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的軍事格局怎麼佈置的?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的軍事格局怎麼佈置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唐朝,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總地來說,唐玄宗最初布的軍事格局,在防止軍區叛亂時,就存在巨大的漏洞。第一、天下一共十大軍區,一個軍區所佔的份額實在太大。第二、在特定的時候,爲了制約中央政府的競爭者,唐玄宗又讓安祿山一個人節制關東三大軍區,總兵力接近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第三、玄宗時代的軍事互相牽制格局,就是關東,西北互相牽制,所以在中原沒有龐大的駐軍。在這種的佈置下,安祿山一旦發動叛亂,整個關東馬上就會爲之變色。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的軍事格局怎麼佈置的?

唐玄宗的軍事佈局,最大的優勢就是對外戰爭中,戰鬥力會變得非常強大。事實上,說到晚唐對外軍事衰弱時,人們難免會一再稱讚唐玄宗時的佈局,總而言之,只有讓前方將帥集中事權,才能讓軍隊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再總而言之,一個帝國把前方將帥的事權切割的那樣細碎,怎麼可能強有力的對付外敵呢?至於說到宋朝的軍事衰弱時,人們更會有意無意的稱讚唐玄宗時的佈局;總而言之,讓文官系統節制軍事系統,怎麼可能產生強大的戰鬥力呢?總而言之,帝國政府像防賊一樣的防着軍方大佬,不讓外敵欺負,那就叫有鬼了。在類似的論調中,如果你回看唐玄宗時代的軍事佈局,難免會覺得,這就是最好的軍事佈局。在類似的論調中,如果說唐玄宗有什麼錯誤,那就是錯把安祿山那種大壞蛋當成好人看了。這種分析歷史的論調,沒有一個統治者會真正接受的。因爲一個人坐在權力的頂峯上,自然會發現,什麼忠奸善惡,那就是和浮雲的一樣的事。一個人坐在權力頂峯上,還把下面的軍政大佬分成好人壞人;並相信重用好人,就能如何如之何,那他的政治智商,估計還停留在中學生的階段。事實上,人們喜歡用這種論調看歷史,所以難免會覺得,晚唐皇帝一個比一個愚笨低能,因爲他們都是不變的信任邪惡變態的太監。面對這種歷史,真是讓讀史者捉急,因爲人們難免會想,隨便拉個初中生穿越回晚唐,也可以讓大唐實現真的中興,只要不重用邪惡變態的宦官集團就可以了!

肅宗、代宗重新布的局很簡單。第一,那就是擴大禁軍的編制,而且把禁軍的指揮權納入宦官系統。第二、不斷分割、增加軍區。唐玄宗時代,帝國一共十大軍區。而代宗時代,帝國足足有三十多個軍區。而且後來,還在不斷增加。河北設置了四個軍區(幽州、成德、相魏、魏博)。中原設置七個軍區(淄青、汴宋、河陽、永平、陳許、淮西、襄陽)。山西設置三個軍區(河東、河中、澤璐)。中央政府爲中心的地區設置了七個軍區(朔方、邠寧、鳳翔、同華、鄜坊、陝虢、振武)西部設置了(隴或、河西、北庭、安西)這是北方的藩鎮。簡單的梳理一下就有25個軍區了。南方的軍區相對於北方而言,雖然少了一些,但是也有漢中、劍南、荊州、淮南、江南東道、江西、宣歙、黔中、嶺南九個軍區。簡單的算一下,足足有34個軍區。注:上述軍區的名稱,許多地方都是爲了大家在地理上容易有個直觀的感覺,所以沒有采用原名稱;而且統計也未必全面細緻,只是爲了大家有個比較直觀的概念。我這段文章的重點,不在於考證相關軍區,只是希望大家通過類似的羅列,對大唐安史之亂後的軍區劃分有個比較直觀的概念。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的軍事格局怎麼佈置的? 第2張

