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藩王造反很少有成功的,爲何朱棣能成功呢?

歷史上藩王造反很少有成功的,爲何朱棣能成功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底層出身的朱元璋是真正的逆襲成皇。終明一朝,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被後世人們稱爲得位最正的王朝,沒有之一。今天講講大明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那些事兒,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從靖難開始到朱棣病死,期間共26年的時間,他的一生可以分爲三個傳奇階段。

歷史上第一個在和平年代以地方藩王身份造反併成功奪取皇位的人

縱觀歷史,地方藩王造反的事情數不勝數,但成功的屈指可數。

而和平年代發動政變的也太多太多,但是不管成功與否,他們都沒有離開都城這個權力中心。

而朱棣兩者全佔了,他是早在洪武年間就被封爲燕王,被派往北京就藩守邊的。

這就代表着無論皇帝對你做了什麼事情,你作爲臣子來說,不管是勤王或者是清君側,你都是在造反,註定在一開始就得不到任何幫助。

而作爲皇帝的朱允炆呢?

大明南七北六共計十三省,就算少了他朱棣一個河北又如何?從綜合實力上看,當時的朱允炆可以說是甩朱棣幾十條街。

可爲什麼後來朱允炆還會輸了呢?

其實這就跟他的出身還有後續的一系列騷操作有關。

1.朱允炆屬於皇太孫即位。

他原本是太子朱標的嫡次子,在長子和太子朱標相繼過世之後,當時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認爲他是個好學上進,又懷有仁慈之心的好孩子,所以才選擇隔代傳位,讓他以皇太孫的身份登基稱帝。

此舉最大的弊端就在於他的身份,因爲當時朱元璋除了早就夭折的和已經過世的,大大小小十多個兒子在呢,結果這些兒子們一個個都沒有得到皇位,卻被一個後輩侄子給搶先了?

這老頭明顯就是在偏心嘛。當時所有藩王都是這麼個想法,有想法自然就有行動,那麼藩王造反就不可避免。

2.朱允炆裁撤錦衣衛。

朱允炆登基之後,爲了彰顯他的仁德之風,大肆修改他爺爺留下來的他認爲所謂的苛政、暴政。這其中就包括了裁撤錦衣衛。

錦衣衛在朱元璋手中建立,職責大家都知道,就是皇帝的一雙眼睛,爲皇帝監視百官以及萬民,雖說有權力過大的嫌疑,但是對於皇帝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關鍵要看怎麼去用。

而朱允炆裁撤錦衣衛就是聽從了齊泰和黃子澄的慫恿。

爲什麼要這麼做?

因爲齊泰和黃子澄都是儒家之人,打小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洪武年間不受待見,好不容易等到了朱允炆這麼個二傻子,自然肯定就要大肆宣傳儒家思想的好處了。並且極力主張用儒家思想治國,提倡人治,並反對洪武年間的嚴刑峻法。

就這樣,他們以錦衣衛有幹天和,不人道爲由,讓朱允炆裁撤了錦衣衛,使得朱允炆徹底的成了一個瞎子,權力又回到了他們臣子手中。

而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他們說什麼皇帝就信什麼,就是什麼,最終他們以臣權對抗皇權,架空皇帝,獨霸朝綱。

3.朱允炆強勢削藩。

這又是聽那倆蠢貨的建議。

他們認爲,朱元璋在位期間把功臣裏裏外外屠了個遍,嚴重地削弱了中央機構統治地方的權力,他們怕地方藩王因權勢過大而造反。

但是他們的騷操作真的刷新人們的三觀。

朱允炆先是解除了內地諸如湘王一類的沒有兵權的藩王,卻把燕王寧王等常年征戰手握兵權的藩王放到最後,這不就是給了他們時間緩衝,讓他們有機會造反嘛。

並且這裏面還有另外一個豬隊友,方孝儒。

因爲當時朱棣僅有的三個兒子都在南京城當質子,朱允炆不但沒有處置他們,竟然聽從方孝儒的建議,爲了彰顯自己的仁德,在這個削藩的節骨眼上把人家的兒子放了,這就等於是明着說了,你造反吧,我把你兒子送回來幫你。

恐怕朱棣做夢都要笑醒。

正是有了這些原因,朱棣才能以北平一地起身造反,最終逆襲奪得皇位,其中運氣成分實在是太大,但凡他碰到一個稍微正常一點的皇帝都不可能成功。

歷史上藩王造反很少有成功的,爲何朱棣能成功呢?

朕就是誅你十族又何妨?

