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爲什麼將長城的終點設在嘉峪關?西域地區不要了嗎?

明朝爲什麼將長城的終點設在嘉峪關?西域地區不要了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爲什麼將長城的終點設在嘉峪關?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西域是漢代以來人們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根據《漢書·西域傳序》的記載: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餘里,東面止於玉門、陽關而與漢接壤,西面則以蔥嶺爲界。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今中國新疆輪臺縣東南)設西域都護府,頒行朝廷號令,西域諸國與中原王朝之間的臣屬關係自此完全確立。

西域都護府這一管理模式以及相關政策,因爲有效保證了邊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間關係的良性發展,所以成爲了歷代中原王朝統治者效仿的範例,比如唐朝就曾經設立過安西、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然而自安史之亂爆發,李嗣業奉詔率安西都護府精銳內調平叛開始,到清朝徹底降服準噶爾汗國爲止,中原王朝未踏足西域的時間長達九百多年。在此期間,最有可能重新進駐西域的應該是趕跑元順帝的大明王朝,大明王朝雖然有過太祖八徵沙漠和成祖五徵沙漠的壯舉,但其自始至終都沒有產生過任何將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動,這是爲什麼呢?

明朝爲什麼將長城的終點設在嘉峪關?西域地區不要了嗎?

1.明朝的軍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後,退居漠北的蒙古勢力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脅,即“邊境之禍,遂與明始終”。所以爲了對付時時刻刻在北方虎視眈眈的敵人,明朝根本無暇西顧;所以明朝對待西域諸國,往往採取以安撫爲主,管制爲輔的政策,寄希望他們可以有效牽制住韃靼、瓦剌的南下腳步。

明朝時期,掌控西域的政權主要是東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原是成吉思汗次子的封地,最初領有天山南北和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14世紀初察合臺汗國分裂爲東西兩部分,其中東察合臺汗國在中國史籍中均是以國都命名的,其先後被稱爲別失八里(1389年建都)、亦力把裏(1418年遷都,現中國新疆伊寧市)和吐魯番。明朝與東察合臺汗國之間的聯繫始自洪武年間,根據《明史》記載:藍玉遠征沙漠,在捕魚兒海解救了數百名撒馬爾罕商人,後太祖遣官送之歸國。終明朝一世,東察合臺汗國奉貢不絕,雙發始終維持着表面上的親密。所以在北方邊患始終高懸於頂的時刻,明朝根本沒有必要,也根本沒有絕對實力去經營西域。

明朝爲什麼將長城的終點設在嘉峪關?西域地區不要了嗎? 第2張

2.收斂性的治邊思想

明朝治邊思想是收斂性的。明太祖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是一箇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朝代,所以其爲了維持龐雜的官僚集團,往往採取向內緊縮的政策以應付紛至沓來的內部問題。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閏九月頒佈的《皇明祖訓》中,明確告誡後代子孫:四方的諸國和部族,都偏居在一隅之地,與我國隔着崇山峻嶺和汪洋大海。得到他們的土地,不能給自己提供有用的資源;而得到他們的人民和部族,亦沒有辦法實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所以我的後世子孫們絕對不可以依仗國力之富強,貪圖一時之戰功,無緣無故討伐四方諸夷。從《皇祖明訓》中可知,明太祖給明朝制定的對外政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對西北胡戎勢力也僅僅是要求謹慎防備而已。而朱元璋的後世子孫們基本遵循了這個以防守爲主的祖訓,即使是在以積極進取著稱的永樂時期,除了安南,朱棣也沒有對其他地方進行過開拓。也許有人會說永樂大帝曾五次北征沙漠,展現了錚錚鐵骨,但這只是爲了保護內地免受襲擾,且數次遠征在重創韃靼、瓦剌的同時,也使明朝精疲力竭,亦使明朝更加熱衷於收斂性國策。而萬里長城的修建更是明朝奉行收斂性國策的一個強有力證明。

明朝爲什麼將長城的終點設在嘉峪關?西域地區不要了嗎? 第3張

受收斂性治邊思想的影響,明朝設立的正式行政區劃只有兩京十三省和北部的九邊重鎮,除此之外明朝在東北和西北等地設立的衛所,如朵顏衛、建州衛、關西七衛等均屬羈縻機構。

關西七衛是指明朝在嘉峪關以西設置的七個衛所,它們分別是哈密、赤斤蒙古(今玉門)沙州(今敦煌市)、罕東(今甘肅阿克塞縣和青海省交界地帶)和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安定、曲先和阿端。關西七衛屬於羈縻性質的機構,明朝對其只採取了任命部族首領,建立朝貢體系等手段進行安撫,而沒有在當地駐軍和派駐官員實施有效管理。

3.缺乏正確的西域觀

對西域的定位直接影響着大明王朝的西域政策。長久以來,整個明朝上下,無論是士紳,還是百姓都缺乏一個正確的西域觀,而這種情況的發生與人們對西域的刻板印象有莫大關係。自古以來,生活在中原膏腴之地的人們對西域的認識長期都停留在“戈壁千里”、“淒涼荒蕪”、“民風彪悍”之上,他們片面認爲西域之民都是野蠻、無知和自大之輩,即都是未開化的。而且西域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非常不利於居住和耕種。所以西域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彪悍的民風使中原之士認爲那種地方是不值得經營,當然也是不值得佔有的。

明朝爲什麼將長城的終點設在嘉峪關?西域地區不要了嗎? 第4張

中原和西域之間經濟文化的巨大差異也深深影響着明朝官民的西域觀。總體來說,中原的經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爲首的農耕文化,中間融合了佛道兩家,而西域則以遊牧文化爲主。西域位居東西方交流要衝,是兩河流域、印度次大陸、黃河流域等文明的交匯地和傳播中介,所以西域文化是一種多元複合文化,擁有多民族性、多語言性、多宗教性、多融合性的特點。由於中原和西域之間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異,所以信奉儒家思想的明朝官民對西域文化的牴觸也是其不願染指西域地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明朝終其一世都未產生過染指西域的想法,明朝統治者大多都踐行着太祖“懷之以德,待之以禮”的祖訓,受傳統地緣思想的影響,他們普遍認爲中原王朝西北邊界的終點是玉門關、嘉峪關,除此之外的地方都是外藩,而經營西域充其量來說只是爲了確保陝西、甘肅的安全而已。所以明朝始終與西域諸國維持着頗爲親密的從屬關係,而未將其納入版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