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官員退休了,一定要回老家嗎?

古代官員退休了,一定要回老家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告老還鄉”在中國古代,雖說是官員們職場生涯的基本套路,但並不是所有的年代都這樣。比如北宋年間,高官們別管老家在五湖四海,退休後幾乎都奔一個地方:洛陽。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北宋年間的洛陽,是大宋王朝的“西京”,地理上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宜居。外加北宋優待文官,高官薪水本就高得嚇人。從宋仁宗年間起,北宋的退休高官不但能領到全額退休金,還可以擔任“應宮使”之類的兼職,啥事不幹就多拿好幾份退休金。另外還有“恩蔭”,也就是子弟學生都能沾光,跟着遞補做官。這樣既能毗鄰汴京,還有有門生子弟圍繞身邊。對於有錢有閒的高官們來說,養老?洛陽當然是首選。

古代官員退休了,一定要回老家嗎?

當然,選在洛陽養老,對於北宋高官們來說,退休去洛陽,還有一個“只可意會”的目的:洛陽毗鄰汴京,自己與昔日同僚們住在這裏,日常就能勾搭連環,朝中有個風吹草動,也能及時知道。等於是汴京之外,又一張能量巨大的權力網。意義相當重要。不信就看司馬光等舊黨們,“熙豐變法”時一個個失勢,低調“退休”在洛陽,宋神宗駕崩後接着就雄赳赳殺回來,迅速把“變法”踩了個稀巴爛。洛陽,就是他們逆襲的跳板。

有這麼多好處,當然就啥“鄉土情懷”也不顧,整個北宋年間,洛陽城都是高官扎堆,城裏的豪宅也是林立。比如有着“爲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名言的舊黨領袖文彥博,其在洛陽城的住宅,佔地面積就有幾百畝,而且裏面一半都是鬱鬱蔥蔥的竹林,堪稱是天價園林豪宅。其他高官的宅邸,也基本是這類操作,都是既求最好更求最貴,生活無比滋潤。

但這滋潤生活,說到底還是朝廷買單,而且是朝廷大把的錢砸在洛陽,養一羣白吃飯的老人家。以靖康之恥前,宋徽宗年間的淮南轉運使張根的吐槽說:淮南二十個州一年的賦稅,竟還不夠養洛陽城裏這些“老大人”們。再看看靖康之恥時,那些擔負守土之責,卻只能啃着黑豆作戰的羸弱宋兵們。可以說,“積貧積弱”的大宋,也是被這幫“洛陽老大人”活活吃死的。

而比起北宋高官這操作來,大部分的年代裏,官員“告老還鄉”也基本是人生首選。至於原因,也不止是落葉歸根的情懷這麼簡單。比如2001年楊立新主演的電視劇《海瑞》裏,內閣首輔徐階告老還鄉時,徐階弟弟吐槽他的那段話:“哥哎,就皇上給您那點銀子,是夠吃的還是夠喝的,還是回家吧,咱家的地可不像以前,現在一眼都望不到邊嘍。”

這段虛構的劇情,卻恰恰道出了官員“告老還鄉”的真實原因:這回家後的“養老生活”,實在是太誘人了。

比起宋朝來,明朝官員賬面上的薪水極低,以至於明朝都亡國了,明朝遺民顧炎武還在哀嘆大明“百官俸祿之薄”。但低工資的明朝官員,特權卻是奇多,很重要一項就是“優免”:明朝正二品的文官,就可以享受“優免”八千畝土地賦稅的特權,真正執行起來,那就能免則免。只要有個“官身”,丁點賦稅勞役都不用擔。

如此一來,官員“優免”的錢糧賦稅,當然就甩給小民百姓買單。扛不起的老百姓們,只好把自家的土地“獻”給官員們,寧可在官員家裏做個佃農。如此操作下,哪怕這些官員們,平時一幅清正廉潔的“清流”狀,但其老家的土地財富,也是不知不覺間就膨脹。以明朝學者聶豹的怒斥說:“憑藉朝堂優免之厚恩,陰食吾民之膏髓”。

而作爲聶豹“好學生”的大明首輔徐階,就生動驗證了這番怒斥。他退休時的財富,何止如他弟弟誇耀的那般“一眼望不到邊”?當時他名下的土地,已有六萬頃之多,家裏的僕人佃戶更多達千人。他作爲內閣首輔的那點俸祿,與之一比確實不夠看。

古代官員退休了,一定要回老家嗎? 第2張

甚至到了明末時,徐階這驚人的財富,也都成了小兒科。各級官員的仕途生涯,基本都是人前充清官,人後靠着“優免”特權,悄無聲息的摟地撈錢。比如董其昌這種從三品的參政,都能囤積萬頃良田。至於高官家族?那更富到瞠目結舌:無錫的華家,每年僅地租收入就有四十八萬兩白銀。蘇州錢家地跨三州,地租九十七萬兩白銀。嘉興的尚家積財百萬兩白銀……家家富可敵國

家鄉產業如此豐厚,“退休生活”如此值得期待。這些高官們如何不思鄉心切,只要退休,當然就撒腿往家鄉跑。“前明富家甚多”的感慨,也成了晚明一大“標牌”。

可這“幸福生活”,說到底是鑽了“優免”的空子,挖着朝廷的牆角。豐厚的家產收入,更是“陰食吾民之膏髓”。看過這真相,也就可以理解:爲什麼看似繁華的大明朝,會在十七世紀被轟然“挖塌”。被吸夠了民脂民膏的苦農民們,爲什麼又會揭竿而起?

一個看似簡單的“官員退休去哪”的問題,其實就是個醒目的晴雨表,濃縮了多少興衰教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