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什麼以公元前722年爲春秋的開端呢?

爲什麼以公元前722年爲春秋的開端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以公元前722年爲春秋的開端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繒、西夷的犬戎聯合起來一起進攻周幽王。周幽王命人舉烽火徵兵,然而救兵都沒有到。於是申侯與犬戎便誅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俘虜了襃姒,盡取周朝的寶器而去。諸侯們便擁立故太子宜臼爲君,以奉周祀,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繼位後,將王城東遷到了雒邑,以此來躲避戎寇。當週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皆不聽王命。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春秋》紀年開始,《左傳》也始於這一年,這年是公曆的公元前722年,距平王東遷已經過了半個世紀。

爲什麼以公元前722年爲春秋的開端呢?

平王東遷半個世紀後《春秋》纔開始

《史記》對漢朝之前各時代的分期

周幽王於前771年被殺,平王東遷在前770年,人們一般把前770年視爲西周與東周的分界。但對於春秋的開端卻引發過很多爭議。當代的史學家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的這段歷史,稱爲“春秋時期”——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春秋的開端與東周是重合的。然而古人卻不這麼看。

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爲西周在“共和”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他把漢朝之前的歷史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帝與三代”,這個時期從黃帝時代到西周末年的共和時期爲止。重大事蹟收錄在《三代世表》裏;

第二個階段是“自共和訖孔子”,收錄在《十二諸侯年表》中,記載共和元年(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之間的事;

第三階段是“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訖二世”,事蹟收錄如《六國年表》裏。也就是說司馬遷認爲“春秋”結束於前477年,之後是六國時代,這個時代一直延續到秦二世亡國爲止,共計二百七十年;

第四階段是“秦楚之際”,主要是項羽與劉邦爭天下的那幾年曆史;

最後階段則爲“漢興以來”,從劉邦統一天下直到漢武帝時代爲止。

因此,司馬遷的年代劃分是這樣的:

上古—公元前842年,是三皇五帝與夏商周的時代;

公元前841年—公元前477年,是十二諸侯並立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了“春秋時期”;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07年,是七國並立的時代,這個時代直到秦二世自殺爲止;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2年,是秦楚之際的年代,這個時代結束於劉邦一統天下的時候;因爲秦二世剛登基的時候天下就已經亂了,所以跟上一個時代幼2年重合;

公元前205年—至前101年,爲漢興以來的時代,因爲劉邦先建立漢國,之後才一統天下,所以這個時代與上個時代有3年的交匯期。

爲什麼要以前722年爲春秋的開端?

古人並不認爲春秋時代始於公元前770年,因爲“春秋時期”這個名字是因《春秋》這本書才得名的。《春秋》記事始於前722年,比共和時代晚了一百多年,比平王東遷也晚了四十九年。

司馬遷認爲西周在共和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他說:

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

可見國人暴動與周厲王出奔應是西周滅亡的標誌性事件,這件事導致王室的權威不復存在。以周天子爲核心的西周竟然出現了諸侯代替天子“共和行政”的局面,標誌着分封制已經被破壞。之後的宣王中興、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都只是歷史的迂迴進展而已,所以西周應滅亡於前842年。從這時候起諸侯爭相登上歷史的舞臺,出現十二諸侯爭霸的局面。

孔子因魯史而著《春秋》,根據董仲舒的說法,春秋十二世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魯隱公、桓公、莊公、閔公、僖公五世國君在位的九十六年,這個階段距離孔子的時代已經遙遠,所以屬於“傳聞”,《左傳》中關於這個時代的記載也比較簡略,說明在魯隱公之前的史料極少,所以《春秋》和《左傳》只能追溯到公元前722年,並將這年視爲春秋時代的開始;第二階段爲魯宣公、文公、成公、襄公四個國君在位的八十五年,這個時代的歷史孔丘可以向長輩們打聽,所以屬於“所聞”;而魯昭公、定公、哀公三代國君的六十一年裏,孔丘親眼目睹了那個時代的歷史,所以屬於“所見”。

在書籍的流傳過程中,諸侯國的歷史都被淘汰或秦朝焚滅,唯有《春秋》因孔丘的名氣而得以流傳,又因儒者們的冒死私藏,才使這本史書得以保存下來,成爲至今現存的最早一部編年史。

從平王東遷到魯隱公初立隔了半個世紀的歷史,而這半個世紀因缺乏史料記載,相當於一片空白。把半個世紀的空白強加到春秋時代中,使春秋時代從242年延長到295年,顯然是牽強附會。春秋時代因《春秋》而得名,那個時代的歷史也因《春秋》才被人們所知曉,因此,春秋時代也應始於《春秋》開頭的前722年,而不是前770年。

古人認爲自共和到秦莊襄王滅周的歷史爲“東周”,自魯隱公初立到“西狩獲麟”之前爲“春秋”,自“春秋”之後到秦並六國爲“戰國”——可見“東周”與“春秋”、“戰國”並沒有重合。

爲什麼以公元前722年爲春秋的開端呢? 第2張

春秋的第一年中國是什麼樣子?

