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沆瀣一氣:讀音、意義與歷史淵源

沆瀣一氣:讀音、意義與歷史淵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語中有很多成語,其中有些成語的讀音和意義讓人感到十分有趣。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成語——沆瀣一氣。這個成語的讀音和意義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歷史淵源呢?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

一、沆瀣一氣的讀音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沆瀣一氣的讀音。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注音,沆瀣一氣的拼音爲“hàng xiè yī qì”。這個讀音看似平常,但實際上卻蘊含着一定的歷史淵源

二、沆瀣一氣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下沆瀣一氣的意義。沆瀣一氣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壞人勾結在一起,共同做壞事。這個成語出自於古代的一種迷信觀念,認爲天地間的陰陽二氣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神祕的氣體,這種氣體被稱爲“沆瀣之氣”。古人認爲,這種氣體具有邪惡的力量,能夠使人們變得邪惡、墮落。因此,沆瀣一氣這個成語就形象地描繪了壞人勾結在一起,共同做壞事的場景。

三、沆瀣一氣的歷史淵源

沆瀣一氣:讀音、意義與歷史淵源

那麼,沆瀣一氣這個成語的歷史淵源又是什麼呢?據考證,沆瀣一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原文是這樣的:“晉公子重耳之亡也,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公子怒,將伐衛。公子友諫曰:‘衛,吾母家也,不可伐。’公子不聽,遂伐衛。衛人使孔叔御公子,孔叔進曰:‘臣聞之,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國君好信,天下莫敵;國君好勇,天下莫敢當;國君好智,天下莫能知。今君好惡無常,臣恐其下不安也。’公子聞之,乃止。”

這段話的意思是: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路過衛國時,衛文公沒有以禮相待。公子重耳非常生氣,打算攻打衛國。他的好友子犯勸他說:“衛國是我的母親家,不能攻打。”但是公子重耳沒有聽從勸告,還是攻打了衛國。衛國派孔叔抵禦公子重耳的進攻,孔叔對公子重耳說:“我聽說,國君喜歡仁愛,天下無人能敵;國君講信用,天下無人敢擋;國君勇敢無畏,天下無人能擋;國君智慧過人,天下無人能知。現在您喜怒無常,恐怕您的部下會心生不安。”公子重耳聽了這番話後,才停止了進攻。

在這段古文中,並沒有出現“沆瀣一氣”這個成語。但是,後人在解釋這段古文時,將“公子友諫曰:‘衛,吾母家也,不可伐。’公子不聽,遂伐衛。”這兩句話引申爲“公子友諫曰:‘衛,吾母家也,不可伐。’公子不聽,遂伐衛。”這裏的“不聽”就是指公子重耳沒有聽從子犯的勸告,而“遂伐衛”則是指他最終還是攻打了衛國。這樣一來,“不聽”和“遂伐衛”就成了一個整體,表示一個人因爲不聽勸告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後來,人們又將這個意思進一步引申爲壞人勾結在一起,共同做壞事的場景,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沆瀣一氣”這個成語。

總結:沆瀣一氣這個成語的讀音和意義背後有着豐富的故事歷史淵源。它的讀音源於古代的迷信觀念,而它的意義則是通過對古文的引申和發揮而形成的。這個成語不僅形象地描繪了壞人勾結在一起的場景,同時也提醒我們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避免因爲一時的衝動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