換而言之,安史之亂後,大唐軍區開始分割的越來越多;當然了,這只是開始,後來還會分割出許多軍區。因爲帝國的軍區變得越來越多,許多人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這是中央政府對軍隊控制力下降,所以纔會如此,實際上這是政府控制力上升的結果,因爲這就是傳說中的推恩令翻版,套用文詞就是廣建諸侯少其力。軍區這樣多,具體到某個軍區,力量其實已非常有限了。中央政府依靠宦官系統控制的禁軍,就容易對任何一個具體的軍區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再依靠文官系統對全國的控制力,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軍區,中央政府都有輾壓性的優勢。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孤立的軍區敢挑戰皇權,都是看不到任何勝算;就算衆多軍區勉強實現聯合,其聯合也必是鬆散的、無力,就算機緣巧合勉強佔據點上風,也會很快被皇帝追過去打得告饒。因爲安史之亂前,中原沒有軍區,安史之亂後,中原也開始出現大量軍區。人們就感覺,這些軍區是叛亂的後遺症。其實呢,這是對唐玄宗軍事佈局漏洞的補充,事實上,安祿山叛亂後,馬上就可以風雲變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地區沒有軍區。中原的軍區衆多,也不意味着中央政府控制力削弱,相對是中央政府控制力增強的結果。我還是前面的話,這也是廣建諸侯少其力的表現。藩鎮割據一直無法威脅大唐帝國的統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藩鎮數量只會增加,絕不會減少。這意味着,任何一個具體的藩鎮,在帝國軍事力量的整體份額中,所以佔比例只會減少,絕不會增加。

用童話故事的觀點看,晚唐的皇帝多少有些愚笨低能。因爲在童話故事中,皇帝重用幾個忠於自己的忠臣良將,啥問題也解決了。問題是,翻開兩晉南北朝、隋唐(安史之亂前)的歷史顯然告訴大家,只要權力格局出現問題,世上就沒有什麼忠於自己的人。所以,兒子的權勢大了,老爸有可能會被廢殺;弟弟的勢力大了,哥哥有可能被廢殺;老媽勢力大了,兒子有可能被廢殺,你說誰可信?這些最親近的人都不可信,那些手握槍桿子軍方大佬,就可信?總的來說,什麼忠臣不忠臣,那不過是用來扯淡的。因爲忠有大忠、有小忠。所以人們想抽皇帝臉、甚至殺皇帝時,也可以高舉忠義大旗。總而言之,忠於國家民族百姓的利益,這才叫大忠,忠於一家一姓,那就叫小忠;往小了說,天下是列祖列宗的天下,絕不是某個昏君暴君的天下,所以忠於帝國才叫大忠,忠於皇帝那叫小忠。所以,兩晉南北朝亂臣賊子成羣結隊的出來進去,絕不是因爲那個時代政治學習抓得不夠緊,實在是因爲豪門貴族勢力太大,所以皇權很難維持穩定。當然了,晚唐五代手握槍桿子的軍人動則打皇帝的臉、甚至讓皇帝靠邊站,絕不是因爲當年的軍隊政治學習抓得不夠緊,實在是因爲豪門貴族勢力瓦解、官僚政治沒有構建成熟,所以軍人勢力失控了。至於後來,人們都高呼推翻帝制,讓天下全變成亂臣賊子,絕不是因爲西方傳來了歪理邪說,實在是因爲工商業經濟興起,底層社會在維護自己共同利益時更容易實現協作。在這種背景下,忠於一家一姓的思想都已OUT了;至於某個皇帝昏斏庸、殘暴、賣國,讓大家永遠忠於他的思想,更是標準的反動思想,因爲誰敢推銷這種觀點,人們肯定會唾他一臉:你想當狗,還要拉着大家一塊當狗?你腦袋沒被驢踢過吧?

軍區大佬們是否忠於皇帝,通常是受制於地緣,而不是受制於他們的忠心。如果他們所處的地方,容易對抗中央政府,軍方大佬自然就是軍閥;就算偶爾出個願意忠於中央政府的大佬,也不會有下場的。如果他們所處的地方,缺乏對抗中央政府的條件,軍方大佬自然就是忠於皇帝的將領,就算他們偶爾想不開想和皇帝分庭抗禮,通常也會追悔不迭,因爲缺乏對抗中央政府的條件,你也敢和皇帝哩個啷,交出一顆腦袋,你就偷着笑吧,因爲弄不好,這是要交出全家人腦袋的。皇帝在對付軍方大佬時,會掂量他們的地緣;軍方大佬在對抗皇帝時,也會掂量自己的地緣。如果地緣合適,不服皇帝管教的理由是衆多的,也是現成的。因爲皇帝是昏君,一心重用邪惡的大太監,我們難道不應該和他玩兵諫嗎?我們難道任由他們繼續破壞國防大業嗎?如果地緣不合適,無條件服從皇帝的理由也是衆多的,總而言之,趙構重用秦檜賣國,嶽武穆都寧死不反;我們大唐皇帝再壞,也沒有壞到這份上吧,我們大唐皇帝重用的奸臣,再壞也沒有壞到這個份上吧;我們有什麼理由造反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