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好友被貶,杜甫含淚寫下一首送別詩

好友被貶,杜甫含淚寫下一首送別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764年,寄寓成都的杜甫,聽到兩個好友不幸離世的消息,悲憤不已,寫下一首悼亡詩,開頭兩句是:“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

詩中的蘇,是蘇源明;鄭,便是鄭虔。

雖然鄭虔比杜甫大20歲,兩個人卻成爲了互掏心窩的好友,杜甫一生寫詩1400多首,而與鄭虔有關的詩多達20多首,甚至超過了李白,足見鄭虔在杜甫心中的份量。

可是有一件事讓人疑惑不解:鄭虔含冤被貶時,杜甫身爲左拾遺,就在皇帝身邊,爲何不奮力營救?

我們來回顧當時的背景。

公元756年,安祿山攻佔長安後,劫持百官往東都洛陽,鄭虔先被叛軍任爲水部郎中,後又被任爲國子司業,但鄭虔稱病沒有任職,還偷偷寫信給唐肅宗,以表忠心。

可是收復長安後,鄭虔卻還是被貶爲台州司戶參軍。

台州的地理位置偏遠,而鄭虔已經66歲,根本經不起折騰,杜甫深知這一點。可是他爲何不向皇帝陳述原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奮力營救自己的好友呢?

要知道,杜甫剛擔任左拾遺沒多久,爲了救房琯,他不惜得罪唐肅宗,而現在好友被貶,他爲何卻要猶豫呢?

杜甫送別鄭虔時寫的一首詩,不僅感人肺腑,也委婉地告訴了我們答案。

《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爲面別,情見於詩》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蒼惶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詩題比較長,但含有一個關鍵信息:“闕爲面別”的“闕”,同“缺”,也就是兩人沒有面別;“情見於詩”,說明詩人只是寫了這首詩送給好友,並且表

那麼杜甫爲何不當面送別好友?他到底想表達什麼感情?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杜甫爲鄭虔抱不平。首聯,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樗(chū),落葉喬木,質鬆而白,有臭氣,這裏指無用之才;散,散木,也是指無用之才。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鄭廣文沒有什麼才能,而且頭髮已經花白;他喝醉後常稱自己是一位老畫師。

這兩句很奇怪,不像是一個好朋友說的話。

前一句是詩人對鄭虔的評價,既無才,又已經年老。

後一句用鄭虔的醉後語進行佐證,所謂酒後吐真言,他自己都說只是一個老畫師。

當然在我們看來,畫師並非無才,但在古人看來,文能治國,武能安邦,這叫有才,作畫純粹是不務正業。

不管這是不是事實,但是你杜甫幹嘛要這樣“損”好友呢?

目的只有一個,爲了給頷聯做鋪墊,爲好友抱不平。

好友被貶,杜甫含淚寫下一首送別詩

頷聯,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嚴譴,嚴厲的處罰;百年,指人的一生;垂死,臨近死亡;中興,指國家由衰微轉爲復興。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朝廷把鄭公貶去遙遠的台州實在過於嚴厲,人這一生在國家中興時卻臨近離世,實在讓人傷心。

詩人是如何爲好友抱不平的呢?

有兩個方面:

(1)從道理上講,鄭公既然無才,只是一個畫師,沒有任何野心,對國家無害,被貶到遙遠的台州,實在過於嚴厲;

(2)從感情上講,鄭公已經年老,被貶到遙遠的台州,會讓他很快臨近離世,一個人活過了戰亂,卻活不過國家中興之時,這不是更讓人傷心麼?

這個判罰於理太嚴,於情太絕,情理不合,自然很難讓人接受。

那麼,鄭虔能接受嗎?

還有,杜甫你幹嘛不把這些話說給唐肅宗聽呢?這首詩是寫給好友的,又不是寫給君王的,這有什麼用?

詩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寫送別。

2、 詩人想送別卻沒有見到好友。頸聯,蒼惶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蒼惶,匆忙;邂逅,指偶然相遇;出餞,餞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您已經倉皇趕路,前往台州;我本想與您邂逅,卻無緣無故餞行太遲。

這兩句雖然是寫送別,但只是交代了詩人沒有與好友面別的原因。

因爲鄭虔倉皇趕路,走得很匆忙;而詩人想要與他邂逅,卻無緣無故餞行太遲。

可見,他們倆在分別前沒有見面,一是因爲鄭虔走得匆忙,二是因爲杜甫行動太遲。

這就留下了兩個很重要的問題:

(1)鄭虔爲什麼要倉皇趕路,不與朋友們告別?

(2)邂逅,是偶然相遇的意思,杜甫爲什麼不主動前去送別,而是要“邂逅”呢?

這兩個問題,我們留到文末回答。

我們先順着詩人思路,他想送別卻沒有見到好友,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我們繼續讀尾聯。

3、 詩人心中的痛苦。尾聯,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次恐怕要與您永別了,只能等到黃泉路上我們再相見。

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心中無盡的痛苦,催人淚下。

詩人非常清楚:鄭虔一旦離開,兩個人就很難再相見。

這又回到了這個關鍵問題:既然早知道會這麼痛苦,杜甫當初爲何不在唐肅宗面前,替鄭虔美言幾句呢?

4、詩人沒有營救好友的原因。詩人爲什麼不向唐肅宗求情?

我們先想一想,杜甫當初爲何要替房琯求情?

因爲房琯是宰相,爲房琯求情,其實是爲了國家着想,這是左拾遺的職責。

但是鄭虔只是一個畫家,如果杜甫爲他求情,出發點只能是私人關係,很難擺脫徇私的嫌疑,而且他之前已經得罪了唐肅宗,如果再爲鄭虔求情,不僅說服不了唐肅宗,反而有可能會加重他的猜疑,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而“倉皇”這個詞表明,鄭虔當時的處境非常不好,爲了不連累好友,他才選擇匆忙離開。

杜甫也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想要“假裝邂逅”,但是行動太慢,鄭虔已經離開了。

您看這首詩,前兩聯寫詩人爲好友抱不平,頸聯卻寫他們無法當面告別,其中的關聯就在“倉皇”和“邂逅”兩個詞,不僅隱藏了鄭虔當時面臨的險惡處境,同時還含蓄寫出了他們彼此間的真情。

而不管是鄭虔的“倉皇離開”,還是杜甫的“邂逅未成”,其實都是在爲對方着想,鄭虔不想連累杜甫,杜甫想要送別鄭虔,讓鄭虔能得到些許安慰,在險惡的處境中,兩人的感情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得到了昇華。

此次一別,果然成了永別,雖然在杜甫的意料之中,但鄭虔去世五年後,杜甫才得知噩耗,兩個人的友情,化作了深深的遺憾,又如何不令人心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