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南宋無實權的皇帝之一,揭祕宋光宗趙惇的生平經歷

南宋無實權的皇帝之一,揭祕宋光宗趙惇的生平經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127年四月北宋徽、欽二宗被俘,同年五月趙構稱帝,南宋建立。南宋立國至1279年左丞相陸秀夫背時年8歲的趙昺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跳海而死,共經歷了九位皇帝。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宋光宗趙惇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宋光宗趙惇——被後人誤解最大的皇帝。

趙惇(1147——1200年),宋孝宗趙昚第三子,1189年宋孝宗禪位於趙惇,孝宗成了太上皇。1194年,在太皇太后吳氏和大臣們的策劃下,光宗之子趙擴即位,光宗成爲太上皇。多數人認爲光宗的下臺是由於光宗受到了皇后李鳳孃的控制,不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甚至連父親的葬禮也不參加。大部分人對宋光宗的評價是:他怕老婆、不孝順。

南宋無實權的皇帝之一,揭祕宋光宗趙惇的生平經歷

小編認爲這樣的評價是歪曲歷史,從《宋史》記載來看,光宗一開始是很孝順的,他的不孝順是在人事任免上與孝宗發生了矛盾之後。並且光宗很勤政,也是有作爲的皇帝。他的下臺,是權力鬥爭的結果。正是因爲他乖乖的交出了政權,才表明了他對於父母長輩的孝順。他沒有爲了一己私利而造成南宋政權的動盪,沒給人民帶來腥風血雨,而是以自我犧牲換取國泰民安,這種品格是高尚的。我們可以從趙惇的生平事蹟看出,他是一個積極有爲的皇帝。

趙惇做爲孝宗第三子,其長兄趙愭於1167年去逝,孝宗沒有選第二子趙愷而是選了第三子爲繼承人,是因爲孝宗覺得趙惇”英武類己“。1172年二月,趙惇被立爲皇太子,其兄趙愷被封爲魏王。

趙惇在爲恭王之時,與講官談論史事,講官就認爲自己的見識不及恭王。當太子後,趙惇出任臨安府尹,專心於民政,能明辨事情的真僞,別人欺瞞不了他,得到孝宗的稱讚。1189年農曆二月,孝宗禪位於他,他繼位之後,勤於政事,嚴於吏治,輕徭薄賦,是一個標準的好皇帝。

光宗在的執政的五年內,多次減免賦稅。他即位的那一年,就進行了十次。1189年二月,免1187年以前人民所欠賦稅及徭役。”四月,將四川三年的“經總制錢”留給地方,抵交“鹽酒重額”。以兩浙“犒賞酒庫”稅收歸各州,並從六十五萬減到三十萬。閏五月,免郡縣人民1187年以前“私負”和1188年以後“輸息及本者”,免郡縣第五等戶“身丁錢”及臨安第五等戶“和買絹”各一年,出錢二十三萬緡賑濟臨安貧民。八月,每年減兩浙“月樁”等稅收二十五萬五千緡。九月,每年減紹興“和買絹"稅額四萬四千匹。十月,免楚州、高郵、盱眙軍民擔負的“常平米”一萬四千餘石。十一月,減江、浙“月樁錢”稅額十六萬五千餘緡。1190年正月,免臨安府民“身丁錢”三年。六月,以“上供”等收入抵廣州所免“身丁錢”數。十一月,潼川轉運判官王溉節省下漕運開支,代輸井戶“重額錢”十六萬緡,下詔獎勵之。十二月,下詔減少每年廣東“官賣鹽”所得收入。1191年正月,命兩淮行義倉法,幫人民渡過災年。二月,出米五萬石賑濟京城貧民。十月,命地方守令不要向“病民”征斂,安撫四川遭水災的州軍。

