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戰國時期的“和事佬”:魯仲連的生平簡介

戰國時期的“和事佬”:魯仲連的生平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魯仲連(約前305年—前245年),有時簡稱魯連。戰國時代齊國茌平人(今山東省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爲遊說名士。曾就學於稷下學宮,不願出任官職。由於他的遊說技巧卓越,有著名的“義不帝秦”辯論。成爲現代“和事佬”的代名詞。《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

戰國時期的“和事佬”:魯仲連的生平簡介

魯仲連善於出謀劃策,常周遊各國,爲其排難解紛。趙孝王九年(前257),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迫於壓力,魏王派使臣勸趙王尊秦爲帝,趙王猶豫不決。魯仲連以利害說趙、魏兩國聯合抗秦。兩國接受其主張,秦軍以此撤軍。20餘年後,燕將攻佔齊國的聊城。齊派田單收復聊城卻久攻不下,雙方損兵折將,死傷嚴重。魯仲連聞之趕來,寫了一封義正辭言的書信,射入城中,燕將讀後,憂慮、懼怕,遂拔劍自刎,於是齊軍輕而易舉攻下聊城。趙、齊諸國大臣皆欲奏上爲其封官嘉賞。他一一推辭,退而隱居。《漢書:藝文志》載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僅有清朝馬國翰輯本。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是戰國末年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的籍貫亦不可考,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僅記爲;齊人。據後人考證,魯仲連是今天聊城市荏平縣王老鄉望魯店人。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蹟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隱居於今桓臺、高青錦秋湖附近,遊於趙,死於今高青縣高城鎮。

戰國時期的“和事佬”:魯仲連的生平簡介 第2張

幼時的魯仲連在稷下學宮曾從師徐劫,專攻;勢數之學。因爲他勤學善思,博聞強記,所以頗爲老師喜愛。尤其是他思維敏捷,口若懸河,很小即以辯才聞名遐邇,爲時人青睞。當時的齊國人都津津樂道於他十二歲駁倒田巴以及三次責難盂嘗君的故事。田已是稷下學宮赫赫有名的辯士,曾;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但十二歲的魯仲連卻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瞭;人應該先急後緩的道理,告誡他;急者不救,則緩者非務,;夫危不能爲安,亡不能爲存,則無爲貴學士矣,提醒他國家危機四伏,形勢緊急,那種爲辯而辯,脫離實際的辯論是毫無意義的,有似梟鳴,和夜貓子叫沒什麼區別。最後田巴在魯仲連強有力的駁斥下心悅誠服,不但當着徐劫的面誇魯仲連是;飛兔驃嫋似的絕世英才,而且杜口易業,終身不復談。(事見《太平御覽》卷464)魯仲連在臨淄稷下學宮期間,與盂嘗君田文過從甚密。《戰國策》和《太平御覽》裏記載了他與盂嘗君言語交鋒的三個故事。一是在《齊策三》,魯仲連規勸孟嘗君勿逐舍人。魯仲連先是舉了在一定情況下猿猴不如魚鱉,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農夫的例子,然後闡明;故物舍其所長,亡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訴孟嘗君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用人的關鍵在於用其長而不用其短。自己不會用人,反而說人家無才並遺棄人家,這叫;不肖和;拙,並且指出了遺棄人才會樹敵招禍的危害。最後,孟嘗君聽從了魯仲連的勸告,沒有驅逐舍人。二是在《齊策四》,魯仲連譏諷孟嘗君非好士。魯仲連先用;雍門養椒亦,陽得子養的例子反襯孟嘗君養土的虛僞和吝嗇,批評孟嘗君薄上、賤士的做法,待孟嘗君狡辯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機,又用孟嘗君厚待所有的馬結果終得良馬,厚待所有的妃子結果終得美女的事實,類比出;應該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賢才的觀點,提醒孟嘗君應該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誠的對待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樣的賢才。三是在《太平御覽卷184》,魯仲連與孟嘗君談論;勢數之學,魯仲連深得徐劫勢數真傳,不但理論上爐火純青,而且實踐上運用自如。他在跟孟嘗君講勢數時,沒有從理論到理論,而是深入淺出,形象直觀的用;關門這一日常行爲做例子,簡明扼要的點明;彼所起者非舉,勢也;彼可舉然後舉之,所謂勢數的本質,很準確通俗地向一個外行人解釋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