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歷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516年03月25日 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在499年前的今天,1516年3月25日 (農曆二月廿三),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嚴嵩(1480-1567)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西新餘市分宜縣人,他是明朝重要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權臣之一。嚴嵩爲官專擅媚上,竊權罔利,並大力排除異已,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晚年,爲明世宗所疏遠,抄家去職,兩年而歿。嚴嵩自幼聰穎好學,其父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於權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於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導。五歲在嚴氏祠啓蒙,九歲入縣學,十歲縣試拔擢超羣,十九歲中舉,二十五歲時,嚴嵩終於完成父親的心願,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乙丑科進士,被選爲庶吉士,後被授予編修,直在他雄心壯志的時候,嚴嵩得了一場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嚴嵩的退官10年,正是宦官劉瑾權傾天下之時。

及後劉瑾與其黨羽被滅後,嚴嵩北上順天,正式復官。在此後的十多年內,嚴嵩先後在北京與南京的翰林院任職。明世宗時,世宗沉迷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對政事漠不關心,朝中事務皆交由朝臣處理。禮部尚書夏言得到世宗的寵信,又是嚴嵩的同鄉,於是嚴嵩拼命討好夏言。一日嚴嵩在家中設宴,並邀請夏言,但夏言辭不赴宴,於是嚴嵩跑到夏言家門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夏言不好意思再三謝絕,便到嚴嵩家中赴宴。自此以後,嚴嵩成爲了夏言的知己,並向多方推薦嚴嵩。有了夏言的引薦,嚴嵩自此步步高昇,並深得世宗喜愛。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升任內閣首輔,嚴嵩被提拔爲禮部尚書。

歷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夏言自視甚高,漸不爲明世宗所喜。一日世宗將沉香水葉冠賜予夏言、嚴嵩等大臣,夏言並不戴上;但嚴嵩每次出朝都會戴此冠,還特地用輕紗籠住以示鄭重。世宗見狀,(歷史今天)越喜嚴嵩而嫌夏言。嚴嵩晉升爲太子太傅,羽翼已豐,開始攻擊夏言,嚴嵩又慫恿世宗罷黜夏言。夏言被罷後,嚴嵩爲所欲爲,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吏部尚書許贊、禮部尚書張璧與嚴嵩一同參與機務,但世宗遇事只召嚴嵩。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許贊以老病去職,張璧去世,世宗再度起用夏言。這時夏言知道嚴嵩的爲人,處處小心防範。嚴嵩表面上對夏言謙恭,但懷恨在心。日後嚴嵩再以青詞奪回世宗的信任。

後來,嚴嵩握著韃靼入侵中原的機會,迫害夏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韃靼入侵河套(今寧夏和內蒙古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陝西總督曾銑發兵奪回河套,並上呈奏疏,建議從府谷黃甫到定邊修築一段邊牆,再水陸並進,逼韃靼退兵,此舉得到夏言的支持。夏言向朝廷舉薦曾銑,並與之商討計劃。明世宗決心奪回河套,並褒揚曾銑。此時嚴嵩買通皇帝近待,稱其“輕啓邊釁”,並指使邊將仇鸞誣稱曾銑掩敗不報,剋扣軍餉,賄賂首輔夏言。嚴嵩更在世宗面前說兩人奪回河套別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曾銑被殺,妻子流放兩千裏,夏言下獄,後來嚴嵩利用傳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毀謗自己,同年十月,夏言被斬首,夏言的親信或貶或罰。

夏言死後,嚴嵩獨攬大權,所有政事悉由嚴嵩裁決。此時除了嚴嵩、道士和左右近侍外,基本上沒人見過世宗的一面。嚴嵩成爲內閣首輔後,繼續討好世宗,世宗賜“忠勤敏達”銀印。後來,嚴嵩年老,提拔其子嚴世蕃協助掌權,嚴世蕃成爲工部侍郎。嚴世蕃收買世宗左右宦官,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飲食、一舉一動都彙報嚴世蕃。大臣乾脆叫他們爲“大丞相”與“小丞相”。有大臣譏稱“皇上不能沒有嚴嵩,嚴嵩不能沒有兒子。”嚴嵩父子權傾天下二十年,嚴嵩甚至在家中寶庫內大笑說“國家都沒有我富有啊!”衆多大臣加以彈劾,皆賴世宗包庇。嘉靖四十一年,有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於燕京,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好嚴嵩路過。世宗對嚴嵩開始產生厭惡之感。最終,嚴氏父子的權勢被藍道行的幾句話推倒,嚴世蕃被判斬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嚴嵩被沒收家產,削官還鄉,無家可歸。兩年後病卒。

歷史點評:嚴嵩喜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擅國政近二十年。士大夫側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戕害他人以成已私,並大力排除異已。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隆慶一年(1567),87歲的嚴嵩貧病交加,在舉國一片唾罵聲中死去,遺臭萬年!

  1879年03月25日 日本入侵琉球國

在136年前的今天,1879年3月25日 (農曆三月初三),日本入侵琉球國。琉球國,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羣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的對外統稱,後來指統一的琉球國(1429年-1879年)。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國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琉球國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薩摩藩入侵併在一個時期內控制琉球國北部,此時的琉球國仍然對中國朝貢。1879年3月25日 日本入侵琉球國,3月30日被日本滅亡且被併入日本,大部分國土被置爲沖繩縣,北部諸島被併入鹿兒島縣。