1192年正月,免秀州的“上供米”四萬四千石,每年減四川“鹽酒重額”錢九十萬緡,命令夔州路轉運使想辦法以“漕計”買入一些米以備凶荒,免除了文州人民的雜役。三月,罷除雅州五處稅場,免除廣東所增收“鹽斤錢”。四月,賑濟四川旱災郡縣,免除臨安人民紹熙元年、二年逃亡的賦稅。五月,免除四川受水旱災害郡縣的租賦。八月,免除東、西兩川“畸零絹”錢四十七萬緡、“激賞絹”六萬六千匹,歲以爲例。十一月,賑濟襄陽府遭水災的貧民,減蘄州“歲鑄錢”二十萬緡,每年免除湖南北、京西、江西郡縣月樁、經總制錢二十三 萬餘緡。十二月,規定免除歸正人賦役三年。1193年正月,免除臨安府人民身丁錢三年。二月,貸給淮西人民買牛錢,出米七萬石賑濟江陵饑民。六月,賑濟江浙、兩淮、荊湖受水災的貧民,免除臨安增加給人民的稅錢八萬餘緡。八月,免除紹興丁鹽、茶租錢八萬二千餘緡,下詔讓三省商議賑濟受水旱災害的郡縣,賑濟江東、浙西、淮西受旱災的貧民。十二月,賑濟江、浙流民。1194年正月,寬限紹興人民繳納租稅。二月,禁止湖南、江西抑制糧價。至同年七月,在太皇太后的主持下,光宗被迫禪讓帝位給其子趙擴。

政治上,光宗也是很有作爲的。1189年二月,即位之初,光宗就下詔讓衆官員陳時政缺失,而不讓官員們獻歌頌之詞。向已退休的宰相及其屬官們訪問得失。輪次召見衆官員,訪問政治得失,尋求治國良策。暢通言路,讓兩省官員詳細審定內外官員的封章奏事, 把切中時弊的報告上來。他注重吏治,力求政治清明。下“戒詔”給將帥和衆官吏。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監司、郡守互送禮物以貪贓論罪。告戒執政、侍從、臺諫等官員,不要爲別人請託、走後門。讓中書舍人羅點推選臺諫官,選拔葉適、吳鎰、孫逢吉、張體仁、 馮震武、鄭湜、劉崇之、沈清臣八人爲臺諫官,以糾察百官,匡正皇帝過失。他關心司法,詔諭郡縣官吏奉法愛民,命令寬刑以體恤人民。皇帝經常親自審查犯人卷宗。他重視制度改革,要求三省、樞密院的宰相們把臣僚們請求修改法度的奏章詳細彙報上來。他還重視選拔人才,儒林郎倪恕等人以封章奏事可採用,得到提拔。九月,下詔讓侍從推薦公正強敏之士擔任御史,命監司、帥守推薦所部廉吏以提拔重用。讓內外軍帥各舉所部有將才者。此種勤政愛民的措施,在光宗短短五年的執政生涯中是貫穿始終的,即使是他受到種種干擾、病患纏身之時。

如此關心民生疾苦、勤於政事的皇帝,我們怎麼能說他是一個壞皇帝呢?也許,光宗的輕徭薄賦、訪問政治得失,正反映出了孝宗時的種種問題,是對孝宗的一種否定,所以引起了孝宗的不滿,成爲光宗下臺的原因之一。

光宗的“不孝順”是在人事任免上與孝宗發生了矛盾之後,之前是很孝順的。孝宗雖已退位,但朝政還是他把控的,尤其在人事任用上。1189年正月,孝宗在退位之前,他給孝宗留下了兩位丞相:左丞相周必大、右丞相留正。《宋史·孝宗本紀》記載:“十六年春正月……甲午,封孫抦爲嘉國公。丙申,黃洽(知樞密院事)罷。己亥,以周必大爲左丞相,留正爲右丞相,蕭燧兼權知樞密院事,禮部尚書王藺參知政事,刑部尚書葛邲同知樞密院事。乙巳,蕭燧罷。”孝宗在退位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先是把自己喜愛的孫子——趙抦封爲嘉國公,或許傳言是真的,孝宗更喜歡趙愷(孝宗次子)的兒子趙抦,而不喜歡光宗之子趙擴;再是安排了一套忠於自己的宰相班子。

