張

傅恆曾擔任總管大臣

爲了增加收入,乾隆時期內務府牢牢把握了三條賺錢渠道:內務府官莊、關稅盈餘、議罪銀。

什麼是官莊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內務府通過圈地、查抄罪犯田產等方式,得到了大片土地,也就是官莊,從而獲得巨大的收益。乾隆爲了承包更多田地,就頻繁查抄犯罪官吏的財產,一抄一個準,多抄多得。

乾隆五十五年,派駐伊犁的大臣承安被革職抄家,其罪名僅僅是“玩偈性成,復耽麴櫱”。也就是說,承安因爲不務正業,耽誤工作,直接被連根端了。乾隆對於他家的財產覬覦已久,連這麼站不住腳的罪名都敢用。

關稅盈餘也有很大的操作空間。清朝的關稅政策一直在變,到了乾隆時期,只開放了廣州這一個通商口岸。當時,廣州設立了專門的海關單位,海關關稅正課之外盈餘部分全部歸內務府。

爲了最大限度地給皇帝撈錢,內務府派去收錢的人就想盡辦法,增加各種苛捐雜稅。

“議罪銀”是和珅提出的一項制度,具體操作就是:犯罪官員向內務府交一筆錢,可以減輕或者免除罪行。

乾隆覺得很棒棒,將這個辦法寫進了當時的公務員管理條例,也就是《欽定吏部處分則例》。內容是這樣的:“官員承問引律不當,將應擬‘斬’、‘絞’人犯錯擬‘凌遲’,及應擬‘監候處決’人犯錯擬‘立決’者,承審官降一級調用,審轉官降一級留任,臬司罰俸一年,督撫罰俸六個月。”

於是,官員們紛紛往內務府送錢。送得越多,處罰越輕。

說白了,不就是向皇帝賄賂嗎?難怪和珅能當上內務府總管,被乾隆罩那麼多年!

據估算,乾隆皇帝在位60年,內務府總收入在8000萬兩銀子以上。

爲什麼乾隆皇帝那麼燒錢?因爲他賺得多呀!

爲什麼他的子孫浪不起來?因爲乾隆賺的是快錢,擾亂了大環境呀!

3.黑心中介

內務府有這麼大的能量,裏面的工作人員自然也想撈點好處。撈着撈着胃口就養大了,差點把皇帝都給吞了。

就拿吃飯這件小事來說,奇葩操作就一大堆。

雍正皇帝是一個崇尚節儉的人,他曾叮囑膳房:“凡粥飯及餚饌等類,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

主子吃不完的飯菜,要留給下人吃。人不吃的剩菜,就拿來喂貓狗。如果實在不能吃了,就曬乾之後用來喂鳥。

嗯,彷彿回到了故鄉的老屋,聽老奶奶講述生活的大智慧……

到了乾隆時期,這一套根本行不通,光是乾隆帝一個人就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食材。

在乾隆二十五年,他去承德避暑山莊住了53天,總共用掉羊1445只,平均每天27只。

宮中平時用的羊,都是慶豐司飼養的。先由西華門外的內羊圈供應,不過不夠用就到豐臺、南苑外圈捉羊,還不夠就到張家口牧場去。養羊的地方那麼多,絕對管夠。

死掉的羊和御膳房用過的羊皮,都交給廣儲司處理。死羊的羊肉交給奉宸苑拿去喂老虎、老鷹這些動物。如果不需要餵食,就拿到外面去賣錢。

像慶豐司、廣儲司、奉宸苑這些,都和御膳房一樣,是內務府下面的分支。它們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讓皇室生活無憂。

但有時候,下面的人就喜歡搞事情。

某年,御膳房很久沒有用鮮嫩的羊肉做菜,乾隆帝就派人去問原因。御膳房的人表示:“羊肉以肥者爲佳,今慶豐司所進皆瘦羊,故不敢用羊肉。”

乾隆帝不信,命人去檢查慶豐司放的羊,發現都是肥羊,於是做菜的負責人就暴露了。

乾隆這裏對於御膳房的小心思,還能應付過去。到他的子孫後代,情況就大大不同了。

之前我在道光那篇文裏說過,道光皇帝想吃個片兒湯都要被御膳房敲一筆,氣得道光帝從此再也不提片兒湯的事了。

做一個皇帝,好難!連外賣都吃不上!

但這不是最慘的,光緒皇帝纔是皇帝中的弟弟。

他從小愛吃雞蛋,每天早上要吃四顆。按照當時的物價,四顆雞蛋也就需要十二三個銅錢而已,但是御膳房開價三十四兩銀子。

於是,光緒帝就以爲雞蛋是非常珍貴的東西。

有一天,他和老師翁同龢聊天,問道:雞蛋真好吃,可這東西這麼貴,翁師傅你能吃得起嗎?

翁同龢很無語,但他又不敢說實話得罪內務府,就說: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則不敢也。

於是,光緒帝就這麼一直被騙下去了。

做一個皇帝,好難!連茶葉蛋都吃不起!

在採購食材方面,內務府非常精通虛報數據。

如果每天需要20顆雞蛋,就會報備成採購500顆雞蛋。如果皇帝突然想加菜,需要3只羊,就會被報備成購買300只羊。

買是不可能多買的,多出來的錢就都被相關人員瓜分了。

慈禧太后對這種事情有所耳聞,但內侍近臣小心翼翼地說:“老祖宗吃用,奴才們跟着也得吃點!”這個事就翻篇了。

清宮油水最多的機構,連皇帝都管不了? 第3張

以上這些操作都還只是小case,內務府還有更能體現商業頭腦的撈錢手段——倒賣剩菜。

宮中的貴人每頓飯都要吃一百多道菜,不可能吃完。爲了人身安全,還有一道菜不超過三筷子的規矩。所以,每天都有大量剩菜。

一般情況下,皇帝吃剩的菜餚,會賞給後宮妃嬪、皇子公主、王公大臣。還剩下一大部分,都被內務府的人拿到宮外倒賣了。

剩菜中品相較好的,五折賣給飯館。飯館隨便加工一下,打着御膳的名頭賣給有錢人吃。

品相不好的,就直接賣給宮外的倒賣分子。他們再加米注水熬成各種粥,到街頭巷尾零售,價格便宜,窮人也吃得起。

這麼看,雍正帝物盡其用的思想倒是被實現了,只不過他們是爲了撈錢,而不是爲了節約。

皇帝一頓飯,養活了無數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