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清朝皇冠上的珍珠是從哪兒來的?

揭祕:清朝皇冠上的珍珠是從哪兒來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珍珠,是軟體動物珍珠貝、珠母貝體內因內分泌作用而生成的一種珠粒,從古到今一直被視爲一種十分名貴的裝飾品,被稱爲“有機寶石”。在古代由於沒有人工養殖技術,珍珠全部來自於野外採集,更加顯得彌足珍貴。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都對珍珠趨之若鶩。清朝皇帝對於珍珠的愛好尤爲強烈,在他們的皇冠上,珍珠是必備之品。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不僅清朝皇帝喜歡用珍珠,後宮妃嬪、王公貴族,都會把珍珠作爲配飾裝點之物,而且還建立起一套嚴密系統的佩戴規程。《東北三寶經濟史》記載,皇帝上朝時的朝冠上,最多可裝飾珍珠37顆,玉帶上裝飾小珍珠132顆。皇后的朝冠上最多可裝飾珍珠98顆。親王一級的帽子上爲10顆,郡王爲8顆,伯爵爲2顆,一品大員爲1顆,二品以下非經特許不準使用。因此僅從珍珠的配飾數量上就可區分爵位官職高低,“以多少分等秩”。

揭祕:清朝皇冠上的珍珠是從哪兒來的?

不過,清朝皇帝皇冠上的珍珠,與普通珍珠大有不同。他們所用的珍珠稱爲“東珠”,其特點是體型碩大,晶瑩光潔,色彩斑斕,尤其有一種“色若淡金者”,最爲名貴罕見,是皇帝的禁臠。之所以稱爲“東珠”,是以其產地而言。在古代珍珠根據產地分爲兩大門類,一類是廣西合浦一帶的海水珍珠,稱爲“南珠”,一類是東北一帶的淡水珍珠,稱爲“東珠”或“北珠”。

有一種說法“東珠不如南珠”,其實隨着歷史朝代變遷,對於珍珠的喜好習慣也在不斷變化。清朝皇帝起家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對於東北老家的很多特產都有着一種刻骨銘心的喜好,即使入關後也沒有更改。在他們眼中,“東珠”的地位是獨一無二、不可撼動的。

清朝入關後不久,就於順治四年在關外設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位置在如今的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這個名字很繞口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實際上相當於清朝皇帝御用品的採辦機構,專門在關外採集置辦遼參、貂皮、蜂蜜、東珠、松子等東北名貴土產。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有一個分支部門名叫“珠軒”,專職採辦東珠。珠軒下轄幾十個小隊,每隊由十三四個至三十多個“珠丁”或稱“珠戶”組成。隨着東珠需求量日益擴大,珠軒編制不斷擴張,到乾隆年間,珠軒下轄小隊已經多達65個,珠丁達到一千多人。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還給珠軒配備大小船隻300多艘。每年四月開始,到八月底結束,將近半年的採辦期內,幾十個小隊分別奔赴黑龍江流域、松花江等流域的各條河流中,採集東珠。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東巡盛京,於八月初到達吉林,視察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揭祕:清朝皇冠上的珍珠是從哪兒來的? 第2張

八月十二,乾隆興致勃勃地來到松花江畔,想親眼看看他帽子上那些東珠的來歷。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不敢怠慢,在松花江組織珠丁進行了一次採集東珠演示。乾隆看後,不由觸目驚心,深爲感慨,現場寫了一首詩《採珠行》。

原詩主要內容如下:“我來各欲獻其技,水寒冰肌非所論,艉艧蕩漿向深處,長繩投石牽船脣。入水取蚌載以至,剖劃片片光如銀。三色七彩亦時有,百難獲一稱奇珍。命罷旋教行賞賚,不覽安識真艱辛”。當時已是農曆八月中,東北寒意漸生,江水冰冷刺骨。珠丁們把繫着大石塊的長繩索拋入水中,然後順着繩索潛入水底,一手抓牢繩索以免被沖走,一手撈取珍珠蚌。

把珍珠蚌從河底撈上來之後,還要現場剖開檢驗有無珍珠,運氣好的話可能會撈到“三色七彩”的珍品,如果運氣不好,則可能“百不獲一”。乾隆看到珍珠原來是來自水深流急的江河之底,靠珠丁們冒着生命危險採集而來,感慨萬千,當場重賞他們,連連感嘆“真艱辛”,才知道東珠的來歷是真不容易。可見爲了滿足古代皇帝們的窮奢極欲,普通百姓要遭受怎樣的苦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