在周必大、留正、黃洽、蕭燧、王藺、葛邲六人中,有三人是要退出的,這三人是:周必大、黃洽、蕭燧。《宋史》中記載了這三人都有主動向孝宗請辭的事。黃洽“除知樞密院事。洽累章求去,許之,除資政殿大學士、知隆興府。”周必大也曾於1188年請辭,從孝宗任命他爲左丞相可以看出,他是不受真正的重用的,因爲南宋是右丞相掌實權。原來任參知政事的蕭燧於1189年正月被改任爲代理的樞密院長官,關鍵是孝宗還讓葛邲“同知樞密院事”,孝宗攆蕭燧走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宋史》記載“(蕭燧)權知樞密院。以年及(到了退休年齡)自陳,上留之,不可,除資政殿學士,與郡。復請閒,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蕭燧是很聰明的,看懂了孝宗的意思,主動退出。對於黃洽和蕭燧的請辭,孝宗同意了,對於周必大,孝宗還想讓他牽制留正。只是周必大不太明白,沒有堅持辭相,以至於後來被安上罪名才被動的退出。從這一點來看,周必大沒有另外兩個人聰明。

1189年二月,光宗即位後,是沒有資格動這些孝宗任命下的宰相們的,只能任命一些小官。光宗任命了兩個人:譙熙載、姜特立,讓他們“並知閣門事”。“知閣門事”,官位不大,但職權重要,掌控內外通傳。光宗還讓中書舍人羅點推薦一些可以擔任臺諫官的人,羅點推薦了八人:葉適、吳鎰、孫逢吉、張體仁、 馮震武、鄭湜、劉崇之、沈清臣。但從此八人生平記載來看,顯然是沒有當了臺諫官,也就是說光宗沒有達成這一目的。

人事任免第一次大的變化是在1189年五月,周必大被罷相。留正先想辦法讓何澹當了右諫議大夫。何澹懷恨周必大長時間不提拔自己,向周必大發難,波及其學生門人,一同遭到罷免、降職。參知政事王藺繼續上升,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同月,右丞相留正對光宗任命的小官——知閣門事姜特立發難。姜特立本是光宗爲太子時的屬官——主管左右春坊(相當於太子宮總管)。留正彈劾姜特立的理由是其“招權預政”,要求光宗驅逐姜特立。姜特立專門拜訪了留正,這有可能是光宗的意思,這次拜訪表達的意思是:讓留正從右丞相變爲左丞相,起用葉翥、張枃之一人爲參知政事。留正馬上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孝宗,孝宗大怒,貶姜特立爲提舉興國宮。光宗的目的沒有達到,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傀儡,留正可謂欺君太甚。

南宋無實權的皇帝之一,揭祕宋光宗趙惇的生平經歷 第2張

閏五月,光宗進行了反擊,他把孝宗時遭到貶斥的太監陳源召了回來,允許其“在外任便居住”。陳源是高宗非常寵信的太監,但是孝宗不喜歡他,“聞而惡之”。孝宗即位後,將陳源發配到了郴州。光宗此時把陳源召回來,可謂用意深遠,算是一次反擊。這還不算,光宗還把遭到孝宗罷相的趙雄升爲寧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衛國公。孝宗及留正一黨當然對此不滿,於同年十一月逼光宗下詔,命陳源不得進入都城。

鬥爭還在繼續,而此時光宗在即位後提拔重用的劉光祖也倒戈。光宗將劉光祖提拔爲殿中侍御史本來是想讓他爲自己服務的,沒想到他卻站到了留正一邊,彈劾戶部尚書葉翥、太府卿兼中書舍人沈揆,而此二人是光宗所信賴的官員,葉翥本來是想提拔爲參知政事的。1190年三月, 殿中侍御史劉光祖彈劾帶御器械吳端,帶御器械是侍衛皇帝的近臣,光宗一氣之下降劉光祖爲直祕閣、潼川運判,改江西提刑,又改夔州。五月,剛被光宗授予榮銜的趙雄被人彈劾,原因是趙雄曾經舉薦的官員受賄,趙雄因此而被降封、削食邑。同月,帶御器械吳端也被貶爲浙西馬步軍副總管。不得不說,光宗是鬥不過孝宗黨的,手中根本沒有實權。

