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備爲什麼要攜民渡江?老百姓願意遷徙嗎?

劉備爲什麼要攜民渡江?老百姓願意遷徙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爲什麼要攜民渡江?老百姓願意遷徙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表卒,曹公徵荊州。先主奔江南,荊、楚羣士從之如雲

——《三國志.劉巴傳》

01、曹操來了,劉備跑了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最受不了劉備。

攜民渡江一節,明明曹軍已經攻下荊州,劉備落荒而逃,卻非要攜帶樊城幾萬百姓,拖家帶口一起走,十行十餘里,急人。電視劇裏一味歌頌劉備仁義,不忍捨棄百姓,但總覺得這種行爲有點匪夷所思,曹操要滅的是劉備,又不是樊城百姓,何必帶着老百姓互相拖累?哪有帶兵打仗的樣子……

劉備爲什麼要攜民渡江?老百姓願意遷徙嗎?

本以爲這又是文學性的演繹,沒成想史書中還確有此事。

關於歷史上劉備“攜民渡江”這事,得從其發生的背景說起。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率大軍“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趁着劉表病重,大舉南征荊州,正式拉開了其統一南北戰爭的序幕。

在曹軍的兵鋒直指下,荊州的格局很快發生了鉅變。

最先受到衝擊的是劉表。七月份的時候他還重病在身,八月他便背疽發作而亡。隨後,他的小兒子劉琮繼位爲荊州牧,在蔡瑁、蒯越等親曹派的半建議半裹挾下,他選擇直接向曹操投降。

這個決定,讓不知情的劉備瞬間成了倒黴蛋。因爲此刻的他還駐紮在荊州北部重鎮樊城,得知劉琮不戰而降的消息時,曹操大軍已經逼近距其僅二百五十里的南陽。原本他還寄圖聯合荊州的一切力量共抗曹操,但現在已經孤立無援,情況危急下,他只能往南跑路。

而就在這時,荊州各郡縣出現了這樣一幕:百姓也跟着劉備一起跑了。

劉備爲什麼要攜民渡江?老百姓願意遷徙嗎? 第2張

02 民之於徙,甚於伏法

拋去演義裏百姓感念於劉使君仁德、甘願舍家追隨的虛構情節,從一般觀念看,荊州人士這種“從之如雲”的行爲,其實是極爲反常的。

就像呂思勉先生所說:老百姓只要飽食暖衣、安居樂業,誰來管你們爭天奪地的事情?曹操征伐荊州,他要攻擊的目標只是劉備這些“反動分子”,關百姓什麼事,他們爲什麼要跑?

有人說是怕曹操屠城,這不對。曹操確實有過多次屠城的惡習,比如屠徐州“泗水不流”、屠柳城、屠雍丘……可那多出於報復或示威的心理,而現在劉琮沒有絲毫抵抗便舉城而降,他哪來的理由對荊州進行一場屠殺呢?

所以怕屠城這個猜測並不屬實。

真正的情況可能:百姓怕的不是屠城,而是遷徙。

作爲三國第一遷徙狂魔,曹操在這方面的履歷不可謂不豐富:

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隴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動,擾擾不安。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爲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

儘管後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時也有過徙民止損的經歷——圍天水,拔冀城,虜姜維,驅略士女數千人還蜀,但像曹操這種高頻率且大規模的強制徙民行爲,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極其罕見的。

徙民對百姓的傷害有多大呢?《潛夫論實邊》:民之於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

在古代交通、衛生條件極其不發達的情況下,強制徙民對百姓的傷害比殺人還重,甚至於滅門。

所以,當荊州百姓知道曹操南下的時候,不管他是否有對荊州徙民的打算,只說曹操有過的“前科”,他們內心的恐懼便可想而知。

何況,其中以諸葛亮、糜竺等爲代表的徐州籍人士還曾親身經歷過曹操當年在徐州製造的大屠殺,他們對曹軍“惡貫滿盈”形象的宣傳也勢必會造成不容小視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這並非我們的無端揣測或欲加之罪,事實上曹操後來果真對荊州來了一次徙民,其中就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鄧艾: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

