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吳三桂真的是因爲陳圓圓而投降清軍的嗎?其實原因不止如此

吳三桂真的是因爲陳圓圓而投降清軍的嗎?其實原因不止如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代和美人掛鉤的兵將政客,大多逃不過被戲謔"英雄難過美人關"。在這其中,明末清初的吳三桂更是因爲"衝冠一怒爲紅顏"而被指摘百年,被批判居然因女色而背叛家國。可他降清,就真的只是因爲"女色"這一個在古代上不了檯面的原因?

世人皆傳的"怒髮衝冠爲紅顏"

吳三桂真的是因爲陳圓圓而投降清軍的嗎?其實原因不止如此

"衝冠一怒爲紅顏",出自明末清初詩史家吳偉業之手。這句《圓圓曲》裏的名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爲是吳三桂投降清朝的主要原因。因而文人墨客紛紛譴責吳三桂沉湎女色而不守家國大義。可回到"衝冠一怒爲紅顏"出現的時代,吳偉業的這句詩其實是缺少說服力的。

吳偉業是個詩史家,講究"即時起興",也就是說他的《圓圓曲》最有可能寫於他無法死節殉國而又無法拒絕入清爲官的時候。而這時,也正是投降清朝的吳三桂縱容手下屠殺川、陝平民,清軍亦在吳偉業家鄉東南一帶蹂躪百姓的時段。

作爲一個恪守忠義的文人,吳偉業對吳三桂這樣的降將只有鄙夷,對進入中原的滿清外族充滿敵意,卻又無法對他們造成直接的實質性傷害。因而用最尖銳的措辭去中傷他們,譬如在《圓圓曲》中把吳三桂描寫成一個爲了女人寧願背叛國家的小人,就成了他宣泄心中憤慨的有效手段。

是故吳偉業雖然與吳三桂同處於一個時代,但他是一個並不瞭解軍事而熟知春秋筆法的文人。他留下的《圓圓曲》,雖能反映當時一部分人對吳三桂的認識,但並不能代表全部。"衝冠一怒爲紅顏"從文學的角度去看是個好句子,但還不足以去概括吳三桂當時的處境和選擇。

吳三桂投降的必然原因

據傳,吳三桂本已答應了大順政權的招攬。但在前去歸順李自成的途中,他得知包括愛妾陳圓圓在內的家眷被"大順政權"劫走,於是一轉頭投降了清軍。據說最後,吳三桂還借清軍徹底消滅了大順政權,奪回了陳圓圓。

不說李自成爲什麼在吳三桂投降清軍之後還留着陳圓圓。吳三桂要是真有那個爲了美人可不顧家國大義,不顧全家性命而投敵的暴脾氣,那他爲什麼一開始要同意歸順李自成?

吳三桂真的是因爲陳圓圓而投降清軍的嗎?其實原因不止如此 第2張

事實上,在這一時段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是腹背受敵。北方是對中原虎視眈眈的清政權,南方是佔據着京城的大順政權。再往南,還有大明宗室們建立的南明政權。這三方勢力,南明尚且自顧不暇,而李自成和清軍都想把連通關內外的山海關拿下。

在自身實力明顯無法與大順政權或清政權抗衡,南明還和他隔着一個李自成的情況下,吳三桂能做的除了與他們魚死網破,就是投降大順或清的某一方。

吳三桂降清的偶然導火索

那麼吳三桂最後爲何會選擇投降滿清呢?這就得從大順政權的所作所爲說起。

大順政權雖然實力在吳三桂之上,但依舊不敵清軍。是故李自成在一開始也是給吳三桂拋去了橄欖枝,希望吸收吳三桂的力量來壯大自己。而於吳三桂而言,實力弱些的李自成對自己威脅更小。再加上大順政權雖是農民軍政權,但好歹是個中原政權,比大清更接近正統。所以吳三桂一開始也選擇了更容易保命的大順政權。

但就在吳三桂帶兵投入李自成麾下途中,李自成發起了讓吳三桂產生遲疑情緒的"追贓助餉"。"追贓助餉"是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後推行的一個涉及明朝舊臣豪紳的政策。他要求明朝權貴們按照身份地位拿出相應的財產,以充當軍用。而這麼做的出發點,是李自成堅信明朝的官員一定都曾貪污。所以他要"替天行道"地懲罰他們。

在強行"追贓助餉"前,李自成剛表示會善待大明舊臣,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職務。結果他一面只任用了一批明朝人微言輕的四品以下舊臣,一面又用"追贓助餉"來打壓高官權貴。原本還行和李自成合作的權貴們有多生氣,可想而知。

同時,大明舊臣洪承疇、祖大壽等人在吳三桂之前已投降大清,並得到了重用。於是在洪承疇等人的境遇和京城裏的舊臣們的境遇形成鮮明對比時,吳三桂在半路突然掉頭也是情理之中。

且當得知吳三桂北上後,李自成立刻派重兵追擊吳三桂。當時吳三桂手下不過兩三萬將士,有不少還是規整的唐通的殘兵。因而李自成派出十萬精銳,明顯是想要直接置吳三桂於死地。這也解釋了爲何吳三桂會放棄被李自成扣押的家人:李自成沒給吳三桂活路,此時吳三桂即便向大順政權投降也保不住家人性命,反倒會搭進去這僅剩的幾萬兵力。

因而吳三桂投降,是在當時局勢下的一個必然選擇。投降大清,則是因爲李自成在處理大明舊臣權貴一事上舉措不當而清政權又善待了明朝舊臣。至於吳偉業所稱的"衝冠一怒爲紅顏"爲紅顏,把它當文學作品去賞析或許更合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