七月,人事又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以留正爲左丞相,王藺爲樞密院使,葛邲爲參知政事,給事中胡晉臣籤書樞密院事。這套宰相班子在孝宗原來任命的基礎上又加了一人。從前文可知,留正、王藺、葛邲是孝宗留下之人,胡晉臣是新晉之人。胡晉臣之前官爲侍御史,光宗先是提拔他爲工部侍郎,後又任命爲給事中。胡晉臣辦事能夠堅持原則,得到光宗肯定,光宗拜其爲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樞密院副職)。然而,這樣的任命得經過孝宗的認可,胡晉臣朝重華宮,孝宗說:"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愜朕意,聞外庭亦無異詞。"胡晉臣拜謝,算是得到了孝宗認可。後來胡晉臣又升爲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1191年11月之後,光宗因病不能處理朝事,胡晉臣承擔起了繁重的政務,史稱“親君子、遠小人、抑僥倖、消朋黨,啓沃剴切,彌縫縝密”,可惜胡晉臣於1193年6月病死了,光宗的努力也就白費了。

1190年十一月,罷王藺樞密使,以葛邲知樞密院事,胡晉臣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王藺的下臺是因爲何澹的彈劾,我們都知道何澹是留正之黨,可見王藺的下臺最重要的原因是孝宗已經不相信他了。王藺對光宗夫婦的極言進諫其實是要維護光宗的名聲,王藺對孝宗也不是像留正那樣極盡討好,可惜落了個兩面不討好。王藺下臺後“領祠,帥江陵”,寧宗即位,改帥湖南,至死再沒得到重用。細分析,王藺實是準備站到光宗這邊的,只是光宗沒有領會。

從1190年11月開始,光宗的權力處於一個短暫的上升期,這從其後的幾件事能看出來。第一件是1191年三月光宗命陳公亮、朱熹對漳、泉、汀三州土地進行“經界”。經界法,是丈量土地、確定土地等級的措施,爲徵稅做準備。政治上能突破重重阻礙實施經界法,本身表明光宗有了一定的權力。第二件事是 1191年七月爲容州編管人高登平反,追復原官,仍贈承務郎。1172年,右丞相樑克家上書宋孝宗,請求撤銷編管高登於容州的文書,孝宗並沒有同意。1191年,漳州知府朱熹上書宋光宗請求爲高登昭雪,光宗同意。第三件事是1191年八月,何澹以繼母喪去官。何澹本來是不想去官的,說只是繼母去世,但光宗不許,借章穎之口罷了他的官。第四件事是1191年九月,吳端重新擔任帶御器械。第五件事是胡晉臣的上臺,從胡晉臣的生平及所作所爲來看,胡晉臣是忠於光宗的。這樣,在宰相班子裏,光宗有了自己的人,並且是官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當然,孝宗及留正一黨也在反擊。1191年二月,逼光宗停止修建皇后家廟,平民餘古上書批評光宗,光宗大怒。三月,右司諫鄧驛被免官。十月,經界法被迫停止。

雙方矛盾的最終爆發是在1191年11月,這個月,光宗在志滿意得之下想祭祀天地。然而,其皇后李鳳娘卻殘忍的殺害了光宗寵愛的黃貴妃,對外宣稱是暴病而亡。李鳳娘是孝宗夫婦給光宗指定的皇后,對於這個皇后光宗是沒有權力廢除的。李鳳娘幹了很多壞事,而光宗還得爲李鳳孃的種種暴行承擔罪責,這是很不公平的。再加上祭祀天地時,風雨大做,沒有成禮。在相信天人感應的古代,這給光宗的心理打擊非常大,光宗一下病倒了。孝宗夫婦來看望兒子時,指責了光宗,光宗更是心灰意冷。從此不再熱心於朝政,只是心有不甘,偶而還想有所作爲,但一旦發覺自己不能控制政權之時,便再次不理朝政。與此同時,他把這一切歸咎於其父母,不願再去朝見其父母,父子關係越來越差。