——《三國志.鄧艾傳》

曹操來了,無異於死神來了,死神來了,當然要跑,這是百姓們很簡單的想法,也是“攜民渡江”的“民”之所來。

03、背信自濟,吾所不爲

百姓跑路當然不是亂跑。他們拖家帶口,又遠離故土,人生地不熟的,最好找個人帶一帶,順便還能提供一下保護。

沒錯,這個人就是劉備。

曹操南征前,劉備奉劉表之命駐紮在新野長達七年,期間治政有方、厚樹恩德,“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早就有民心所向的趨勢,百姓逃難跟着他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對劉備來說,帶着百姓跑,卻不是他的最好選擇,甚至,這本來都不應該成爲他的選擇項之一。

在往南撤的路上,當時劉備身邊已經有人表達了帶着百姓撤退的不解——

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衆,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劉備往南撤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保江陵”。作爲南郡的治所,江陵地處江漢平原中心,水陸交通發達,物產豐富,人口密集,劉表在世時曾囤積了大量軍需、糧草和戰船在此,無疑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戰略要城。

劉備只要率軍快速佔據江陵,依靠其地理優勢和充足的軍備,與東邊的江夏(劉琦所部)形成掎角之勢,便足以與曹操周旋,以待時變。

但如果帶着百姓走,劉備的行軍速度將立刻被嚴重拖累:比到當陽,衆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裏。

你劉備每天攜老扶幼地走十多里路,人家曹操的虎豹騎可在後面馬不停蹄地日行三百里追着,你能先一步趕到江陵嗎?

從後面發生的事實看,顯然不能。到不了江陵,那就只能轉向去與劉琦匯合,一起守着江夏這座孤城。犄角之勢不再,這當然守不住。到了這步田地,如果後來沒有孫權的決心聯盟(當時江東很多主降派都持“殺劉備以奉曹公”的意見),跑了大半輩子的劉備也許就是最後一次了。

所以,能在自身難保的最危急時刻,作出帶着百姓跑路這種決定,劉備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名合格的趨利避害的政治家,也正因如此,直到現在還有人懷疑劉備是不是在作秀——如果是的話,用最後的生命和前途作秀,老劉可真夠拼的。

當然,劉備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但諸葛亮是。除了要不要帶着百姓跑,其實劉備此前還面臨着另一個抉擇——要不要拿下襄陽,而這個建議由諸葛亮率先提出: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

——《三國志.先主傳》

襄陽,是劉表在世時治理荊州的首府,更是自古以來的“天下之腹”,其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備此次南撤,只要從樊城渡過漢水,眼前便是襄陽。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說“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其中就暗含了襄陽非取不可的意味,這次趁着劉表去世、劉琮請降失去百姓民心的大好機會,他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於是他當機立斷,建議劉備搶在曹操到來之前攻下襄陽。

劉備爲什麼要攜民渡江?老百姓願意遷徙嗎? 第3張

如果得手,劉備只需一面據守住襄陽,一面遣大將(關羽)守住樊城,再用水軍封鎖漢水,任憑曹操大軍再多,短時間內沒有一定規模數量戰船的他就只能望河興嘆。

從風險收益分析看,諸葛亮的這個“攻襄陽”建議,確實冒了不小的風險(襄陽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劉琮、蔡瑁等更是會拼死抵抗),並不算萬全之策(呂思勉先生認爲襄陽城攻得下也未必守得住),但這和劉備只一味“帶着百姓跑”的做法相比,已經可以說是瑕不掩瑜了。

是攻打襄陽還是繼續往江陵撤退,全在劉備一念之間。

很不幸的是,雖然史書上說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的關係是“如魚得水”,但在一開始,劉備其實並沒有對他的這位軍師言聽計從。他放棄了攻打襄陽,理由是:吾不忍也。《漢魏春秋》裏則有更詳細的描述:

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爲,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不是強調兵力是否充足、襄陽是否城固、曹操大軍是否逼近……這些攻城必須要考慮的條件,劉備放棄襄陽和不肯拋下百姓時給出的“吾何忍棄去”理由一樣,無任何利益相關,只是一句簡單的“不忍心”——劉表曾庇護了他七年,現在他不想背信棄義攻打他兒子的荊州。

