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皇帝到底有沒有微服私訪?爲何私訪往往沒有效果?

古代皇帝到底有沒有微服私訪?爲何私訪往往沒有效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官場和社會有一種微服私訪的情結,官民上下都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社會上也流傳着許多類似的故事。一樁典型的事件是:清代官員長麟在江蘇當巡撫時,聽說長洲縣知縣貪腐暴虐,就便服來到長洲私訪。他在茶館裏勸導酒保將知縣的劣跡和盤托出,竟被聞訊趕來的縣衙差役當場抓住並押到縣衙。知縣高坐堂上審訊,長麟用氈帽矇住臉,就是不肯跪下。知縣頓生疑竇,下去揭開氈帽一看,竟然是巡撫大人,當場跪地求饒。結局自然是長麟依法辦事,將知縣奪印革職。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一直到現代,熒屏上的反腐題材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都有夤夜孤身、微服私訪的壯舉,引得觀衆追捧。可微服私訪真的有用嗎?微服私訪被普遍認爲可以促進真實信息的上傳,讓上級官員瞭解真相,讓光明驅散底下的黑暗。可真能查得實情嗎?

古代皇帝到底有沒有微服私訪?爲何私訪往往沒有效果?

古代官場奉行嚴格的迴避制度,官員不能在籍貫省份和親屬所在地爲官,甚至不能去風俗人情相近的地區爲官。而中國各地風俗人情差異極大,且古代社會的流動性又小,因此,當本地來了一個操着外地口音的陌生人,那是相當惹人矚目的。具體到長麟的故事,他是生長在北京的滿族官員,一來到江蘇就能引導酒保將父母官的醜事一一抖落出來,堪稱奇蹟。

其次,官員們能脫去官服,卻難以褪去官威、官風。古代衙門講究官威、官風,官員們身上總有那麼一股異於普通百姓的儀態、做派和風格。品級越高,身居官位的時間越長,這種特殊的味道就越濃。康熙、乾隆都喜歡出巡,而且都標榜自己曾經微服私訪、懲惡揚善。可史書記載他們出巡雖然沒穿龍袍,沒有盛大儀仗,但也是隨侍成羣、威風八面,根本算不上微服私訪。再具體到長麟,他雖不是皇室嫡系,但也是遠支宗室,又官居巡撫一職,言談舉止自然和普通百姓不同。

總之,官員微服私訪,在大街小巷、鄉間地頭會顯得與衆人格格不入。而他們要調查的信息、偵訊的案情,甚或是當地父母官的劣跡,都涉及具體的個人,牽涉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官員很難從知情人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更糟的是,他得到的很可能是干擾信息,甚至是錯誤信息。

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裏就表達了對微服私訪效果的懷疑。乾隆年間,著名循吏明恕任太平知府,喜歡微服私訪查辦疑案。一次,他喬裝打扮到鄉間查訪,經過一座小廟時,發現廟裏的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迎接。明恕大驚,和尚笑道:“一府之內,誰不認識知府大人?”明恕問:“你知道我爲什麼來嗎?”和尚說:“還不是爲了某人某案?”明恕再次大吃一驚。老和尚跪下磕頭請罪,說:“我今天就是爲了這個案子在此等候大人的。大人爲官清正廉潔,就是太喜歡微服查訪了。即使是小民,誰沒有親戚朋友?誰沒有恩怨情仇?大家知道大人喜歡私訪,就請親戚朋友故意等候在路旁,見了大人就裝作不認識,講一些有利於自己一方的話。大人遇到原告一方的人,自然會聽到許多原告的好話和被告的壞話,反之亦然。如果大人碰巧遇到當事人的仇人,就不會聽到好話;如果遇到當事人的恩人,又會查訪到完全相反的信息。如此查訪,能得到真相嗎?”明恕聽後,默然而歸。

古代皇帝到底有沒有微服私訪?爲何私訪往往沒有效果? 第2張

紀曉嵐講的故事是虛構的,卻道出了實情。官員私訪接觸到的信息是有限的、片面的,同時,官員很容易被查訪對象辨認出真實身份。利益攸關者必然要想方設法將利於己方的利益訴求和有利於自己一方的說辭強加給私訪的官員。因此,官員微服私訪的確能查訪到信息,但是不是實情就很難說了。