對於光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先是傳言孝宗更喜歡趙抦(光宗之兄趙愷的兒子),後來李鳳娘與其婆發生矛盾,公然諷刺其婆出身低賤,孝宗夫婦要不是出於兒子的緣故,早就想廢了這個兒媳了。1190年,李鳳娘要求孝宗夫婦立其子趙擴爲太子,遭到拒絕。對於光宗來說,坐實了孝宗要傳位給趙抦的傳言。光宗可能會想,自己手中一點權力也沒有,這是孝宗爲了讓自己(光宗)傳位給趙抦做的準備。假如這時,孝宗要廢皇后的話,光宗一定會想這是立趙抦的前奏。而孝宗其實沒有這種想法,只是不喜歡這個兒媳,光宗本來也不喜歡李鳳娘,但出於對自己兒子繼位的考慮,不希望李鳳娘被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鳳娘保住了自己的皇后之位。李鳳娘後來又欺騙光宗說孝宗準備了一顆毒藥(實際不是),要害死光宗,再加上自己祭天地失敗,上天似乎在召示着什麼,於是光宗得了病且與其父關係惡化了。光宗用什麼方式反抗呢?那就是不朝見其父母孝宗夫婦。

在光宗病倒之後,1192年三月,面對一片指責之聲和光宗父子關係的惡化,左丞相留正辭相,光宗沒有答應(其實是不敢)。

1192年六月,面對不願朝見自己和管理國家的兒子,孝宗做出讓步,光宗以權禮部尚書陳騤同知樞密院事。這時的宰相班子是:留正爲左丞相、葛邲爲知樞密院事,胡晉臣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陳騤同知樞密院事。胡晉臣進步得到提拔,新晉的陳騤應該也是光宗的親信。之後,光宗與其父關係一度緩和。十一月,光宗夫婦朝見孝宗。十二月,光宗率羣臣上《壽皇聖帝玉牒》、《聖政》、《會要》於重華宮。 1193年春正月,光宗朝見孝宗。二月,光宗再次把太監陳源召回了京城。三月光宗夫婦朝見孝宗。

1193年三月,人事再次做出重大調整。留正爲丞相,葛邲爲右丞相,胡晉臣知樞密院事, 陳騤參知政事,趙汝愚同知樞密院事。光宗對這次人事任免是非常滿意的,因爲胡晉臣、陳騤、趙汝愚等三人是他提拔起來的。監察御史汪義端奏請罷免趙汝愚,沒有成功,汪義端反而被罷免。幾天後,光宗夫婦與孝宗夫婦同遊聚景園。

五月,矛盾再起,並且徹底激化。起因是光宗把以前被留正彈劾的姜特立召了回來。左丞相留正馬上再次彈劾姜特立,光宗堅決不答應,於是留正以辭職威脅,光宗沒有理他。1193年六月,祕書省著作郎沈有開,著作佐郎李唐卿,祕書郎範黼、彭龜年,校書郎王奭,正字蔡幼學、 顏棫、吳獵、項安世等人在留正的影響下,向光宗皇帝上疏,要求罷免姜特立。光宗沒有答應。同月,光宗的左膀右臂——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胡晉臣去世。七月,留正繼續彈劾姜特立,光宗還是不答應,留正便自己交出官印,跑到城外範村“待罪”。留正這一跑就是一百四十天,後來還是壽聖皇太后(高宗皇后)找理由要求光宗把留正請回來的。我們可以看出,留正敢這樣欺負皇帝,是有靠山的。

宋光宗所寵信的姜特立才華橫溢

同月,再次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在範村待罪的留正依然爲左丞相,葛邲升爲右丞相,趙汝愚知樞密院事, 陳騤任參知政事,吏部尚書餘端禮同知樞密院事,陳源爲內侍省押班。這次人事變動可以看出,光宗不願做出讓步。從餘端禮的生平和以後所爲來看,他是光宗之人。陳源的任命更證明光宗想擺脫孝宗的控制。

1193年九月,嘉王府翊善黃裳上疏,請誅內侍楊舜卿。彭龜年請逐陳源以謝天下,光宗都沒有答應。之後,光宗再次不朝孝宗。衆官員請求光宗去朝見孝宗,光宗答應了。臨行之時,皇后不讓光宗去,中書舍人陳傅良接着光宗的衣服力諫,被皇后喝斥而回。十一月,雙方進行了妥協,光宗派右司郎官徐誼把在範村待罪的留正請了回來。姜特立恢復原官。 光宗與孝宗的矛盾再次緩和,朝見了孝宗。十二月,光宗朝見孝宗。但不久矛盾再起。右司諫章穎(光宗信任之人)以地震請罷葛邲,衆官員又請求罷免章穎,光宗說:"(章穎)是好諫官,何以遷之?"