經過劉表墓地時,他還專門前去祭拜了一番: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

——《典略》

隨後,劉備率軍離開了襄陽,作出了這個可能會讓他後悔一輩子的決定,因爲後來即使拼上關羽的性命,劉備集團也再沒能拿下襄陽,這個實施隆中對必備的北伐據點。

04 保存水軍,留住青山

不攻襄陽+帶着百姓跑路,實際上就構成了歷史上劉備“攜民渡江”的全部內容。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添加的劉備嚎啕大哭、欲投江自盡等無比做作的情節,其實不僅沒讓人感受到劉備絲毫的“仁義”,反而把他推向了“僞君子”的行列。在這點上,演義的改編可以說是無比失敗的,即使它在整體上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經典。

當年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就曾坦言劉備是能和他並論的天下唯二“英雄”,所以真正的劉備也不絕會像羅貫中筆下那樣只會哭哭啼啼、矯揉造作。

恰恰相反,劉備是一個爭奪天下的梟雄,而梟雄的“仁義”必須是有限度的。

從襄陽撤軍後,劉備作出的第一個決定——分兵,就很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

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關羽傳》

當下的情況,劉備的南撤大軍雖然人數達到十萬之衆,但真正有戰鬥力的“被甲者”只佔少數,如果受到曹軍的攻擊,這支軍民混雜的隊伍勢必一觸即潰,陷於險境。

因此,秉持經濟學裏風險分散化的原則,劉備的做法是與關羽分兵,命他率領主力一萬水軍乘船沿漢水而下,而他自己率領剩下的少數步兵,同諸葛亮、張飛、徐庶一起,與那十多萬荊州百姓儘量趕路,二者最終會於江陵。

說的簡單點,就是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後來劉備自己雖然在當陽敗得一塌糊塗:老婆丟了,輜重丟了,阿斗差點沒了,重要謀士徐庶也因母被抓轉投曹營……但關羽的那一萬水軍好歹保住了。

劉備爲什麼要攜民渡江?老百姓願意遷徙嗎? 第4張

這一萬水軍有多重要呢?同東吳聯盟談判時,諸葛亮掛在嘴邊最多的是“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後,劉備收荊南三郡,靠的是那一萬水軍;協助周瑜取南郡時,著名的“絕北道”之戰也是出於關羽之手……可以說,劉備集團後來絕地逢生、時來運轉迎來了春天,倚靠的從來不是什麼仁義道德,而是紮紮實實杵在那兒的一萬水軍。

沒有那一萬水軍,東吳憑什麼跟你結盟,你怎麼打下三郡,你怎麼“絕北道”?

亂世之中,軍隊纔是王道。在諸侯混戰中摸爬滾打了大半生的劉備,很顯然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前面,就能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劉備確實“仁義”,但他的“仁義”是有限度的。他沒有像羅貫中筆下那樣拼盡全力轟轟烈烈誓死護衛百姓,而是早早調離並保存了自己的主力軍隊。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攜民渡江”這場戲中,劉備扮演的只是一個帶着百姓跑的“領路人”角色,而不是大家心目中的“保護神”。

甚至,當面臨曹軍虎豹騎的猛烈攻擊時,劉備連“領路人”這個身份也只能丟了: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先主傳》

老婆孩子都丟了,百姓當然就更管不着了。

生死關頭,劉備的確還是那個珍惜生命的梟雄。然而,如果我們以此站在道德的高地來指責劉備,認爲他假仁假義、惺惺作秀,那就大錯特錯了。

不攻襄陽,這是劉備的義;帶百姓跑,這是劉備的仁。從邏輯上說,一個人做了好事,但沒有做盡好事,他還是個好人。同理,劉備雖然沒有仁至義盡,但確是有仁有義。

對此,當我們還在以各種陰謀論視角解讀這段歷史並試圖摳出某些所謂的驚天真相出來時,距其一百多年的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早已做了一個非常公正客觀的總結: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只此,劉備無愧於仁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