朱棣在靖難成功之後,直接就是不承認朱允炆這個皇帝,把當時說成洪武三十五年,自己是在父親朱元璋手裏繼承的皇位,打算從根本上意圖抹除這個侄子的存在。

這一幕,或許糊弄的了普通百姓,但是那些建文舊臣都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其中當屬方孝儒這個建文時期的紅人莫屬。

他是死硬派,從頭到尾都是批判朱棣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而朱棣爲了大局着想,忍了他,就說讓他寫個傳位詔書吧,不寫就威脅他要誅九族。

方孝儒大義凜然,誅吧,就是誅十族都不寫。

好,沒說的,這老頭骨頭硬。

於是朱棣下令誅方孝儒十族。

粗略一看,這不就是暴君的體現嗎?

實際上,這正是體現了朱棣的高明之處,這個人精將計就計,利用方孝儒又清理了一波不聽話的人。

成王敗寇

自古以來作爲失敗者都是沒有話語權的,但是也難免有些失敗者因爲自身勢力過於龐大會導致勝利者不好處理他們。

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北朝隋唐時期。

在那個門閥林立,一家一姓可換天下的年代,造反簡直就是稀鬆平常的事。

但是成功奪權之後那些皇帝會發現,被他們弄下臺的那些皇族們,個頂個的跟自己一樣都是頂級門閥,甚至扯過來扯過去發現竟然還有姻親關係。

所以那時候的普遍現象就是,改朝換代可以,清算前朝皇帝的嫡系後裔可以,但是整個門閥你動不了,不能動也不敢動。

就連李世民都不得不放過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並且還要重用他,還吹出了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的千古佳話。

而朱棣這裏就更明顯了,他侄子做皇帝四年時間,朝中的文官們大多都是支持朱允炆的。

雖然他朱棣靖難成功,可手底下的人大多都是武將啊,除了一個朱高熾和姚廣孝之外其餘的不堪大用,畢竟,治理江山還是得文人上啊。

所以朱棣才以方孝儒這個頭號鐵桿爲典型,逼迫他就範。

成功了,那些建文舊臣就自然而然的全心歸附了,失敗了也沒關係,找機會弄死就是了。

而這個豬隊友方孝儒不僅坑死了皇帝,還因爲他的一句誅十族都不怕,徹底的把那些文臣推向了朱棣的屠刀之下。

原因很簡單,朱棣正挖空心思想着怎麼處理他們呢,這一句誅十族正好給了他提醒。

歷史上只有誅九族,也就是這個人上四代下四代的直系血脈,乍一看挺嚇人,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上面四代能有兩代留存就不錯了,下面呢,你就算生的快也就三代,加一起,湊成二十個人都很了不起了。

而聰明的朱棣在這個基礎上把方孝儒的門生舊故,同志好友全都算在一起,整成第十族,全給咔嚓了。

這第十族裏面最多的,正是朱棣費勁心思挑挑揀揀又最不好處理的建文舊臣們。

你說他方孝儒是不是把所有人都坑了?

他爲了自己的名聲,不顧親人的性命,不顧好友同僚的性命,堅持自己的觀點,這不就是學儒學成了傻子了嘛。

所以,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單純的紙面意思也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具體分析原因,這樣才能得到結果。

鄭和下西洋

後來的朱棣穩定了朝堂以後,他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又開始跳起來了。

他是以武出身,打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戰,你要他做皇帝天天聽那些臣子們絮絮叨叨,不好意思,他辦不到。

而這時候北方蒙元的殘餘勢力也在邊境虎視眈眈,意圖南下劫掠。

這正好就中了朱棣下懷。

永樂二年,朱棣立嫡長子朱高熾爲太子。

之後,朱高熾就慢慢的開始行監國之權,朱棣就帶着自己的二兒子三兒子北上揍蒙古人去了。

這纔有了後來的永樂大皇帝五徵漠北的事蹟。

但是細細發現,這裏面不對勁。

古時候打仗其實就是堆人堆糧食,沒有這兩個前提條件恐怕連行軍都成問題。

人好說,當時還是不缺人的。

糧食呢?不好意思,經過朱棣靖難這麼霍霍下來,還真沒有多的。

要知道,朱棣一上臺,他沒有實行什麼新的政策,只是把他老爹朱元璋留下的那一套又重新用了起來而已。

而朱元璋治下的最大的兩個特點就是減免農民的賦稅和禁海。

這同時也造成了一個弊端,國家在減免農民賦稅的同時又禁止海運,在沒有其他開源的情況下就一個字,窮!

