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隋末時蕭銑擁兵40萬,他是怎麼敗光的?

隋末時蕭銑擁兵40萬,他是怎麼敗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557年,出身南方寒族的陳霸先,接受了南朝梁敬帝的禪讓,以陳代樑,建立了陳朝。這也表明,統治南方50多年的蕭樑政權結束了。

雖然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後,立了梁武帝蕭衍的孫子、昭明太子蕭統的兒子蕭詧爲帝,建立了西樑,但這是一個備受限制的附庸式政權,最終只能淹沒在隋朝的統一大浪之中。

一個王朝在人間的鮮活遺存,便是那些有着皇室血統的王子皇孫。雖然祖宗的基業早已轉手他人,但也說不準哪一代子孫會重新喚醒皇室的基因,再現乃祖的雄風。蕭樑的一位子孫,在復興祖宗基業的道路上,驟興驟滅,惹人嘆息。

亂世的機緣

故事的主人公叫蕭銑,他是西樑宣帝蕭詧的曾孫,正兒八經的南朝梁國後裔。他的祖父蕭巖在隋朝廢除西樑的時候,率衆歸降了南朝陳國,所以在隋平定陳之後遭到誅殺。這也使得他們家道中落,他年輕的時候因爲家貧,還去幫人抄書賺錢。等到隋煬帝做了皇帝,因爲蕭皇后出身西樑,蕭銑才以外戚的身份獲得了羅川令的職位。

蕭銑的生活有了好轉,他似乎將在隋朝的體制內有所作爲。然而時代的洪流已經席捲而來,帶來了亂世的危險,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隋煬帝統治末期,天下已經大亂,各路英雄紛紛起兵,逐鹿中原,這種時候但凡心裏有點想法的人,都開始蠢蠢欲動了。

當時,嶽州地區的一些隋朝官員和軍人聚在一起密謀反隋,他們本來要推舉嶽州校尉董景珍爲頭,但是董景珍推辭了,他說:我本是寒微出身,不能夠服衆,而羅川令蕭銑,是樑室後裔,寬仁大度,有梁武帝遺風,我們推他爲主,不也是應天命順人事嗎?於是他們派人給蕭銑送去了書信,將商議的結果告知他。

隋末時蕭銑擁兵40萬,他是怎麼敗光的?

蕭銑王子皇孫的身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隋末大亂中,雖然也有不少出身平民的豪傑,但是普通階層的人往往缺乏自信,而那些出身貴族的人往往被認爲是應天命者而受到擁戴。就像出身關隴集團的李淵在北方吃香一樣,蕭樑後裔在南方的號召力也不小。就像董景珍的話裏所說的,隋朝官員的冠帶稱爲“起樑”,就是“樑朝崛起”的意思,當然這完全是附會之辭,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到,王子皇孫身份的重要作用。

得到消息的蕭銑很高興,他以樑國後裔的身份寫信回覆董景珍等人,又募兵數千,做好了捲入這亂世洪流的準備。

樑國的復興

當時有個外來的賊寇頭領,叫沈柳生,蕭銑率軍和他作戰屢屢失利,這時候他就想在嶽州諸人相請的背景下,復興樑祚,以此說服沈柳生歸從自己。於是,他自稱“樑公”,改變了隋朝的服色,建立起樑國的旗幟來,沈柳生果然前來歸降。蕭銑封他爲車騎大將軍,合軍一處,共同前往巴陵,大軍開拔以後,5天之內就有數萬人前來投奔。

按理說,蕭銑只要和嶽州的董景珍等人匯合,大事便可成就了,但就在雙方接洽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不小的問題。原來董景珍聽說蕭銑要來的消息後,派了徐德基等數百個首領前去迎接,但是他們先遇到了打頭陣的沈柳生。沈柳生的邏輯很獨特,他認爲自己是第一個推舉蕭銑爲主的人,這些嶽州的大小首領,以後恐怕會位居自己之上,不如殺了帶頭的首領,挾持這些人,然後帶着蕭銑入城。於是他殺掉了徐德基,扣押了這些首領,然後去稟報蕭銑。

蕭銑大驚失色,眼見反隋復樑的大業纔剛剛開始,卻發生了互相殘殺的悲劇,他走出營門,擺出一副要出走的樣子。沈柳生立馬伏地請罪,蕭銑便寬恕了他。等到進了嶽州城以後,董景珍便來找蕭銑,希望處置兇狠頑劣的沈柳生,免得成爲日後的禍患。蕭銑又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默許了,於是董景珍命人把沈柳生給殺死了。

這件事其實反映出蕭銑的弱點來,蕭銑缺少作爲領導者的一些特質,他不能果斷地處置沈柳生這樣的兇徒,而選擇了寬宥,這對其內部人心的凝聚正好起到了反作用。

沈柳生死後,蕭銑就在城內各派的推戴下開始正式建國。他在嶽州城南筑壇祭天,自稱樑王,因爲有異鳥之瑞,所以年號爲鳳鳴。公元618年,他又稱皇帝,署置百官,一切都按照原來樑朝的制度來建立。

立國後,蕭銑借北方勢力內鬥無暇南顧的機會,在蕭樑繼承人的皇室天命光環下,積極地在南方開拓領土,填補其他政權無暇顧及的權力真空。於是,他的疆域囊括了長江中游到嶺南的大片區域,“勝兵四十餘萬”。

興亡何其速

當一個政權迅速建立起來以後,風光華麗的表象之下,往往暗藏着千頭萬緒的問題和矛盾。蕭銑在歷史的考驗面前,卻表現不佳,缺乏領導者的殺伐決斷和長遠眼光。

稱帝之後,蕭銑性格中的缺點就表露無遺。他猜忌部下,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控制,而那些領兵日久的將領驕橫濫殺,他想奪取他們的兵權,又沒有那個決斷的勇氣。於是,他想了一招,藉口天下無事,罷兵務農,其實是奪掉了將領的兵權。在蕭銑的猜忌和懷疑之下,樑國內部逐漸分裂,其實力進一步削弱了。在天下還處於混亂之中,在強敵圍繞的環境中,選擇自損八百的手段,真是眼光狹窄、境界不高。

就在蕭銑的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李唐在中原的爭鬥之中獲得了有利的態勢,便將對南方的統一提上了日程。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下令讓李孝恭和李靖率領巴蜀兵順流而下,其他部隊相應配合,攻取蕭銑。精心準備的唐軍出其不意地在長江汛期發動了攻擊,勢如破竹,攻取一路,直達蕭銑的首都江陵。

當唐軍兵臨城下的時候,蕭銑身邊的常備軍卻只有數千人,這當然是拜他的罷兵務農政策所賜。緊急徵兵和召喚援兵已經來不及了,這數千人大概只剩下困獸之鬥的最後努力。於是,在與唐兵交戰不利,各路援軍也不到的情況下,蕭銑選擇了投降。

從蕭銑起事復樑到國滅人亡,不過短短的5年時間,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蕭銑最後被李淵下令處斬,死時不過39歲,一代南方梟雄隨着他的復國夢一起破滅了。

蕭銑在長安面對李淵時說:隋朝失掉了天下,而天下英雄共同去追逐,我沒有天命眷顧,所以失敗。在隋末亂世之中,這些擁有貴族光環、肩負所謂天命的人,可以因爲身份而獲得很大的優勢,然而如何把優勢轉換成平定天下的實力,卻是成敗的關鍵。李淵能夠任用和自己有矛盾的李靖,而蕭銑卻無法處理好內部的關係,這樣的對比足以爲他們的勝負做出完美的註解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