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朝技術有多先進?當時人們還會淨化水源嗎

唐朝技術有多先進?當時人們還會淨化水源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唐興起後,四夷諸國不遠萬里,朝貢唐朝。東至高麗,南至真臘,西至波斯、吐蕃、堅昆,北至突厥、契丹、靺鞨,除此之外的區域均稱爲“絕域”。對於前來朝貢的國家,大唐根據距離的遠近,給予他們回贈、冊封弔唁、運糧、傳驛等費用。由於大唐的開放包容,造就唐朝子民非常寬闊的視野,對外面的世界並不封閉陌生。

拂菻遣使入唐朝貢

當時大唐與西亞諸國的交往,最主要的有拂菻(即東羅馬帝國)、波斯(今伊朗)和大食(今阿拉伯)等國。

據唐書記載,東羅馬帝國的宮殿柱櫳多是以水晶琉璃作成。這個國家的國王常常巡行各地,御駕上設有一囊。如果百姓有事想要稟奏國王,就會寫成書狀,在國王所經的途中投到御駕的大囊中。國王回到王宮後,一一處理百姓投訴之事。東羅馬帝國的國王是挑選出來的,由賢能的人來擔任,尤其遇到天災人禍時,更換國王更是頻繁。

唐朝技術有多先進?當時人們還會淨化水源嗎

這個國家的城東有一大門,高二十多丈,從上到下全部用黃金裝飾而成。宮殿以瑟瑟爲柱,黃金爲地,象牙爲門扇,香木爲棟樑。由於該國國俗無瓦,就搗碎白石爲粉末,均勻塗抹在宮殿上,質地非常堅密光潤,遠遠望去就像是白色的玉石一般。每到盛夏酷暑時節,東羅馬人就引水潛流遍至屋宇,由於設計的巧妙機密,外人難以知道是怎麼作成的。機關開啓後,瞬間屋頂上猶如萬千泉鳴,剎間便是四檐飛溜,猶如瀑布的懸波,飛流激盪成爲涼風,以此來避暑。

貞觀十七年,東羅馬國王波多力遣使入唐,獻上赤玻璃、綠金精等物,太宗降璽書答謝慰問。

唐玄宗開元七年正月,東羅馬派遣吐火羅大首領入唐朝貢,獻上獅子、羚羊等。隨後又派遣大德高僧入唐禮佛朝貢。

之前隋煬帝常想和東羅馬帝國通使交往,但苦於遙遠無法實現。至大唐時,盛世繁華的天朝氣象,卻是自然吸引了遙遠的帝國前來朝貢交往。

千年前的國際大都市

都城長安成爲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華的都市,也是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大都市。天下萬國競相入唐朝拜,或移民、經商,或進貢、禮佛修道。因此當時的大唐呈現多元包容的國際氣息。大唐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地,是印度婆羅門、波斯、大食人、西域胡人聚集棲身之地。當時外商聚居的場所稱爲蕃坊,由外僑選置蕃長掌管相關事務。

大唐開元年間,日本留學生、學問僧、新羅貴族子弟大量入唐留學。新羅王子金喬覺於唐高宗永徽四年赴唐修佛,法號釋無漏。他於開元十六年(728年)七月三十夜間成道。在開銷方面,譬如新羅留學生購買書籍的花銷由新羅支付,而四季衣物及飲食等日常所需由唐廷負責供應。唐朝爲外國留學生特別設立“賓貢科”,以此召取漢學優異的外國士子入仕爲官。譬如,新羅崔致遠、日本的阿倍仲麻呂等。

現在的華人喜歡移民到歐美國家,當時的天下諸國卻是喜歡移民大唐。僅長城中的胡人就達上萬。胡人移民長安,買田宅,經商貿易。在中土安居樂業,絲毫沒有回家的意思。

據大食人阿布.賽義德.哈桑(Abu Zaid Hassan)的記載,唐朝末年廣州的回教徒、猶太人、基督徒等就高達12萬人。而揚州的胡商就高達數千人。

華人移民歐美,最常經營的就是餐飲業。大唐時,胡人移民大唐,也多是經營餐飲業。李白在《少年行》中寫道:“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就是對外蕃入唐的真實寫照。

唐朝技術有多先進?當時人們還會淨化水源嗎 第2張

現在認爲的傳統,就是古典文化以及近乎苛嚴的禮樂等等。若把目光投放到大唐,會帶給人新穎氣派的感受。傳統不僅包括著文化上的開放和多元;也意味着時尚和新潮,對來自遙遠國度的新生事物,有着非常廣闊的包容和吸收。

在吳承恩架構的世界中,則認爲能夠移民到中土大唐是件非常榮耀的事。小說《西遊記》91回中,講到西域的國民爭着行善積德,指望着將來能轉生到中華大唐,沐浴唐國雍容的華風呢。

淨化水源的清水寶珠

閱讀唐人筆記,會發現很多的亮點。其中之一就是淨化水源的問題。雖然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不過也爲人提供了額外的思路,使人一窺千年前唐人思想的開放程度。

唐人張讀講到一則嚴生的故事。說的是嚴生遊覽峴山,得到一顆珠子。後來被一個波斯人看到,驚喜地說那是波斯的至寶,波斯人稱其爲“清水珠”。將此珠置入渾濁的水中,頃刻就會使濁水清澄洞澈。波斯國失去此寶已有三年了。沒有了清水珠,波斯境內的井泉全都渾濁了,喝了這樣的水,很多波斯國民都生病了。這個波斯人長途跋涉來到中國,四處尋訪,就是爲了這顆國寶。

這段唐人筆記,對今人的思想似乎有些腦洞大開。一顆珠子就能淨化水源,比現在往水中投放漂白劑淨化水質,要高超許多。

另一則唐人的記載中,講到唐玄宗開元十年,寺僧爲了建造功德,就將唐睿宗作相王時,施贈給寺院的一顆價值億萬的寶珠拿出來典當。胡商見到此珠後,直接恭敬地將寶珠高舉過頭,加以膜拜。僧人很好奇胡商的舉動,問他爲什麼。

胡商說:“貞觀年間,我國國王入朝通好,向唐帝貢獻此珠。此珠名叫水珠,每每軍行休息時,掘地二尺,將珠子埋於其中,水泉頃刻即出,可供給數千人引用。因此行軍常不缺水。自從此珠消失後,每次行軍都飽受乾渴之苦。”僧人不信,胡人就掘土藏珠,果見水泉涌出,泉色清冷,流淌不盡。

如果所言是真的話,就能夠解答很多問題,包括後來蒙古大軍西征時,要經過荒無人煙的沙地。現代人都在百思苦想,蒙古大軍是如何尋找水源。如果當時世上真的存在這麼奇異的寶珠,那麼解決大軍飲水問題,是不是也很順理成章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