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爲何日本人爭相來中國“留學”呢?

古代爲何日本人爭相來中國“留學”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留學生”這個詞是由日本人創造的。

唐朝時,日本政府爲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遣唐使因爲是外交使節,不能在中國停留時間過長,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派遣唐使時,同時派遣“留學生”和“還學生”。所謂“留學生”,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則在遣唐使回國時一起回國。

後來,“留學生”這個詞便被一直沿用了下來,凡留居外國學習的學生,都稱“留學生”。

伴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教育的提高,現今的很多學生都會選擇到海外留學,甚至,中學時期就已經在國外學習了。早在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之際,中國社會也曾發生過一股留學浪潮。但是,跟我們現在的留學不同,當時的留學主要是以留學日本爲主。

千年前,日本人爭相留學中國,千年後,中國人爭相留學日本。

爲什麼會是日本呢?

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

一、瞭解了日本在經歷了明治維新後,突然強大起來的原因;

二、留學日本所耗費的金錢,相較於歐美比較少。

因此,在清末至民國這幾十年的時間裏,中國共派出了上萬名學子到日本留學,更是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古代爲何日本人爭相來中國“留學”呢?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分析一下,清末學子喜歡扎堆留學日本的具體原因。

經歷了甲午戰爭以後,中國人前往日本不再需要簽證等一系列繁瑣的手續,使得中國人去日本像去北京、上海一樣方便。此外,到日本的船票也非常便宜,頭等艙最高不過五十四銀元,最低的六銀元。另外,張之洞等大臣大力支持國內學子前往日本留學。

所以,中國每年有數萬學子前往往日本的福岡、長崎和東京進修。看到這裏,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日本有足夠多的學校支撐中國衆多學子前去留學嗎?很多中國留學生根本沒有學習過日語,怕是很難在日本生活吧?如果,這些留學生真的去了日本,是不是應該先上語言學校呢?

雖然,這些問題可能會對中國留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對於日本商人來說,只要有錢,什麼都不是問題。如果,中國留學生要上語言學校,那麼,他們就開設一個語言班,將中國學生的名單記錄下來,其餘事項則與他們毫無關係了。

因爲,在這些商人看來,中國留學生大多是因爲父命難違或追趕社會潮流,纔來日本留學混日子的。即使這些學生在日本什麼都沒學,他們日後回到老家,也會受人尊崇,前途無量的。所以,日本商人只需管收錢就行了,其它的則與自己無關。

然而,當中國青年一窩蜂地扎堆日本留學之時,端方則向朝廷上奏了一封奏摺,他說道:“中國人在瞭解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突然強大起來的緣故後,紛紛選擇去日本留學。但是,日本的學術卻是從歐美學來的,歐美國家的教育體系嚴謹,教師認真負責,容易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可是,國人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這樣很容易造成繼往無人的局面,學不到西方的精髓。”

1902年,端方接任了張之洞的職位。任職不久後,端方斥巨資送二十多名兩湖學子前去歐美國家留學。不久後,清政府下令命各省選出一些優秀學子,統一送到西洋學習。這個時候,清政府已經不同以往,其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立章程,就連官府出資派遣學生留學都不例外。

在章程中,官府規定:如果,留學生不懂西方語言,那就選十四五歲、聰明伶俐、通曉文理的學子;如果,懂英文或者法語,那十五到二十五歲的學子都可以入選。

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教管過留學生的各國使臣一致認爲: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舌根就基本形成了,很難再學習其它語言,並且,年長之人喜歡討論時事,經常欺負年齡小的人,難以管教。

那麼,清政府爲什麼不直接挑選那些通曉西方語言的學子呢?

對此,章程這樣解釋道:邊境地區和中部地區民風淳樸,百姓的思想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很難選出精通西方語言的人。因此,想學習西方語言,就要選擇年幼者。同時,爲了防止留學者忘記了自己的母語,清政府還規定這些人的中文水平一定要好。此外,政府選出留學者後,將以省爲單位進行分類。

各個省必須派一名熟悉當地語言的“幫教習”(即領隊)帶領留學者出國、租屋和辦理入學手續等。如果實在找不到幫教習,那德國留學用英文翻譯,俄國留學用法文翻譯。在這些留學幼童中,如果有不聽話、無心向學、有損國家顏面的人,就要被強制送回,並向他們追討留學費用以作懲罰。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留學歐美國家的費用是多少呢?

在遣送留學幼童之初,留洋學生由各省自行遣送,最低的一年七八百兩銀子,最高的上千兩。如此一來,百姓不僅有喜有憂,還有失公允。於是,在調查以後,朝廷決定留洋學生每人每年享受一千二百兩銀子,即每月一百兩銀子。其中,二十兩交學費,八十兩是學生在外食宿的開銷。

然而,各個學校的情況不同,留學費用的發放方式也有所差異:若是學校提供住宿和用餐,由使臣統一交費,然後每月定時給留學生十兩銀子作爲零用錢。如果學生家裏比較貧困,他們可以申請政府每月補貼十兩銀子給家裏。當時,湖北是第一個實施這個政策的省份,以此免去留學人員的後顧之憂。

那麼,當時的一兩銀子大概是多少錢呢?

