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人都是怎麼過冬天?揭祕古人的取暖神器

古人都是怎麼過冬天?揭祕古人的取暖神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您有沒有想過,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過冬的呢?其實他們有火炕、火盆、手爐等等好多的取暖“神器”,遍及衣食住行,充滿生活的智慧和趣味。那今天小編就來詳細地講解一下古人的禦寒之法。

1. 火炕、火牆

這個熱炕頭,溫暖了2000年!

火炕(也稱“地火龍”)、火牆常見於北方。竈臺與火炕相連,火炕與火牆相通,通過燃燒木柴,供給熱量,讓熱氣在牆內流動、散發,從而達到取暖的目的。

最早的火牆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在咸陽宮遺址、長安遺址中就發現了火牆等結構,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這種火牆一直沿用到紫禁城。紫禁城內的宮殿大多設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可以直接通向各殿室,形成使整個宮殿溫暖如春的“暖炕”與暖閣。

2. 椒房

這麻麻的暖,是最熱烈的愛!

椒房裏的“椒”指花椒,在古代被視爲一種保溫材料。用花椒和泥之後,覆抹在牆壁的表面,達到保溫的作用,並且帶有芳香的氣息。其原理跟現在的建築內外牆保溫原理相似。平常百姓家,沒有能力建椒房,便用土坯建房,摻雜一些穀殼、麥秸等,與此原理相近;不僅成本低廉,也能保溫防寒。

據漢代《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牆壁“以椒爲泥塗室”做保溫材料,然後牆上掛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幔帳,地上鋪西域毛毯,這樣“內外兼修”,以提高室內溫度。後來,未央宮的椒房殿專門由皇后居住,“椒房”幾乎成了皇后的代稱。

3. 火盆

冬天裏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溫暖我心窩!

單靠火炕等取暖不夠直接,屋內熱度不易升高,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火盆可隨時點燃和熄滅,自由控制“供暖”時間和熱度,快速高效。聰明的古人還會玩二合一:在火盆裏燒松枝,可爲居室添香;在火盆上澆點水,秒變“加溼器”。史料記載,火盆起源於黑龍江,據說是在三國時期開始使用的,已近2000年。

4. 手爐

把你捧在手心,好暖!

手爐,形制如小瓜,可隨手提動,比火盆、火炕等方便。內膽多爲銅製,放燃炭以產生熱氣;而外殼包裹內膽,既能保存內膽的熱量,又能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傳導,將熱量由內膽口沿上的鏤空爐蓋散發出來。

古人都是怎麼過冬天?揭祕古人的取暖神器

手爐歷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溼,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薰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有人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稱之爲“手爐”。

5.足爐

這個冬天有你,知足!

足爐,也稱“腳婆”“湯婆子”“錫夫人”,宋代就有。它和熱水袋的功能大同小異。足爐是一種銅質、錫質或瓷質的扁圓壺,上方開有一個帶螺帽的口子,熱水就從這個口子灌進去。宋代黃庭堅在《戲詠暖足瓶》中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

6. 裘衣

古人的“羽絨服”,有溫度也有風度!

裘衣是由羊、兔、狐、獺、貂等動物皮毛製成的皮衣。這種衣着與遠古時代的披獸皮的習慣有聯繫。明朝以前棉花種植並不普遍,所以裘衣是禦寒的最佳選擇。毛面向外,且裘外再罩一層“裼衣”,這是古人穿裘衣的標配。裘衣代表着身份的尊貴,在詩詞中屢見,如李白詩中“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如蘇軾詞中“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等。

古人都是怎麼過冬天?揭祕古人的取暖神器 第2張

7. 紙衣

這“衝鋒衣”,很平價!

唐宋時期,人們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製紙衣,也稱“紙裘”。其質地堅韌,揉皺之後耐穿,可以抵擋風寒,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所以稱爲貧民士子出門首選之物。據考證,這種紙應該比較像是“無紡布”,它們都是纖維做成的薄片,未經經緯線的織造。還可以製成“紙被”“紙帳”。陸游爲感謝好友朱熹紙被相贈曾作詩:“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而紙帳,則是文人雅士喜歡的牀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帳”,既禦寒,又風雅。

8. 火鍋

每次圍坐,都是一場人間小團圓!

火鍋,古稱“古董羹”,其源頭大概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在南京朝墩頭遺址出土的“四足雙層方陶鼎”顯示,先民們可能是在下一層點着火,上一層的鍋中烹煮食物。在商周時期,又出現了一些上下分兩層的“鼎”,上層盛放食物,下層托盤燒炭火。人們“擊鐘列鼎”,圍坐而食。

宋代之前,火鍋相關的記載大都是關於器皿的。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涮火鍋場景,是在遼代契丹人的壁畫中發現的。在內蒙古自治區一座遼墓壁畫中,三個人圍着一個三足火鍋,席地而坐,中間一個人正在調撥着火鍋,旁邊盛着滿滿的肉等食材,桌上還有盛放佐料的小碗……一千多年前古人涮火鍋的場景栩栩如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