歷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第2張

1871年11月30日(清朝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琉球宮古島民的兩艘進貢船(實際上是以進貢爲名的商船),離開那霸港駛往中國大陸。不幸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幸還,另一艘漂到中國臺灣西南海岸排灣族牡丹社的八瑤灣(今屏東縣牡丹鄉境內)。該船共有船員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陸。登陸的船員中,54名被臺灣排灣族原住民殺死,12名逃出,在鳳山縣(今高雄縣鳳山市)受到清政府保護。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琉球開往中國,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於12月28日漂到臺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令保護。1872年2月,前後兩批琉球難民57人,由臺灣官員送到福州的琉球館,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縣民4人,也遇難漂到臺灣,被臺灣原住民搶奪衣物。值明治維新後國內情勢不穩,日本欲以外事轉移爲內政問題,遂派兵三千六百名佔領臺灣南部,史稱“牡丹社事件”。

  1901年03月25日 保衛托爾斯泰

在114年前的今天,1901年3月25日 (農曆二月初六),保衛托爾斯泰。

1900年春夏,托爾斯泰寫了《愛國主義與政府》、《我們時代的奴役》等兩篇文章,對沙俄反動的政治制度如社會罪惡進行猛烈抨擊,7月,又撰《不許殺人》一文,抗議包括沙俄在內的八國聯軍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加上他的《復活》等小說對專制政權與教會作了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使沙皇政府大爲震怒。過了半年左右,蓄謀已久的反動派便開始對他進行報復。爲了打擊他在人民羣衆中的威信。1901年2月24日,俄國最高的教會機關——宗教院公佈了開除托爾斯泰教籍的決議。可是、沙皇把托爾斯泰革出教門的迫害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全國各地激起了抗議的浪潮。宗教院決議公佈的當天,莫斯科就有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集會,高呼“托爾斯泰萬歲”、“向偉大致敬”等口號,並出現了無數諷刺反動當局的匿名詩。人們通過寫信、派代表團、發表演說、打電報、獻花等辦法,向托爾斯泰表示慰問和支持。 3月25日,彼得堡陳列館舉辦了一個巡迴展覽會。展品中有一幅著名列賓畫的“托爾斯泰像”。參觀的人們在這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旁邊綴滿了一朵朵絢麗的鮮花。一些激進的大學生站在畫像前向觀衆發表演說。聽衆中不時爆發出“托爾斯泰萬歲”的歡呼聲,最後還向托爾斯泰本人發了“致敬電”,電文上有將近400人簽了名。展覽會幾乎辦成了歌頌托爾斯泰,譴責反動專制政府的一次政治鬥爭的宣傳鼓動站。

歷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第3張

事情發生後,政府立即下令撤除托爾斯泰的肖像,這一不得人心的做法猶如在羣衆的怒火上再澆一桶油。俄國各族人民在全國各地紛紛起來聲援托爾斯泰及其支持者,抗議沙皇政府日益加劇的迫害政策。同時,把托爾斯泰革出教門這件事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從世界各地寄給沙皇的抗議信與給托爾斯泰的慰問信紛至沓來。沙俄政府原本企圖壓制托爾斯泰,縮小他在文化界的影響,不料其影響更加增大,名聲越過了國界線,飛越了高山大洋,傳遍全世界了。

  1913年03月25日 孫中山決定武裝倒袁

在102年前的今天,1913年3月25日 (農曆二月十八),孫中山決定武裝倒袁,二次革命開始。

歷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第4張

1913年3月25日,孫中山自日本回上海,當晚與陳其美、居正、戴季陶等會集黃興寓所,商討解決宋案的策略。黃興首先主張按法律程序倒袁。戴季陶反對,主張二次革命。黃興認爲“南方武力不足恃,苟或發難,必致大局糜爛”.主張暗殺袁世凱。孫中山認爲暗殺不足取,對法律解決也不以爲然,指出:“所能解決者只有武力。”他說:“袁氏手握大權,發號施令,遣兵調將,行動極稱自由。在我惟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迅雷不及掩耳,先發始足制人。”井強調:“宋案證據既已確鑿,人心激昂,民氣憤張,正可及時利用。否則時機一縱即逝,後悔終嗟無及。”

  1957年03月25日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在羅馬簽訂

在58年前的今天,1957年3月25日 (農曆二月廿四),《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在羅馬簽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出現了美蘇兩國嚴重對峙的局面。美國憑藉它在戰爭中增長起來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通過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途徑,力圖全面控制西歐。而蘇聯則在東歐建立起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條約組織,使西歐國家產生了擔憂和恐懼。他們既不願“成爲大西洋一邊的殖民地”,也不願成爲“烏拉爾一邊的衛星國”。然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許多西歐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大大下降。要想不受超級大國的控制和威脅,西歐各國只有走聯合自強之路,纔能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利益,並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新的重要角色。

美國與西歐有控制與反控制的一面,也有相互依存的一面。西歐爲了減輕防務開支的負擔,並確保抵禦“共產主義的威脅”,要求美國力量留駐西歐,而美國也需要藉助西歐來抗衡蘇聯。因此美國鼓勵和支持西歐聯合。於是西歐國家相繼成立了幾個經濟合作組織。1951年,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爲實現西歐經濟聯合奠定了基礎。由於煤鋼聯營獲得成功,上述六國的外長開會決定把煤鋼聯營推廣到其他經濟部門去,併成立一個共同市場。經過艱苦談判,1957年3月25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上述六國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合稱《羅馬條約》),條約於1958年元旦起生效。

歷史上的今天3月25日 明朝權臣嚴嵩還朝復官 第5張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工業品關稅同盟;實現共同體內部工業品、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通;規定成員國共同的農業政策,籌組農業共同市場;制訂共同競爭規則,消除各種限制和歧視競爭的協定和制度,設置一整套具有一定權限的共同體機構等。《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生效之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宣告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又稱西歐共同市場)的建立是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的起點,是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客觀趨勢,它對國際事務具有深遠的影響。1965年4月8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六國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機構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但3個組織仍各自存在,可以以獨立的名義活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