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初年一度海禁,爲何鄭和卻能下西洋呢?

明朝初年一度海禁,爲何鄭和卻能下西洋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和下西洋的作用可能並沒有那麼大,可能還對歷史起到了反作用,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朱元璋立國之後,爲了防止各地的農民起義勢力與海外倭寇、海盜勾結,延續並加強了元朝的“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得下海”,完全禁止了民間公開的出海打漁、商貿。

明朝初年一度海禁,爲何鄭和卻能下西洋呢?

朱棣取得大明江山後,也不敢直接違背父皇生前下的祖訓,但此時距離元末的戰火紛飛已經過去將近三十年,大明迎來了黃金時期!

朱棣比較看重面子,見藩屬國、鄰國使者對大明最新的情況毫不關心,有些不悅。爲了彰顯大明國威,他決定派鄭和出海,爲了保證安全,至少要運載兩萬名船員!爲何此時的明朝敢策劃如此大規模的航海呢?

01造船技術強大,船隻功能齊全

早在宋朝,中國的船隻類型就已經基本定型,各地的船廠,能造出各式各樣、有着各種功能的大小船隻,最多能載貨萬石、載客千人!

在造船時,工匠們會用到許多種類的木材,什麼地方要浸水,什麼地方要支撐船體,什麼地方要應付風浪,都要進行規劃。接着,工匠們會選用楠木、榆木、杉木、柏木等多種木材,滿足各個結構的材料需求。因此,早出來的船整體強度很高,不容易漏水。

明朝初年一度海禁,爲何鄭和卻能下西洋呢? 第2張

船內還能分割出獨立的船艙,滿足了不同的需求,甚至包含有洗漱在內的各種生活設施。豐富的船舵類型,也能應對各種航海條件。

據說在船上還可以養豬、種菜、釀酒,在沒有固定補給的遠洋航行中,爲船員們提供足夠豐富的營養。

時間到了明朝,大明在運河、江水沿岸各地設立了官辦的造船廠,以國庫的龐大財力支持船廠精進航海造船技術。幾十數百艘寶船,頃刻間便全部完成!

寶船從全國各地的造船廠下水,再集中到大明的海岸時,一支由兩百多艘海船組成的遠洋艦隊。船上巨大的桅杆像參天巨樹一樣,密密麻麻地“種”在港口。

這支船隊的核心海船,足足有63艘!每一艘都長達44丈、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02航海技術先進,遠洋後顧無憂

光有船還不行,海洋不同於江河,風暴隨時都會降臨,剎那間瞬息萬變,在風暴中需要完善的導航來錨定航行的方向。

衆所周知,指南針是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在指南針發明出來後,利用指南針原理製作的“航海羅盤”,漸漸開始指導起了古人們的航海活動。

同時,人們把航線歸納爲“海道”,並把在海道上航行所需的指南針針位、里程等數據歸納、記錄成書,就寫成了《海道針經》。航海時,藉助《海道針經》中記錄的資料,可以指導船隻朝着正確的航向航行。

此外,還有一種利用天文現象的導航技術——過洋牽星術。用“牽星板”觀察所在地某個星星的高度,然後通過各種計算,得到所在地的緯度信息。相當於現代航海中的“六分儀”。

依靠這兩樣“寶物”,鄭和指導着船隊,向着目標中的南洋進發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