春秋時期中國分爲許多諸侯國,其中魯、晉、齊、衛、宋、陳、楚、蔡、曹、秦、鄭是主要的國家。

《春秋》始於魯隱公初立,魯隱公是魯惠公的庶子。魯惠公的原配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很早就死去,沒有留下子嗣;賤妾聲子爲魯惠公生下了庶長子,取名叫息。息長大之後,魯惠公爲他聘娶宋武公的女兒仲子。仲子抵達魯國,因她長得很漂亮,魯惠公便將這個兒媳奪娶過來,生下了次子允,接着魯惠公又立仲子爲正妻,而讓允來做太子。等到魯惠公死後,魯國人覺得太子允還年幼,便共令庶兄息暫時攝居政事,故而《春秋》不說這年息即位。息就是魯隱公;太子允便是魯桓公。

與魯隱公同一時代,晉國也發生了變故,晉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弒殺孝侯於翼地。晉人共同攻擊曲沃莊伯,莊伯再次逃回曲沃。晉人於是改立孝侯的兒子郄爲君,是爲晉翼侯。晉翼侯二年,魯隱公纔剛繼位。

當初,犬戎之亂時,秦襄公領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勞。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秦襄公又派兵護送周平王。平王於是封秦襄公爲諸侯,賜給他岐西之地,並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襄公於是開始建立秦國,與諸侯們互通使者及聘享之禮,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秦襄公十二年,秦國討伐戎而至岐地,襄公死去,兒子文公繼位。秦文公繼位四十四年之後,魯隱公才登基。可見在平王東遷到隱公初立的這半個世紀裏,秦人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

而那時候楚國還是蠻夷之地,楚國國君熊通殺了自己的侄子,奪取君位,熊通後來擅自稱王,歷史上叫做楚武王。

其他的諸侯國方面,與魯隱公同時代的是宋宣公、衛桓公、齊釐公、陳桓公、曹桓公、燕繆侯和鄭莊公。其中鄭莊公攻擊其弟叔段成爲春秋元年最爲人們熟知的歷史事件。

鄭武公的夫人名武姜,她生下長子寤生及次子共叔段。武姜厭惡長子寤生而愛少子叔段。鄭武公病重的時候,武姜便請求立少子叔段爲太子,鄭武公不同意。之後武公死去,長子寤生繼位,是爲鄭莊公。

鄭莊公繼位後,將弟弟叔段封在京地,稱爲“京城大叔”。祭仲勸鄭莊公說:“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且京大於國,非所以封庶也。”鄭莊公回答說:“姜氏欲之,焉闢害?”祭仲又說:“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爲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不久之後,京城大叔便命令西鄙和北鄙歸附自己。公子呂對鄭莊公說:“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莊公回答說:“無庸,將自及。”京城大叔又收貳成作爲自己的封邑,至於廩延。子封說:“可矣,厚將得衆。”鄭莊公還是說:“不義不暱,厚將崩。”

之後,京城大叔修築城池,繕甲兵,具卒乘,密謀襲擊鄭莊公,武姜作爲內應,準備開門納降。鄭莊公知道他們預約的日期,便說:“可矣!”於是命令子封帥車二百乘去討伐京城。京人背叛叔段,叔段亡奔入鄢,鄭莊公繼續伐諸鄢。五月辛丑,叔段出奔到共地。

鄭莊公將他的母親武姜囚禁在潁城,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然而不久之後他就後悔了。

這件事在《春秋》中用了一個曖昧的筆法,寫作:“鄭伯克段於鄢”。孔丘認爲叔段背叛自己的兄長,確實有錯,所以不寫作“鄭伯克其弟段於鄢”,是表示兄弟倆已經恩斷義絕。但鄭莊公也是一個陰險的人,他對自己的弟弟採取姑息縱容的態度,一步一步地誘導他進攻自己,然後再以此爲罪名來進攻叔段,屬於“不教而誅”。所以《春秋》用“克”字而不是“討”、“伐”或“誅”,“克”代表着鄭莊公與叔段是平等的關係,就是兩個國君一樣,以此來貶低鄭莊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