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時期的荊王府有多繁華?

明朝時期的荊王府有多繁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時期的荊王府有多繁華?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明朝時期的荊王府有多繁華?

明朝荊王原設於江西建昌。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蘄州奉命建荊王府,府址在州治城內麒麟山西北麓。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荊憲王朱瞻堈(明仁宗朱高熾的第六個兒子,朱元璋曾孫)遷至蘄州城,傳十世。從那一刻開始的200多年間,歷代荊王在蘄州生活,網羅天下騷客,喝酒吟詩作賦。明嘉靖《蘄州志》載:“其城周圍九里三十三步,一千一百三十丈,高一丈八尺,城門六座,城上串櫺九百九十間。”“夜市千燈照碧雲,猶自笙歌徹曉聞”。荊王府喧熱繁華的盛景可見非同尋常。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仁宗第六子朱瞻堈被封爲荊憲王,先就藩於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在那裏住了17年,因“宮內有巨蛇,自樑垂地,或憑王座,瞻堈大懼,請徙”。

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荊憲王遷建王府於蘄州麒麟山南。

爲建荊王府,拆掉大量民房,搬遷地方官署,在麒麟山西麓(即現在的李時珍中學、化肥廠、瓷廠、糧食儲備庫等多家單位及大片民房地)建起了豪華氣派的宮殿:

王府的平面佈局坐北朝南,略呈長方形,東至今化肥廠飯堂,西至江邊今釘絲廠,南到文明門即現在的南門高壪,北抵今蘄州財政分局。所用材料一律用特製的“王磚”砌築,王城通高近二丈。

王府門前闢有官道,現今的“官井街”亦爲當時進出西門的官道之一。此條街道現今還留有“官井、官塘、鼓樓、魁星樓”遺蹟。王府西南入口處,原有六柱五間和四柱三間漢白玉牌坊3座,呈品字型排列,該組牌坊結構奇特,設計建造偉岸俊秀,堪稱“蘄州九十九座牌坊”之首。牌坊主柱上祥雲盤龍,浮雕工藝精湛。坊上橫額原有“荊藩帝室”四個大字,隨着歲月的流逝,風雨的侵蝕,四個大字在垮塌之前已模糊不清。

在六柱牌坊的前面,一塊高近2米、寬0.8米的“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巨碑聳立,只可惜,此巨碑也和牌坊一樣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倒,用作了房基的材料,現在,六柱牌坊的坊基仍清晰可見。

進入六柱牌坊的北面是人工挖掘的一口大塘,即現在的“墩子塘”。池塘上架有三座石拱橋,通道南低北高,進荊王府似有步步登高之意。在進府第前,還要過一巨大的門檻,此門檻南北兩頭用漢白玉雕刻龍首形,中間用石灰、糯米、桐油將一銅製門檻進行澆築固定,金光燦燦,故此人們習慣將此門檻稱爲“金門檻”。此門檻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還橫亙於荊王府大門前,每逢大年初一,老人們還經常帶着孩子要跨“金門檻”,祈願一年富貴吉祥。

經過牌坊、拱橋,跨過“金門檻”,才進入王府。王府內原有前、中、後三座大殿,三大殿的後面,是荊王府花園,分東花廳、西花廳。兩側則有儒學、文廟、武廟、守備署、州衙、進膳廳以及三宮、沐浴、更衣、良醫所等場所。荊王府內,處處紅牆碧瓦,畫棟雕樑。

王府人數達到千人,蘄州(含黃梅、廣濟等縣)的課稅收入60%都歸入荊王府的囊中。

荊王府在明朝皇室宗親中,當是地位很高的藩王,其子女未世襲封爲荊王的,均分封男爲郡王、女爲郡主,而這些郡王、郡主只是食地之祿,並無政事可做,但他們享有除理政外和荊憲王一樣的優厚待遇,其府第配置侍從、醫官一應俱全。

當王位傳到第10代荊王朱慈煙手中時,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二十六日夜,張獻忠率輕騎二百人,自廣濟冒雪奔襲蘄州,因荊王府將校暗通張獻忠,使張獻忠部很快緣梯上城,衝進王宮州衙,督將士捕獲和殺戮官紳及荊王宮眷,殺人無數,僅典籍中有名姓可查者達196人(不含死於戰難者),其中李時珍家後人自李樹初(李時珍孫)以下死9人。張獻忠還將30多所王府和州衙等60多處古建築物全部焚燒。張獻忠之亂,結束了荊王在蘄州198年的歷史

荊王府遺址方圓近千畝,清代尚存留有殿堂、牌坊多處;相傳荊王府內“官井九十九口”,至今仍有多處官井尚存。散落在荊王府地段的石礎,隨處可見,最大的幾塊柱礎直徑均超過1米,朝階中央雕刻有龍形圖案的大石塊殘件仍散落在路旁。還有那隨處可見的破磚碎瓦和殘碑斷碣,讓人們猜想到荊王府昔日的輝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