所以纔有了洪武年間的官員飯都吃不飽的說法,因爲國家實在是沒這麼多錢發工資了,索性乾脆全部降薪了事。

但是隨着朱允炆的上臺,這種現象又在悄然發生着改變。

在那段時間裏,沿海的官員們明知道大明禁海,可他們卻一個個地成羣結隊,把大明的特產以走私的方式運往東南亞各地,所賺取的利潤甚至能達到數十倍以上。

敏銳的朱棣就發現了這一點,但是迫於壓力,他不能開海禁,因爲那是他爹朱元璋定下的祖訓,他沒法違背。

所以,朱棣就想了一個辦法,找了一個信得過的人,讓他組成船隊,併到處散播建文帝朱允炆逃亡海外的謠言,待得這些謠言散播出去以後,自己這邊再令人出海,表面上說是揚我大明國威,私底下給了那些大臣一個我朱棣誓要誅殺建文哪怕追到天涯海角的錯覺,把矛盾從開海禁這個話題上徹底轉移。

實際呢,所有人都喝了他朱棣的洗腳水,他派鄭和下西洋的最終目的就是去賺錢的,給他賺軍費去的。

要不然,鄭和爲什麼前前後後下西洋達七次之多,規模還一次比一次大,並且一次航行就是兩百條船加兩萬多人,你以爲你是楊廣嗎?錢多燒的?更可況朱棣還是個窮鬼!

當然,這一次兩次大家都看不出來,後面次數多了總有聰明人能想到這其中的關鍵的,但是他們也不好點破,因爲誰都在這麼幹,畢竟利潤太高了,太特麼香了。

皇帝公然派人下西洋走私,這天底下除了朱棣也是沒誰了,高,實在是高!

後來的事呢也就簡單了,朱棣這仗也打爽了,錢也賺夠了,人也老了,就這麼施施然在永樂二十二年的一天中,一命嗚呼,西歸而去。

當然,後事還是安排好了的,太子朱高熾接班登基。

爲什麼朱棣會堅定不移地選擇太子朱高熾呢?

這裏大軍給大家分析出了幾個原因,就連那個大明風華里都沒有顯示出來的底層邏輯。

歷史上藩王造反很少有成功的,爲何朱棣能成功呢? 第2張

我們老朱家造反出身,怎麼就冒出你這麼個大聖人來呢?

這是大明風華里朱棣對朱高熾說的一句話。

意思很明顯,你爹我跟你爺爺都是馬上的皇帝,怎麼你就是這麼個書呆子呢?

正史上有沒有說不知道,但是意思差不多。

分析出來的結論就是,朱棣是武皇帝,朱高熾是文皇帝。

而自古以來,凡是開國之主,大多都是馬上得的天下,同時側面證明了他們得到的江山其實剛剛結束戰亂,急需要休養生息。

按照這個想法,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大多都是文皇帝,行守江山之舉。

比如,唐高祖李淵,他自始至終都沒有選擇李世民,而是堅定不移地立李建成爲太子。

還有劉邦,在一個方方面面都像他的劉如意和劉盈之間,因爲種種原因,劉邦也還是選擇了劉盈爲繼承人。雖說劉盈後來早死,劉恆即位,但是也正是他,開創了文景之治,這纔有了後來的漢武雄風,不然人漢武帝哪來的底氣遠擊匈奴,還一打就是四十多年?

所以,在朱高熾監國這麼多年之後,朱棣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老爹朱元璋沒選擇自己是有原因的。

太子監國多年,朝中大臣都出自於他門下。

這句話一點沒錯,打江山和守江山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打江山的有的是威名,有的是武將的效忠。而守江山的雖然沒有那麼出名,但是整個朝堂都會在他的潛移默化下逐漸往他靠攏。

朱棣到了那個時候,其實還真不太敢去動太子朱高熾,怕引起朝堂動盪。

好聖孫就是一句笑話

在歷朝歷代,任何時候都可能提到這三個字,但是唯獨在朱棣這裏不可能。

因爲就是因爲朱元璋的好聖孫朱允炆才成就了他朱棣。

有了這個前車之鑑,朱棣就算是再喜歡朱瞻基這個孫子,也不會公然去說出或者贊同這樣的話,這樣做不是在給他老二老三樹立榜樣,給他們造反的理由嗎?

綜合所有原因,朱棣傳位朱高熾,其實是必然之舉,因爲只有他,才符合當時大明的利益,朱棣就是在效仿他老爹朱元璋而已。但是同時也夾雜着一些無奈在裏面,誰叫他那麼喜歡打仗的?有得必有失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