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黃景昉:爲大明想出續命良方,最後結局怎麼樣?

黃景昉:爲大明想出續命良方,最後結局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向前,無止無息。今天小編爲您講述黃景昉的故事。

明朝末年,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明王朝面對着兩場不得不打的戰爭:外有關外虎視眈眈的努爾哈赤的八旗兵;內有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兩支農民起義軍。

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了,此時,有一個人向崇禎帝獻出了一道爲大明王朝續命的良方,他就是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黃景昉。

黃景昉:爲大明想出續命良方,最後結局怎麼樣?

黃景昉(1596-1662年),福建晉江東石人。他是一個大忠臣,但是,在崇禎朝裏,忠臣見棄。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明朝發生了兩件官員任免的事情:一是南京管理長江的官員原有文武二員,崇禎準備裁掉文臣,專任武臣誠意伯劉孔昭(劉伯溫的後人);二是副都御史惠世揚被任命後遲遲未上任,崇禎決定削其官籍。

黃景昉身爲輔臣,提出了反對意見,指出崇禎處理這兩件事過於草率。崇禎得奏後很不高興,給了黃景昉不好的臉色。

擔憂之下的黃景昉連連上書,請求辭職。於是,黃景昉入閣後僅僅幹了十個月,就於崇禎十六年九月離京返鄉了。

但是,離京的黃景昉還是心憂朝廷,他在當年底還給崇禎上了一道長長的奏摺,奏摺中,黃景昉建議:皇上要想破亂局,不妨放權,讓地方豪強和士紳辦鄉兵,允許他們創辦自己的武裝。

咋一看,這是一個典型的割據自治的建議。

但是,在明王朝即將分崩離析的情況下,借地方豪強勢力,鎮壓農民起義軍及關外的滿清,又不失爲一種良策。

黃景昉還給崇禎進行了認真的分析:

一、由於常年的農民起義,陝西、河南等地的社會治安體系,已經破壞殆盡;

二、驛站中斷多年,官府嚴重減員,而且連年的天災人禍已使得稅收全無,官員拿不到俸祿,自然要巧取豪奪,進而官逼民反;

三、給地方上豪強政策,讓他們自籌資金招兵買馬,狙擊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強大的軍隊,這也能給朝廷減負,可以說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但是,崇禎帝卻不同意,他認爲這樣做只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當時的明朝,幾乎把所有的糧草、兵餉,都送到了山海關前線,自然無力再支持西北戰事。黃景昉提出的計策,雖然有些冒險,但或許能激發那些豪強們進行自立自治的想法,進而阻止李自成大軍的東進。

像這樣讓豪強士紳組建的團練武裝的例子,也不是黃景昉獨創和首創。唐代就設置了團練使,此後沿襲,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就出任過黃州團練副使。明代取消了團練使,改以按察使、兵備道分統團練事務。

即使在明朝末年,四川的土司、巾幗英雄秦良玉也曾向四川巡撫邵捷春請戰:願拿出家產自籌一半糧餉,請朝廷資助另一半,然後率兩萬自家士兵擊破張獻忠義軍。

怎奈邵捷春和前來督戰的兵部尚書楊嗣昌之間有矛盾,加上府庫空虛,從而拒絕了秦良玉的建議。

明末沒有辦成的鄉兵,卻讓300年後深陷困境的晚清,找到了苟延喘息的續命良方。面對席捲大半個國土的“太平天國”運動,清廷大規模地准許並獎勵地方士紳創辦團練,借力地主武裝來對付起義軍。

明朝末年,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明王朝面對着兩場不得不打的戰爭:外有關外虎視眈眈的努爾哈赤的八旗兵;內有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兩支農民起義軍。

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了,此時,有一個人向崇禎帝獻出了一道爲大明王朝續命的良方,他就是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黃景昉。

黃景昉(1596-1662年),福建晉江東石人。他是一個大忠臣,但是,在崇禎朝裏,忠臣見棄。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明朝發生了兩件官員任免的事情:一是南京管理長江的官員原有文武二員,崇禎準備裁掉文臣,專任武臣誠意伯劉孔昭(劉伯溫的後人);二是副都御史惠世揚被任命後遲遲未上任,崇禎決定削其官籍。

黃景昉身爲輔臣,提出了反對意見,指出崇禎處理這兩件事過於草率。崇禎得奏後很不高興,給了黃景昉不好的臉色。

擔憂之下的黃景昉連連上書,請求辭職。於是,黃景昉入閣後僅僅幹了十個月,就於崇禎十六年九月離京返鄉了。

但是,離京的黃景昉還是心憂朝廷,他在當年底還給崇禎上了一道長長的奏摺,奏摺中,黃景昉建議:皇上要想破亂局,不妨放權,讓地方豪強和士紳辦鄉兵,允許他們創辦自己的武裝。

咋一看,這是一個典型的割據自治的建議。

但是,在明王朝即將分崩離析的情況下,借地方豪強勢力,鎮壓農民起義軍及關外的滿清,又不失爲一種良策。

黃景昉還給崇禎進行了認真的分析:

一、由於常年的農民起義,陝西、河南等地的社會治安體系,已經破壞殆盡;

二、驛站中斷多年,官府嚴重減員,而且連年的天災人禍已使得稅收全無,官員拿不到俸祿,自然要巧取豪奪,進而官逼民反;

三、給地方上豪強政策,讓他們自籌資金招兵買馬,狙擊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強大的軍隊,這也能給朝廷減負,可以說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但是,崇禎帝卻不同意,他認爲這樣做只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當時的明朝,幾乎把所有的糧草、兵餉,都送到了山海關前線,自然無力再支持西北戰事。黃景昉提出的計策,雖然有些冒險,但或許能激發那些豪強們進行自立自治的想法,進而阻止李自成大軍的東進。

像這樣讓豪強士紳組建的團練武裝的例子,也不是黃景昉獨創和首創。唐代就設置了團練使,此後沿襲,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就出任過黃州團練副使。明代取消了團練使,改以按察使、兵備道分統團練事務。

即使在明朝末年,四川的土司、巾幗英雄秦良玉也曾向四川巡撫邵捷春請戰:願拿出家產自籌一半糧餉,請朝廷資助另一半,然後率兩萬自家士兵擊破張獻忠義軍。

怎奈邵捷春和前來督戰的兵部尚書楊嗣昌之間有矛盾,加上府庫空虛,從而拒絕了秦良玉的建議。

明末沒有辦成的鄉兵,卻讓300年後深陷困境的晚清,找到了苟延喘息的續命良方。面對席捲大半個國土的“太平天國”運動,清廷大規模地准許並獎勵地方士紳創辦團練,借力地主武裝來對付起義軍。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聲名鵲起,都是靠辦團練起家的。當時清廷也是庫府空虛,只能給地方組織政策和官職,讓他們自籌軍費,組織兵馬,從而產生了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湘軍、淮軍、楚軍等。

不管怎樣,在國家內憂外患的十字關頭,由士紳組建的團練武裝,確實是爲滿清續了六十年的命!

如果崇禎帝採納了黃景昉提出的承襲舊制辦團練,以虛榮的好處要地方武裝狙擊李自成、張獻忠的義軍,那麼,明王朝的歷史會不會改變呢?滿清的八旗兵還有機會進入中原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