在那個時候,“當十錢”(也就是二十文錢)可以買到一個雞蛋,而一兩銀子可以買到七八十個雞蛋,人們上酒館吃飯才二十枚銅元(大概是七分之一兩銀子)。如果換算成人民幣,一兩銀子大概是2009年的三百塊。這樣算的話,一個留洋學生一年可以享受一千二百兩政府補貼,也就是三十六萬。

當時,國內對於西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各省每年至少派出十名留洋學生。因此,地方在教育上的支出很大。於是,爲了節儉開支,出使過比利時的大臣提議:“比利時的學制與歐美相當,它的路礦製造技術十分高超,且學費和住宿費都比留學歐美國家便宜了三分之二的費用,一年只需一千六百佛郎。與其在法德美俄花重金培養一個人才,爲什麼不用同樣的錢在比利時培養三個人才呢?”

一時間,許多大臣都被這個奏摺打動了。

此後,清政府多次調整派學生去留學的政策,留學比利時的學生數量逐漸增加。根據記載,兩湖在1903年和1904年裏派去美國十一名學子,德國二十四名,俄國四名,法國十一名人,而比利時則有四十八名。以上這些,都是官府統一派送的留學生。

古代爲何日本人爭相來中國“留學”呢? 第2張

那麼,一些沒有被官府選上的學生呢?

如果他們想出國留學,就要自己出錢。而自費留學,日本的費用是最低的。

比如:日本最著名的私立大學早稻田大學,其專門爲中國人設的“留學生部”,一年學費不過三十六元銀元,本科四十八銀元。如果,學生想繼續攻讀“大學高等預科”和“大學部”,就要交與日本學生相同的學費——高等預科三十七元五日銀,大學部三十三元日銀。

在當時,一元華銀等於兩元日銀,相當於七錢白銀。也就是說,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的學費每年才十七兩銀子而已,如果在歐美留學,那一個月就要二十兩。相比之下,日本留學顯得經濟實惠多了。更加重要的是,日本留學生不比歐美差。

根據張之洞1903年制定的章程,凡是留學生學成歸國,都可以被授予進士和舉人。1905年,朝廷第一次舉行回國留學生考試。因爲,當時的歐美留學生還沒有回國,所以,參加考試的都是日本留學生。考試內容大致分爲五類:國際公法、法律訴訟、商業財政、機械學和化學五類。

考完筆試後,就要進行“殿試”,這一關最讓留學生頭疼,考的是國學:

一、楚莊王每日訓申儆的軍實論;

二、漢武帝舉薦人才出相入將論。

其實,對於國人來說,這是從小必須學的知識,非常容易。可是,對於那些十四五歲就已經出國留學,六七年纔回到國內的學子們來說,這些題目十分有難度。但幸好的是,考試只是走個過場,成績和評職稱並無關係。另外,無論是公費生還是自費生,都可以參加朝廷舉辦的考試。

比如:陸宗輿就是早稻田大學的自費生,回國參加考試後,他考了一等第二名,被授予舉人。

從1905年開始,朝廷對留學生進行考試和任用逐漸成爲常態,直到1911年,朝廷共舉辦了七次留學生考試。其中,參加考試的歐美留學生一共有一百三十六人,留日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二人,且在每次考試中,排名靠前的幾乎都是歐美留學生。

但可惜的是,留洋生剛剛畢業回國,端方就去世了,而清政府也即將走到盡頭。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留學女學生。

隨着留學熱的發展,一些女性也積極投身於留學事業。不過,由於學費和語言等原因,留日女學生的數量比留洋女學生的多出很多倍。起初,到日本留學的女性都是“陪讀”。她們被封建禮教束縛,漫無目的地追隨自己的父親、兄長和丈夫到日本學習,再一同回國。

後來,赴日留學的逐漸增多,陪讀女性數量也漸漸增加,給日本發展留學女學生帶來了商機。1899年,下田歌子創立實踐女校,當時許多中國留日女學生就讀於此。比如:1904年,秋瑾賣掉自己的妝嫁湊學費,獨自前往日本進修,她讀的就是實踐女校,直到現在學校還保存着秋瑾親手摘抄過的詩集。

注意,以上所說的都是自己出資留學的。如果,要問政府從什麼時候開始出資選派女學生留學,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那年,湖南省率先派二十名女子前去日本。同年,奉天省派熊希齡去日本公幹,並與下田歌子約定:從1905年開始,奉天省每年將選送十五名女子到實踐女校學習。

可見,以政府爲主導遣送女學生出國進修,使得清朝末期女學生留學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1907年,中國有上百名女留學生在東京學習;

1908年,留日女學生共有一百二十六名;

1909年,留日女學生已有一百四十九名。

此外,在女性留學日本發展起來後,留學歐美也逐漸興起。

但起初,女性留學歐美仍以自費爲主。這些女留學生大多出身於官紳富豪或買辦家庭,並在出國前已經接受了正規的初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素養。1907年,江蘇省通過考試選了三名女學生前去美國留學,由此,便開啓了官費支持女性留學歐美的新篇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