事實上,查訪官員也知道微服私訪沒有效果。往往是,官員穿上便服剛走出衙門,被查訪的對象和衙門就知道了他的行蹤,開始佈置“接待”工作了。

清末,候補知縣李陽谷奉四川總督之命,前往合州私訪一件命案的真相。李陽谷扮作商人模樣,擠在客船上來到合州,可剛登岸就有兩人跪地稟告:“李大老爺,道臺大人命小的在此久候,大老爺爲何來遲?”李陽谷驚問:“我是商人,與官場中人素不相識,你們認錯人了吧?”其中一僕人笑道:“李鬍子李大老爺,何人不知?這次來,難道不是奉總督大人的命令查訪合州命案的?此事不忙,大人請先入道臺衙門小住。”事已至此,李陽谷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身份,而且表明這次來是收私債,不想叨擾官府。兩人見李陽谷承認了,就強行帶他進入道臺衙門小住。雖然李陽谷堅持不告知真實目的,但合州官員心知肚明,也不戳破,只管殷勤招待、輪番宴請。李陽谷不得已在官署中住了好幾天,之後堅持要走,合州官員不再挽留,對李陽谷攤牌:“你的事,我等早就知道了,何必諱言?這裏有三千兩銀子權當孝敬。”李陽谷無話可說,當即告辭回了成都。

李陽谷這樣的官員,還算是好的,一來是有心要查訪實情,二來是沒有藉機吃拿卡要。同時期的許多官員,卻都將微服私訪當作以權謀私的事由,吃了原告吃被告,最後拍拍屁股走人。這樣的微服私訪,完全背離了溝通官民、懲惡揚善的初衷,成了官員依託民意搞腐敗的工具。

無奈的是,古代中國官民隔閡太深,百姓對官場腐敗積怨甚重,因此熱切盼望着有青天大老爺微服私訪,盪滌身邊的黑暗。百姓對微服私訪一直追捧,有少數官員就號準百姓的喜好,擺出微服私訪的架式,沽名釣譽。這股追捧微服私訪的民意,本質是對人治的呼喚,希望政府官員能夠解決自己的所有問題,將個人的幸福與否建立在能否遇到一位好官的基礎上。這可能比官員得不到真實的信息更加危險。

既然不能對微服私訪寄託太高的希望,那麼如何才能解決上下信息不暢的難題呢?官員如何才能瞭解實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呢?

紀曉嵐在明恕的故事之後,指出審案的關鍵是“虛心研察”,“信人信己,皆非也”。官員對微服私訪獲得的信息、證據,有着天然的信任,容易產生先入爲主的意見,這時候再要採信其他證據,難度就比較大。所以,官員要“虛心”,摒除成見,不帶任何偏見地仔細研讀資料,推敲信息,做出判斷。清代袁守定說得更形象:“凡審詞訟,必胸中打掃潔淨,空空洞洞,不豫立一見,不豫著一物,只細問詳求,其情自得。若先有依傍之道,豫存是非之心,先入爲主,率爾劈斷,自矜其明,轉致誤也。”推而廣之,只要官員不偏不倚,就能最大限度地杜絕冤假錯案和糊塗政務的發生。

有一種觀點,承認微服私訪在信息獲取方面非常有效,認爲它可以密切官民聯繫。但密切官民聯繫的方法有很多,不必時常微服私訪。天天把調查研究掛在嘴邊的人,不一定是瞭解實情的人;時常把百姓疾苦掛在嘴邊的人,不一定是真心掛念百姓的人。只要官員不遊離於百姓羣體之外,不搞特殊化,那麼他和百姓的聯繫就是難以割斷的,也就不必藉助微服私訪之類的舉動來密切官民關係。

總之,清官賢吏不一定微服私訪,微服私訪的也不一定是好官。有爲民辦事、做好官的心,遠比搞微服私訪的花架子重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