1194年正月,光宗朝拜了孝宗。不久,右丞相葛邲被罷爲觀文殿大學士,出判建康府。二月,孝宗反擊,趙汝愚、餘端禮居家待罪。三月,光宗之母生辰,光宗也沒有過宮上壽。四月,光宗夫婦遊玉津園,過了幾天孝宗夫婦遊東園,幾成路人。之後,衆官員請光宗朝見孝宗,光宗終沒有成行。臺諫官請求驅逐內侍陳源、楊舜卿、林億年等。

五月,孝宗病重,左丞相留正拉着光宗的衣服請求探視孝宗,哭泣而出。之後,留正率一干親信以“所請不從”,請求辭官,光宗答應了。於是留正再次上演了一場辭官的鬧劇,並且這次是帶着衆官員出城待罪。 知閣門事韓侂冑知道這是留正要讓天下人笑話光宗,向光宗請求下旨把這些人押入都城,光宗答應了。許多官員請求光宗朝見孝宗不得,於是轉請光宗之子嘉王,嘉王去探視了自己的爺爺,孝宗非常感動。

六月,孝宗去世,丞相留正、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參知政事陳騤、同知樞密院事餘端禮等率百官請求光宗就喪次成服,光宗最終也沒有去。衆臣最後沒辦法,請出了高宗之妻——皇太后,請代行祭奠禮,才辦了孝宗葬禮。

七月,留正向光宗上奏:“皇子嘉王擴,一向仁慈孝順,應立於儲君,以安定人心。”光宗在上邊批示:“歷事歲久,念欲退閒。”留正看到光宗之批示,非常害怕,稱自己生病了,沒有經過光宗的許可,就棄官而逃了。趙汝愚等率文武百官在孝宗靈柩前請求太皇太后吳氏宣示光宗禪位詔,太皇太后吳氏宣讀:“皇帝心疾,未能執喪,曾有御筆,欲自退閒,皇子嘉王擴可即帝位。”光宗子趙擴即位。 尊光宗爲太上皇帝。

光宗的失敗,在於其上有太上皇,內有悍婦,朝中有權臣。面對掌握實權的太上皇,光宗處處受制於留正之流的鉗制。留正欺主,在於其三番五次的站在虛僞的道義之上,要求皇帝按自己的意願行事。皇帝的尊嚴一次次被留正踩在了腳下。第一次是利用何澹彈劾周必大,並且三番五次地彈劾;第二次,在姜特立的任用上,依靠孝宗兩次與光宗死磕;第三次是率衆臣棄官逼光宗朝見孝宗。留正以孝宗的支持爲後盾,根不不懼光宗,實際上留正就是孝宗的代言人,而孝宗實際上還是真正的皇帝,光宗只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太子。李鳳娘做爲皇后,也沒有尊重自己的夫君,面對這個無權的丈夫,與生俱來的自私使她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光宗明白他與皇后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而這個傻子皇后卻一次次的給自己的夫君身上撲髒水,她爲孃家大撈好處。她封孃家三代爲王,侄子李孝友、李孝純官拜節度使,一次歸謁家廟就推恩親屬26人,172人授爲使臣,下至李家門客,都奏補得官。自己以爲得了好處,卻不知是給光宗抹了黑。她爲了爭風吃酷,殺害黃貴妃,光宗因此而備受打擊,恨之而不能除之,這是多大的折磨。

也許,光宗只有一個簡單的願望——當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但是殘酷無情的權力鬥爭,讓他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而是成了犧牲品。光宗的一生是無奈的,是上面還有太上皇、自己手中沒有實權的無奈,也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束縛、不諳權力鬥爭的殘酷,總之他失敗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